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樂 劉 君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大連 116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多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十九大黨章修正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了貫徹“九個堅持”,推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高校應該順應新時代需要,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積極引導和教育新時代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fā)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大連民族大學開展的“一幫一”學習互助小組活動,其形式并不是“一名同學幫助另外一名同學”,可以是“多名同學幫助一名同學”或者“多名同學幫助多名同學”等形式;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幫扶,而是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相互幫助,同時活動鼓勵多民族、跨專業(yè)、跨年級組隊,充分發(fā)揮同學們的不同特點和優(yōu)勢,讓各民族學子之間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學生內心,讓各民族學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更多學生通過活動成長成才。
為了解決民族院校學生因基礎不同而造成的學業(yè)困難問題,提高各民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大連民族大學面向全校開展“一幫一”互助學習活動。活動希望通過“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的方式,幫助成績暫時落后、學業(yè)有暫時困難的同學克服學習障礙、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在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的過程中增進各民族學子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各民族學子的友誼,營造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
活動要求幫助者必須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責任心強、綜合素質好的學生,原則上要求學習成績在班級前30%,班級的主要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被幫助的對象一般為班級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雖然活動名字為“一幫一”,但其形式并不是“一名同學幫助另外一名同學”,還可以是“多幫一”或者“多幫多”;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幫扶,而是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相互幫助,同時活動要求小組中必須包含少數民族學生,原則上每個小組的民族成分不能少于2個,多人小組民族成份不少于3個,鼓勵多民族、跨專業(yè)、跨年級組隊。
活動要求各學院通過年級大會和主題班會的形式向全體學生宣講活動開展的意義和方式,由學生自愿組隊成立互幫互助學習小組。幫助雙方必須定期開展各類幫扶活動,并在發(fā)放的指定表格上進行活動記錄,每個小組需要一名任課教師或輔導員老師作為指導教師,給予幫扶小組進行指導,并監(jiān)督互助學習小組的開展情況,定期進行考核。
大連民族大學自2014年開展“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活動以來,為了能夠讓活動深入學生們的內心,每年都會舉行優(yōu)秀“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評選活動,并向優(yōu)秀“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發(fā)放獎金,并通過事跡宣講會、網絡推送等形式對獲獎小組進行宣傳,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在活動開展的六年的時間里共有5千余小組、2萬余人參與其中,為各民族學子提供了一個“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學習交流平臺,展現了各民族學子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努力,克服學習障礙、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優(yōu)良學風。
“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活動是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方式。通過活動促進各民族學子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生活上互相關心、情感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讓各民族學生在共學之路上成長成才。
多數高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的基礎工作,是通過實際的互動性交流讓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對方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等內容。但是,各民族學生只有基礎性的交流還遠遠不夠,要提供一些可供各民族學生有效交流的平臺。大連民族大學開展的“一幫一”學習互助小組活動,為各民族學子提供了一個可以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平臺,讓各民族學子在活動中共同成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不僅在學風建設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更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