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雪
(長江大學 湖北荊州 434023)
太平天國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它挑戰了清政府的統治權威,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有力打擊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肆意踐踏,但最終卻因為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走向滅亡。目前學術界對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做出的相關文獻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客觀原因研究;二是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領袖責任原因研究;三是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文化原因研究;四是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其他視角原因研究。本文主要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客觀原因、領袖責任、文化原因以及其他視角等方面梳理了國內相關研究的學術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今后研究的新思路。
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目前學術界已取得的共識是包含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客觀上由于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這樣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主觀上始終離不開農民階級存在局限性的弊端。
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是中外勢力聯合絞殺的共同結果。其爆發的社會歷史背景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要與清政府封建勢力頑強對抗,主要體現在與戰斗力強的湘軍、淮軍等清朝武裝的斗爭,另一方面也要抵御與清政府聯合起來的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追殺和圍剿,與這兩股強大勢力相比較,尤其是在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難以與之相對抗,走向滅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歷史必然性。
還有研究者認為,漢族地主曾國藩一手建立和精心培育起來的湘軍武裝在投靠清政府的陣營,帶著眾多本是參加太平軍的革命人士投身反革命隊伍之后,滿族貴族與漢族地主的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從而壯大了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和武裝士氣,加速了太平軍的瓦解和崩潰。此外,1860年簽訂的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以及太平天國對外政策的失誤促使原本對太平軍采取默認支持態度的外國侵略者揭開了“中立”的虛偽面具,轉而與清朝封建勢力相勾結,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加速滅亡。正如洪仁玕所說,“如洋人不助敵軍, 則吾人斷可長久支持”。
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根本在于農民階級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它并不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其主要包括了四個層次的原因:一是政權組織內部的嚴重腐敗,二是軍事上的戰略失誤,三是頒發制度的不切實際性,四是領導集團思想上的宗教迷信。
有研究者認為,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之后,領導集團內部開始盛行腐敗奢靡之風。比如大興土木,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建造宮殿王府,富麗堂皇、腐敗不堪。這也與領導集團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有關,由于處境貧困而敢于革命,但一旦嘗到了斗爭勝利帶來的一點甜頭便忘記初心,盲目追求封建特權和享樂主義來彌補之前長期抑制的物質欲望,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建立起來的還是與清王朝相類似的腐朽的封建統治政權。
還有研究者指出,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導致太平天國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雖說太平天國打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的旗號,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又決定了其只存在著宣傳上的意義。太平天國內部尊卑分明、等級森嚴,頒布的《太平禮制》規定了社會各等級所對應的物質享受,尤其是在革命中后期,為了一昧追求能夠滿足自身私欲的榮華富貴,一些人去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只注重個人享樂,而無心革命建設,自身的腐敗墮落、不思進取,認為有“上帝”庇佑革命必然成功的自大狂妄思想,這些都為太平天國的失敗埋下了禍根,也為清王朝的封建武裝爭取到了喘息和壯大的休整時期。在這一點上,太平天國是“自毀長城”。
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國在運動初期的時候,氣勢高漲、勢如破竹,起義爆發后三年便攻破南京,建都天京。不過,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對革命并沒有全盤考慮的軍事策劃,而是表現為相對隨機、坐困突圍的軍事行動,缺乏深謀遠慮、謀定而后動的作戰指揮,建都后的太平軍沒有選擇集中優勢兵力乘勝追擊來擴大革命影響力,爭取革命勝利,而是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洪秀全更是“關起門來享清福”,對軍事漠不關心。
還有研究者認為,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軍兵分三路,違背了集中用兵的作戰原則。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被劃分為多個分散的小軍事團體,導致軍隊力量大幅下降,最終被中外反革命勢力各個擊破。總的來說,太平天國在建都之后采取的北伐、西征和東征等軍事行動,極大地破壞了太平軍的整體士氣。太平軍失去了運動初期的那種革命凝聚力和向心力,部隊成為了毫無章法可言的一盤散沙,精銳部隊從都城被支走,天京孤立無援、腐朽不堪,難以抵抗湘軍、淮軍等清朝武裝的執著進攻。一方面戰斗前線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前線軍事力量來不及趕回天京救急,最終北伐失敗、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這是太平天國軍事戰略上的失誤。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者提出,太平天國后期因糧食供應不足導致太平軍饑餓作戰,難以堅持進行正常的軍事行動,軍事力量大幅銳減,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成敗。
太平天國在制度上的空想主要體現在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和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這兩個綱領性文件之中,目前學術界的研究路徑一般是從這兩個方面來探討太平天國制度的不切實際性。
有研究者指出,《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主要是為了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四有二無”理想社會,其核心是土地制度。太平天國運動解決土地問題的口號,是廣大農民階級決定跟隨太平軍步伐的重要因素。但是《天朝田畝制度》推行的土地政策體現的是絕對平均主義的小農自然經濟,實際上并沒有脫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范疇,也不能實際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成為了空想。
還有研究者認為,《天朝田畝制度》也深刻體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一方面,提出要實現均分土地,打擊封建地主的政策,滿足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愿望,這當然符合貧農們渴望改變壓迫和饑餓處境的現實利益,得到其熱烈響應;另一方面,又提出“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超越農民階級覺悟的口號,農民們的生產成果被要求充公上繳,形成“多勞少得、少勞多得”的不公現象,再加上受當時社會發展條件和時代背景的制約,絕對平均的“大同社會”顯然無法調動農民階級的生產積極性,只能是空想的“云中樓閣”。
并且,學者何振東也提出,《天朝田畝制度》“企圖把社會經濟改造成齊一化的清一色的小農經濟,另一方面又企圖在小農經濟的上面強加一個原始的、落后的類似農民公社的組織,這必然會產生原有的私有制和人為的公有制之間的矛盾”。
除此之外,學術界對于《資政新篇》的研究分析也指出,其頒布的制度初心是為了推動革命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太平天國政治和軍事上的改革措施,但其中鮮有號召群眾、發動群眾的政策,不符合社會現狀,無法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洪仁玕本人也是缺乏實際斗爭經驗,因此,《資政新篇》在當時并沒有發揮其科學作用,最終未能實施。
拜上帝教的宗教迷信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學術界針對這一方面也進行了相對較多的闡述和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在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拜上帝教可以起到組織和動員群眾的作用,可到了革命中后期,宗教迷信的弊端便逐一顯現。首先,太平天國內部皇權受神權左右;教權成為了內部集團爭權奪利、濫用私權和滿足私利的政治工具;面對楊秀清“降神附體”的時候,自稱天父次子的天王洪秀全也不得不信服“天父”的威嚴,承認“天父”的權力。其次,隨著天京事變的爆發,楊秀清被殺,徹底暴露了“天父下凡”的迷信騙局,太平天國內部出現信仰危機,思想混亂、人心渙散,導致太平軍的力量被嚴重削弱。再次,太平天國推崇的唯一宗教信仰是拜上帝教,但獨尊上帝,只拜上帝不拜祖先神佛的宗教教義與中國幾千年來信奉的傳統思想和宗教信仰大相徑庭,并與之相抵觸;這無法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甚至引發了農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反感和反革命情緒。
此外,宗教迷信帶來的最惡劣的后果尤其在革命后期體現的淋漓盡致;學者杜德風指出,“宗教作為一種信仰,當然完全可以存在,但是,問題在于洪秀全竟把宗教當成文化專制的工具”;正因為如此,癡迷于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國最高領袖洪秀全在1863年蘇州陷落、天京內外交困的緊急局勢,李秀成勸其“讓城別走”的時候,洪秀全卻說,“朕之天兵多過于水,何懼曾妖乎”,此時的他仍然宣傳“天父”庇佑說,可見宗教愚昧導致天平天國的失敗也不足為奇。
有研究者指出,革命前期太平軍將士浴血奮戰、堅定信念換來的革命政權,最終卻由于太平天國內部過度崇拜宗教迷信,導致內部爭權奪利,成為了各級官僚墮落享樂的特權基礎,形成了與清王朝在根源上沒什么兩樣的封建腐朽政權。拜上帝教本質上畢竟是“舶來品”,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比始終站不穩腳,因此,太平天國運動最終走向失敗。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領袖,他的思想既是革命的精神產物,又指導著革命的發展方向,貫穿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始終,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與洪秀全的領袖責任密不可分。目前學術界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的領袖責任研究主要是圍繞洪秀全的個人思想來探討的。
有研究者指出,洪秀全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局限性和矛盾性。
首先,洪秀全的反封建思想具有不徹底性。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對于如何將西方宗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而是以原本持有的封建儒學觀念去理解“上帝”;洪秀全抵觸的不是儒學思想,而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思想,他并沒有放棄對封建君主體制的幻想,也不愿從根源上脫離封建式的綱常倫理。這一點,從洪秀全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上可以看出。由于洪秀全本人屢次科舉失意,他便痛恨四書五經、痛恨孔孟儒學,進而將這種個人憤懣情緒宣泄在對學習孔孟之道的知識分子實施的極端政策上。洪秀全拒絕精英知識分子進入太平軍陣營,導致太平天國內部領導集團才能底下,太平天國運動缺乏英明的指揮作戰計劃,為其失敗埋下伏筆。除此之外,洪秀全既允許婦女參加科舉考試,又讓婦女遵守“三從四德”,這也體現了洪秀全宣揚的倫理道德中的不徹底的反封建思想成分。
其次,洪秀全具有根深蒂固的皇權思想。一方面,洪秀全深受多年的傳統儒學文化的熏陶,也曾是“學而優則仕”的儒家門徒;另一方面,天京事變爆發后,洪秀全任人唯親,大搞“家天下”,其骨子里的“帝王情結”暴露的一覽無遺。
然后,洪秀全的平均主義是與皇權主義相矛盾的。洪秀全宣傳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看似美好理想社會中的自由、平等思想,在革命后期被洪秀全的“帝王夢”和封建等級制度無情推翻,廣大農民想要獲得財富與公平的愿望落空。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無心打理軍政事務,廣納妻妾、生活腐化、思想墮落,嚴重脫離群眾現實生活,沒有切身體會到廣大貧民的疾苦。所謂人心向背決定戰爭勝敗,因此太平天國運動失去廣大農民的群眾根基,“天國上下離心離德”,走向失敗也是必然。
與此同時,還有研究者認為,洪秀全在重大戰略問題上的決策失誤,導致了太平天國錯失良機陷入不利局面,從而引發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其主要表現在:一是不該過早建都天京;革命初期,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克武昌后,洪秀全提出進攻北上,“直搗京城”;但由于東王楊秀清看中江浙一帶為富饒區域,不愿北上;又因為洪秀全決策不夠果斷,對革命信念不夠堅定,于是最終定都天京;二是1863年蘇州陷落時,不肯聽李秀成的建議,執意困守天京。若是洪秀全能夠把握革命發展全局,聽取李秀成的棄城轉移戰略,或許太平天國還有回旋的余地。不過,正是由于當時洪秀全已經完全陷入宗教迷信的泥潭之中,在火燒眉睫之際依然鼓吹“上帝”庇佑論,從而自取滅亡。
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文化原因,目前學術界對此研究大部分分散在對主觀原因的探討上,而對文化原因進行專門研究的期刊論文較少。從現有的研究狀況來看,文化原因主要包含了兩個不同的視角:一是認為宗族主義是太平天國失敗的罪魁禍首;二是認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失敗是其根本原因。
有研究者指出,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歸咎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是宿命論的觀點,其相當于宣告了農民階級的無可救藥性,是不符合現實狀況的。顯而易見,這與學術界大部分的論述存在出入。在筆者看來,存在這樣觀點差異的原因在于,前者認為太平天國起義與中國古代曾經爆發的農民起義的性質是一樣的,后者將太平天國運動看作是一場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同時,研究者胡訓珉認為,宗族主義才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太平天國運動前期,宗族主義對于發動農民起義、擴大“拜上帝會”組織的影響方面無疑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洪秀全善于拉攏地方宗族實力派加入“拜上帝會”,注重把組織發展的工作轉移到以地方宗族勢力核心人物身上,從而既解決了太平軍的財政困難,又急速擴大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力。然而,隨著太平軍的迅速發展,宗族主義的影響不斷擴大,最終太平天國內部形成了以各王領導的不同宗族集團之間的摩擦與較量,其中以東王楊秀清的宗族勢力最為強大。定都天京后,各宗族軍事集團的力量大致穩定了下來,從而為蓄謀已久的宗族斗爭搭建了歷史舞臺。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而楊秀清找洪秀全“逼封萬歲”則是天京事變的導火索。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內部的宗族矛盾最主要的是洪楊矛盾,其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最高宗主權。
此外,還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國以強力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形式上的大摧毀時,卻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制約,其失敗也正孕育于其中。”洪秀全對西方基督教文化沒有進行深刻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西方“平等”“博愛”等思想,將其與中國農民傳統中的“均貧富、等貴賤”的思想簡單嫁接,將學到的西方文化的皮毛作為太平天國的指導思想,并妄想用其全面否定和替代幾千年歷史積淀的中國傳統文化。此舉無疑是以卵擊石,同時更激發了清朝文人士子和其它反清團體同仇敵愾,高舉“衛道辟邪”的文化旗幟,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重構,吸取其寶貴精華,從而擊潰太平軍“站不住腳”的宗教信仰。
近年來,研究者們開始運用新的視角來論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有研究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做出了對太平天國失敗的解釋。學者陶冶“以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間發展為主線,對其內部矛盾的發展給予剖析,運用博弈理論分析其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性,證明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注定失敗的農民戰爭。”此外,還有研究者從理論與實踐背離的角度對其失敗原因做出新的注解。學者王令金認為,“究其原因在于實踐與理論的背離,而且其理論也多系假大空,脫離實際,自欺欺人。”從古至今,弄虛作假的政權都是不長久的,我們應該吸取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踏踏實實搞建設,明明白白做真人。
總體來看,目前學術界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主客觀因素的探討上,然而在文化方面以及運用其他學科的認識方法來解讀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方面研究較少。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的研究,應注重回歸第一手資料、還原歷史與人物的真實情境,并運用科學的認識方法對其進行合理的客觀闡釋,從而促進其探討的深刻性和長遠性。研究者也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總結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進而得出其對今后社會生活發展的啟示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