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精神衛生中心 羅毅平
隨著防疫進入常態化,人們的生活也趨于正常,但疫情期間養成的一些習慣并沒有消除,比如,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洗手,而且洗得特別仔細;隨身攜帶消毒濕巾,無論接觸什么都要先用濕巾擦下手……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或家人是不是得了“強迫癥”。那么,這些行為是不是精神病學意義上的強迫?強迫癥通常又有什么樣的表現?又該如何防治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偶爾會有一些強迫想法或強迫行為,但這些動作和思維并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不會因此而產生焦慮情緒。而強迫癥是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礎特征的一類神經障礙性疾病。其中強迫觀念常常以刻板的形式反復進入患者的意識領域。這種強迫觀念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是不必要的或多余的。對此,患者也是清楚的,很想擺脫它,但又無能為力,因而非常苦惱。強迫動作是反復出現的一種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患者屈從于某種強迫觀念,為減輕內心的焦慮不得已而為之的。
強迫癥的產生與患者內心中的矛盾沖突及其性格特點有一定的關系。患有強迫癥的人,大多具有膽小怕事、優柔寡斷、謹小慎微、過分認真、追求完美、刻板倔強等性格特征。
強迫癥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強迫疑慮對自己行為的正確性產生懷疑,雖然明知這種疑慮沒有必要,但卻不能控制而加以擺脫。
強迫回憶對自己做過的事情毫無意義地反復回憶,明知不必要卻無法控制自己,不這樣回憶一遍就感到不安。
強迫詢問對與自己毫無關聯的事物進行毫無意義的反復詢問。
強迫情緒在強迫癥狀分類中也被認為是一種原發性強迫癥狀,主要表現為強迫性恐懼,患者害怕喪失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做出格的事情。
強迫意向是指在某些場合下,患者出現一種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也就是被某種與當時意愿相反的意向所糾纏。例如,母親小心謹慎地抱著自己心愛的嬰兒從河邊走過,卻突然產生將嬰兒扔到河里的想法,明知這是違背自己意愿的,但卻無法擺脫。
強迫行為是繼發于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和強迫意向的一種強迫癥狀,包括強迫回避、強迫性儀式動作、強迫性清洗、強迫性計數等。
另外,還有強迫購物、強迫緩慢等。
對于強迫癥的治療,臨床上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心理治療患者可通過與醫生的交談,對自己的個性特征和所患疾病建立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周圍環境和現實狀況能有正確客觀的判斷,從而丟掉精神上的包袱,減輕不安全感。
行為心理治療如泛濫療法(也叫暴露療法)、系統脫敏療法等。暴露療法即暴露在某種刺激性情境中,以逐漸耐受和適應刺激。根據感覺心理學的適應理論,人們越是回避或不去接觸某個事物,就會對這個事物越敏感,于是就產生回避-過敏-回避的惡性循環。比如,對于有強迫性洗滌行為的患者,醫生會突然將其衣服弄臟,剛開始時患者會很緊張,但當他經歷這個刺激一段時間后,就不會再害怕衣服被弄臟了。而暴露療法的關鍵是醫生制止了回避行為,使痛苦的體驗在暴露過程中達到頂峰后逐漸緩解。系統脫敏療法是指當患者面臨焦慮和恐懼刺激時,施加與焦慮和恐懼相對立的刺激,從而使其不再對有害的刺激產生病理性反應。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就是,用放松的方式,鼓勵患者逐漸接近所恐懼的事物,直到消除對該刺激的恐懼感。
藥物治療經上述治療不見效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臨床上最常用的是5-羥色胺再攝取阻滯劑,如氟西汀、帕羅西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