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君
(浙江演藝集團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4)
在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方向越來越清晰,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為以人民為中心,這說明文藝創作的基本導向為人民性。文藝創作工作者應牢牢把握人民性的基本指導方向,緊密聯系人民的實踐生活,既要利用文藝創作彰顯時代精神,也要充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文藝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文藝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一直都是馬克思主義深入探究的重要問題,馬克思曾提出文藝人民性的問題,列寧也曾指出藝術根源于人民,要以人民為根基,鄧小平從辯證視角更加明確了文藝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即兩者存在著相互需要的關系。
人民是文藝存在的重要基礎,為其提供了重要物質載體。人民為文藝生存提供了物質土壤和精神滋養,為文藝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生命活力。文藝是精神形態下的產物,離不開人民,需要與人民建立物質關系,與人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文藝作為精神形態的產物,需要具有物質屬性的人民為其提供精神供養。馬克思曾對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做出了詳實地論述,充分證明了文藝活動是“群眾”思想的具體體現。
就文藝表現主體而言,不僅僅是人,人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表現主體,這是由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指導方向決定的。
“人民性”最早出現于十九世紀,是文藝思想不斷發展的重大成果,被認為是文藝領域內的真理。馬克思文藝理論一直將文藝和人民之間的關系視為重要研究問題,是文藝理論不斷深化的重要基礎。
為不斷激發孩子們的寫作熱情,老師就要常常出新招。我所教的班級每學期都搞點活動,如帶學生旅游和野餐、扮蛋與斗蛋等,至少這樣自由的空間、歡樂的氛圍,孩子們的壓力得到了釋放,很多孩子事后在日記中描述了野餐的情況和快樂。有個孩子寫道:“今天我真高興啊!野餐讓我體會到品嘗是快樂的,分享更是快樂的。”班級活動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讓學生體驗生活,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們的天性、個性、創造力更好發展。活動后的體驗是真實的,寫出的文章也是鮮活的。
設置問題式、項目制、混合型專創結合精品課程,倡導企業家、創業成功校友、風險投資人、知名教授、創新創業導師走進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多渠道、全過程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點燃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專業通識能力,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操作技能。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曾提到,歷史的創造需要以物質生產為重要來源,并且明確指出了歷史創造者的重要問題,由此確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直接決定著社會進步程度。對此,文藝發展應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首先應明確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即明確服務對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導向是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根本特征,與其它文藝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
通過兵團近年來農機化發展數據,運用灰色系統預測法GM(1,1)模型,對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如表1所示。灰色系統預測法是一種時序模型預測法,對數據量要求不高,更不要求典型分布,實踐證明其預測精度較好[3]。通過預測數據可以看出,兵團在農機總動力和大中型拖拉機方面均呈增長趨勢,反映了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還將不斷地上升,在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程度上有提升空間。
統籌協調創作個性與滿足人民需要的關系。文藝工作者具有不同的性格、思想、情感,會形成不同的心理表現,這直接影響文藝工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文藝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思想,雖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會存在相悖的創作思想。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讓文藝作品變得豐富多彩,但不僅要具有創作個性,還要能夠融入社會,深入了解人民的基本需要,因為任何文藝創作都要與群眾建立密切的聯系,脫離群眾、脫離社會生活,藝術創作便沒有了生存的根基。因此,文藝工作者要協調好創作個性和滿足人民需要兩者之間的關系。
處理好歷史人物與普通群眾的關系。從社會主義視角來看,人民是一個具有政治屬性的概念,存在于歷史范疇之內。就文藝作品創作對象而言,既要包括歷史人物,也要涉及普通群眾,這樣才能將歷史實踐活動完整表達出來。就歷史人物創作來說,理應將他們的英雄事跡加以呈現,但也不可忽視英雄事跡背后的普通人形象,因為歷史人物或者英雄事跡與當前人民群眾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只有對歷史人物進行全方位的呈現,才能加深人民群眾感同深受的程度,這樣更有利于體現出英雄人物的示范效應。與此同時,文藝創作應著重觀照普通群眾的實踐生活,將其心理狀態呈現出來,這樣更能夠體現出普通群眾對物質文化的基本訴求。
正確處理人民生活與反映社會本質的關系。文藝作品創作來源于現實生活,但也要反映社會本質,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社會生活往往包含兩個方面,一面是光明的、充滿社會正能量,另一面是陰暗的,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文藝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將現實生活的光明面作為主要內容加以探討,這需要文藝工作者具有敏銳的觸覺去發現和挖掘。就社會陰暗面而言,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闡述社會問題引起人民群眾的重視,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文藝工作者應保持積極的創作心態,能夠利用文藝作品引領人、教化人,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文藝思想。
清楚認知通俗化與庸俗化的關系。文藝作品最終要為人民所接受,創作使用語言要確保通俗易懂,能夠站在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角度將文藝作品加以呈現。文藝作品語言、形式的通俗化更容易被人民所喜聞樂見,但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在文藝作品創作過程中,避免出現庸俗的詞語和言論,要向人民傳遞社會正能量,確保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深度和理論廣度。
在新時代,人民在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追求不斷增加,面對多樣化的人民需求,文藝工作更應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導向,利用文藝作品對人民生活進行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