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宜超
為了收獲熱播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里女嘉賓們的同款好身材,網友小冰決定嘗試“姐姐們”在社交媒體上推薦過的一款“三日代餐小粉盒”。
這款食品組合可作為3天共9頓的正餐,包含了奶昔、蛋白棒、雞胸肉、水果果吸等10余種即食食品;每天只需按照預設的菜單,拿出盒中相應的食物,就可以在3分鐘內,吃上“斷糖、控卡、高飽腹、高蛋白”的一餐。
據悉,雖然300元左右的“小粉盒”售價不菲,上線一周的銷售額就接近200萬元。代餐食品果真那么“神”嗎?
“代餐”一詞直譯自英文“Meal Replacement”,用來指代那些可替代正餐、滿足人體營養需求,同時能合理控制熱量攝入的食物。
這些食物往往會納入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并拒絕高脂高糖,主張通過精確的工業化的食材配比,科學地控制能量攝入,從而達到維持健康的目的。
在某代餐品牌的天貓旗艦店,一款月銷量過萬的代餐奶昔在其詳情頁中提到:1瓶沖泡后約325毫升的奶昔,平均蛋白質含量高達25g,“相當于7個雞蛋白”,并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素;同時,與一頓常見的正餐相比,選擇食用代餐奶昔可減少約500千卡的熱量攝入,“相當于跑步7公里”。
事實上,食物之于現代人早已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日漸豐富的物質生活引發的一系列現代病,讓人們對于健康、合理飲食的認知度愈來愈高;而代餐這種量化了卡路里、營養素百分比等數字的“科學飲食”,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看起來更為可控的健康管理方案,加上便捷的食用方式,使之得以迅速推廣。
歐睿國際相關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已達571.1億元,2020年將達到1200億元。
一時間,代餐食品似乎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詞,不僅許多互聯網代餐新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些老牌食品企業,也推出了代餐食品新品類。如旺旺集團推出代餐零食品牌Fix Body,雀巢推出代餐品牌“諾萃怡刻”,康師傅推出代餐棒品牌“陽光優纖”等。
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老品牌在帶來飲食潮流的同時,也引發了質疑:代餐食品真的像描述的那樣健康、有效嗎?
2019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代餐食品》(T/CNSS 002-2019)團體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于代餐食品應具備的能量、蛋白質、脂肪以及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成分指標做出了明確的范圍界定,如“來源于脂肪的能量不應超過總能量的30%”“每餐代餐食品所提供的能量應大于等于200千卡、不高于400千卡”等。
不過,這份標準目前僅作為行業參考,且僅適用于“需要控制體重的成年人群的代餐食品”和“預包裝食品”,“不適用于保健食品”。
2020年7月,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參照這份標準,選取了5款國產、5款進口輕食代餐粉進行檢測,最終有3款樣品獲評五星,而有4款樣品的部分營養指標實際檢測值與其標簽標示值不符。
比起營養指標“翻車”,代餐食品服用不當、不合格產品可能存在的非法添加,對于消費者健康的潛在威脅可能更大。
2019年,一則“浙江23歲女大學生吃代餐減肥導致肝腎衰竭”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這位女生從微商渠道購買了添加不明成分的“三無產品”代餐,并連續吃了約半個月,最終引起器官衰竭,依靠肝移植手術才挽回生命。
我國《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對于食品中禁止添加的成分(如藥品、非食用化學物質等)有明確規定。曾經在部分減肥類食品中發現“西布曲明”違禁藥品成分,壯陽類食品中發現的“西地那非”等西藥成分,都屬于非法添加物。
代餐食品不應宣稱有疾病治療效果,若代餐是保健食品,不能有超過法律規定認可的保健功能聲稱。消費者應特別注意產品宣傳中是否有虛假夸大的成分,更要警惕那些可能因非法添加而“有奇效”的產品。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及保健類食品的相關法規等,為代餐類食品的監管提供了依據。”肖平輝向記者介紹,從全球經驗來看,食品安全立法一直有事件驅動導向,針對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引發新的立法予以應對,如2015年-2017年,中國網絡食品頻頻出現問題,引發《食品安全法》修訂及相關規章出臺對網絡食品安全做出明確規定。
從全球來看,對于代餐類食品的約束和規范,已經引起了各國及地區的重視,歐盟、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都對該類食品有法律或政策上的監管。
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無疑為食品安全的監管帶來較大挑戰。肖平輝發現,微商等點對點的交易方式,因為其隱蔽性,很容易成為法律難以觸及的地帶;而一些跨境購的平臺,其交易的進口產品也給傳統監管帶來諸多挑戰。
“未來的代餐面臨新的產業環境,即中國數字食品經濟的崛起。”肖平輝說,數字食品經濟包括食品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食品電商),前者主要助益農業及食品生產加工,后者則助力食品連接消費者。
代餐食品對于食品生產技術的發展,可能帶來新啟發。“凍干技術”“充氮保鮮技術”等已廣泛應用于代餐加工,而一些新技術如“人造肉”等,正引起各國科學家和食品企業的興趣。
數字食品經濟也給代餐帶來想象力,將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飲食文化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通過開發各地的土特產、綠色健康食材,引入代餐食品的加工鏈,在工業化的同時保留對食物最初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