文/李 璇

疫情以來,隨著社區站上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第一線,物業服務企業精準排查、消防消殺、嚴格進出管控、提供到家服務的能力也得到檢驗。
在物業管理能力受到關注的同時,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智慧物業,也成為不少社區“科技防疫”的手段。疫情之下,智能化、自動化的物業設施,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在智慧物業加速向社區滲透之余,與之相關的探討也并未停歇。例如,疫情測出了當下智慧物業的哪些痛點?智慧物業是否是所有社區的“標配”?應由誰來為智慧物業的投入“埋單”?
一連串追問,催促著智慧物業向標準化、專業化的路徑探索。
出入口是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從車輛、人員進入社區智能設備識別范圍的那一刻起,智慧物業便已開始發揮作用。智慧通行系統通過車牌識別、人臉識別、紅外線測溫,可以實現無接觸開門、高危預警排查等功能,而系統收集的數據,也可用于統計每日車行情況、甄別人車異常、分析人行軌跡,預警人群聚集等現象。
而當人、車由出入口進入社區,無人機消毒、智慧巡檢、智慧照明、智能停車場等應用場景,也適時開展作業。
以智慧電梯為例,作為高頻使用觸點,部分物業服務企業在電梯轎廂內安裝具備人體感應功能的紫外線消毒燈,可在電梯待機至30秒時自動開啟殺菌燈,而當電梯運行時,殺菌燈便自動熄滅。
硬件設備的互聯,是智慧物業為社區筑起安全防線的基礎,唯有在門禁、監控、電梯、停車場等處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智慧物業才能讓社區從內到外穿上一層“保護衣”。
近年來,不少物業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商,都意在通過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物業設施的平臺賦能。例如有物業企業推出AI魔盒,將多個服務器的功能集成在一起,免去設備智能化改造時需要再單上服務器的麻煩;有房產企業發布AI超級大腦,讓智能家居與智能物業設施實現連接和互動。
然而,并非所有社區都已身披“保護衣”,在智慧物業推進過程中,各個社區存在發展參差不齊現象。
一場疫情,讓物業服務企業在疫情防控中承擔了大量公共事務,一些智慧物業平臺也適時打通與社區居委會、派出所、衛生防疫部門的快速通道,讓平臺融入智慧社區的框架。
智慧物業應用場景廣闊,近年來,這一行業也聚集起眾多不同類型的“入局者”,由各類企業打造的諸多智慧物業平臺,各有系統、標準不一、接口協議互不通用,積累的數據資源難以共享,也難以向智慧社區輸送。
為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企業之間開始尋求合作共贏。
一方面,一些物業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推出了共享資源的平臺聯盟,如雅生活的雅管家聯盟生態圈,為中小物業服務企業提供聚合平臺。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也紛紛入局智慧物業平臺生態圈的建設,助力物業服務企業智能化轉型。
“智慧物業在疫情防控中,為社區網格化管理提供便利,在未來的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建設中,相信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可利用大數據打通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將智慧物業納入智慧城市管理總體規劃部署發展建設,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提升智慧物業現代化水平。”沈建忠說。
疫情讓物業平臺的公共屬性得以凸顯。近日,在深圳、北京、重慶等城市修訂實施的物業管理條例中,都明確提出將物業管理納入社會治理體系。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國家標準《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區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意見稿中,明確規定在應用層中,社區管理應用分為社區治理類應用和物業管理類應用,直接面向政府和物業用戶。面向物業的應用包括物業管理、設施管理、消防管理、停車管理、垃圾分類等。
對于智慧物業標準化的探索,正在進行之中。
智慧物業兼具公益性與商業性,那么,誰來為智慧物業的投入埋單?
回答這個問題不宜“一刀切”,應按照投入類別,采取誰收益誰投入的原則來分別承擔:“平臺建設、軟件開發、技術集成部分的投入,由開發經營、享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主體及相應投資人承擔,相應收益也歸他們所有;至于對原有物業項目進行改造升級建設的相應投入,則按照是否產出收益來區分。”
例如,智慧門禁系統這類不產生實質性收益、但提升業主服務體驗的項目,投入可酌情考慮由受益人承擔;而像智慧停車系統因為有停車收益,就可以采取比較靈活的商業模式解決。
而對于根據政府要求、為順應社區治理共管共治機制而增加的投入,一般由政府給予補貼,或是以爭取優惠政策支持的方式予以解決。
近年來,隨著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按下“快進鍵”,老舊小區如何變“智慧”,日益受到關注。
沈建忠認為,智慧物業落地老舊小區,要注重對落地方式的統籌規劃。
“將智能化改造納入老舊小區整體改造當中,可以一攬子解決改造費用、技術方案、技術路線等問題,一步達到效果,既省錢又省時省力,比起將來獨立地進行二次改造效果要好得多。
物業收費難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痛點,智慧物業投入使用后,物業費是否會相應變化,也是社區居民分外關注的問題。
“智慧物業帶給業主的是全新的更便捷、更安全、更有價值的服務體驗,業主認同這樣的物業服務價值,自然愿意付出更高的物業費用。
在一次演講中,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表示,疫情影響下,人們對所居住的城市在疫情防控和公共醫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物業服務的需求,在疫情之后或有較強爆發。
疫情期間,在多地實行小區封閉式管理的背景下,為保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不少智慧物業平臺及時上線多種物業服務和增值服務。通過App升級等方式,上線生鮮購買、在線報修、線上問診、線上預約消殺消毒等模塊,解決生活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
除了在用戶、供應商之間搭建O2O平臺,部分物業服務企業的社區新零售業務也在疫情中得到發展。
疫情之下,社區場景的消費需求得到激發。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物業各類增值服務蘊含著新的商機,也帶來了物業服務更多的可能性。不過,因疫情隔離而拓展的社區商業,在后疫情時代對居民是否還具備同樣的吸引力,還有待進一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