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麗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4)
韓國文字的起源。15世紀時韓國和朝鮮尚未分離,同屬朝鮮半島。朝鮮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朝鮮文字尚未發明之前,雖然口頭上講的是朝鮮語,但是他們在書面上使用的卻是漢字,在當時只有接受教育的知識分子才識得漢字,普通百姓幾乎是不識字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朝鮮文化的“斷層”。
《訓民正音》中記載:“國之語者,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于日用。”當時為王的世宗大王深切認識到擁有本國文字的重要性。一日,世宗大王在千秋殿內沉思,看到陽光照射千秋門欞上的景象,一格格的門欞激發了世宗大王的創字靈感,于是世宗大王立即召集眾多文官學者一起研究發明了朝鮮文字,在當時又稱為諺文。
28個諺文是音素字母,其中輔音17個,元音11個。字母近似漢字筆畫,疊成漢字方塊形式,是有內在規律的拼音方塊字,圈圈代表太陽,也就是天(?),橫線代表地(?),直線則是人(??),朝鮮文字形代表天、地、人等,宇宙的自然法則。《訓民正音》中說“以二十八字而轉換無窮,箭而要,精而通,故智者不終朝而會,愚者可浹旬而學”。28個字母中,有4個現代不用。此外有并列兩個字母作為一個字母的“幷書”(類似拉丁字母的“雙字母”)。字母表經過調整和修補,現代朝鮮語一共用40個字母(19個輔音,21個元音)[1]。
韓國文字的發展。當時朝鮮文字的出現,并未受到民眾的歡迎,反而受到了封建階層的強烈抵制,那些受過教育識得漢字的士大夫們用“諺文”(即低等的文字)一詞來貶低韓文,這使得當時的韓國文字在社會中的地位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被人們用來標注漢字的讀音,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于漢字的依附更加強烈。
到了中國的滿清時期,朝鮮的文字書寫形式已經由純漢字逐漸變成了“漢字混書”(即漢字與諺文的夾雜使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字混書”成為當時主流的書面語言形式,而純漢字書寫退居到了次要地位;1910年日本殖民地統治朝鮮時期,由于強烈的民族情緒,人們開始反對日文和漢字的使用,朝鮮語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1940年末,政府實施了廢除漢字的民族文字政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后,在美蘇各自的支持下,韓國和朝鮮以朝鮮半島北緯38度為界分離,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初漢字在韓國被徹底廢止,韓文成為全韓國通用的文字形式。
第一代韓文字體設計師——崔正浩與崔貞淳:在電腦編輯韓文文件的時候常常會使用到默認字體Batang體(???,又稱明朝體,相當于宋體)或Dotum體(???,相當于黑體)。這兩個字體簡潔且便于閱讀,因此在韓國廣為使用。但這些“國民字體”卻是在6·25戰爭后,“第一代韓文字體設計師”崔正浩(1916-1988)先生和崔貞淳先生克服惡劣的環境,以堅定不移的意志與使命感創作出的成果。
崔正浩先生制作完成了適合書籍出版印刷的Batang體和Dotum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的字體給出版界帶去了一縷清風,東亞出版社、三和出版社的出版物中都能看到他的字體。
崔貞淳先生設計了成為教科書活字和報紙活字基礎的原圖。能夠在當時的教科書和平和堂印刷的書籍中看到他設計的字體。崔貞淳先生在六十年代設計了扁平的字體,打開了報紙字體的新時代。他設計的中央日報創刊號字體,為在有限的版面印刷更多的內容,將字體設計成扁平樣,而為使文字看起來大一些,字的中間留出了許多空白。
對于當下韓文的字體設計,一定要提及的一個人就是安尚秀,他被認為是重現韓文之美的設計師。他在從事平面設計與教育的二十余年生涯中主要研究韓文的字體設計,并將其轉為圖形符號運用到設計當中,他于1985年設計創建了“安尚秀字體”,這種字體突破了文字的正方形變化出萬般的形狀,對于當時的韓文字體設計可謂是一種創新性的突破,而他在設計了“安尚秀體”之后,又相繼設計出了“米諾體”“馬諾體”“李箱體”等幾款字體,不斷推進韓國文字設計的現代化發展。安尚秀在他的設計理論和諸多作品中都體現出了他對于韓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延續,讓世界不同文化的人都感受到韓國的傳統文化之美[2]。
韓文字體設計師——鄭炳圭:1970年代,鄭炳圭率先把歐洲的現代理性、結構性設計理念和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到設計當中,設計出了一系列清美雅觀、別具韻味的書籍裝幀作品。他在學習西方的文字設計時便意識到西方的文字設計與東方的文字設計是大相徑庭的,西方人更多地把文字看作單純的工具,因此西方的文字編排設計是缺乏生命力的;而東方文字則則注重于表意,表達文字的生命力,這一點在漢字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賦予文字生命力,也成了他的設計的一大特點[3]。
近年來,他創新性地用膠帶做了一些字體,目前還用比較實驗的方法做了“一冊一書”,一本書用不同的字體呈現,用膠帶創造新的字體。
韓文字體設計師——姜炳仁:現代韓文的字體設計中,還有一位重要的設計師,更確切地說,他是一位書法家——姜炳仁。在中國或許大家對他的名字是陌生的,但在中國十分暢銷的一種韓國燒酒——“燒酒真露”這幾個字就來自于姜炳仁的設計。他脫離了傳統書法的概念,在一些實驗性的韓文書法中探索和努力。在韓國,他的字體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在電影標題、書籍封面,以及包裝設計上。盡管目前文字的設計越來越數字化,但他依舊希望用手寫字體來表現自己的表情和感情。
韓文字體設計工作室——BranD×樹木園設計工作室:在首爾有一個叫“樹木園”的設計工作室,這間設計工作室位于韓國首爾,是金在河與沈雄俊于2018年創設成立的,他們的主要業務是為平面和織物圖案進行設計,近兩年來發展迅速。他們正視韓國字體的發展歷史,理性地看待韓文字體設計的局限性,憑借著對字體設計的熱忱,他們不斷地對設計作品進行創新性嘗試,并在這條道路上不懈地摸索,他們秉持著自己的原則發揮創意,設計出了一系列優秀的設計作品。
韓國的字體設計與其說是一種文字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不如說是韓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過程。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要比韓文展現出更加高深的內涵,其一筆一劃中蘊含著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因此在研究其字體設計時就不能僅僅只做一些文字的變形和排版處理,而是要更多地理解漢字其本身的含義,并為其賦予獨特的生命力,形成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設計作品。
韓國本國的文字發展雖然比較晚,但他們在短暫的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已步入從無到有再到優的質的飛躍。對這一曲折過程的探索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韓國民族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強烈歸屬感與自豪感,這為同是東方國家的我們進行作品創作時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啟發,我們如今在欣賞一些優秀的韓國字體設計作品時,要抱著一種反思的態度,不斷反思該如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字體的設計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取其精華,推陳出新,從而形成獨到的中國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