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瀟瀟(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 221116)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文藝領域出現了“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思潮,許多藝術家崇尚西方文化藝術與文藝理論,而忽視了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并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本土、吸收外來,成為當今藝術領域所要探討研究的關鍵。
本文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指導下,以中國傳統印章藝術發展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印章這門古老的藝術在當今時代立足與發展的空間,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分析傳統印章在當代的審美價值及現代意義,對傳統印章進行活化設計。
中國藝術發展進入新時期面臨諸多未知的問題和挑戰,其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文藝與時代的關系問題。教條主義與機械主義、主體性的作用、事實與現實的判斷、意識形態與情感現實的區別,都是在解決該問題時所應注意的關鍵之處。其中從“實踐”的角度孕育學術思想,有助于打破過度學科化和形而上學的思考方式,以此“激活”文本,使之在實踐中重獲生機。例如,古代的技術工藝水平較落后,基本上沒有形成印刷字體,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采用印刷技術來提高效率;之前少有印章印面內容與當下平面設計的結合,但傳統印章時至今日仍有著實用價值,因此可以從內容形制到設計布局上對其可塑性做文章,迎合當下審美傾向。
藝術的第一屬性為美。馬克思認為,“美就是人的‘內在尺度’和對‘存在意義的叩問與追尋’”。[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指出,研究美學首要關注的就是藝術美,藝術是以形象而存在于欣賞者的視野中,因此我們所研究的藝術美說到底就是探討藝術形象的美。藝術美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現實生活中美的典型概括,因此藝術中的美更加集中、典型。印章在方寸之間用文字或圖案表現其藝術性與美學特征,整體上呈現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計白當黑等藝術規律。文字虛實結合,疏密均勻,往往采用挪讓、呼應、增減、屈伸的創作方式進行印面布局與字體設計。虛實相生,像外有像。布局講究輕重起伏與呼應離合的關系,力求在參差不齊中達到統一和諧、意境深邃、回味無窮的效果。
傳統印章藝術創作之美,包括“圖文結合美”“章法布局美”“圖文刀法美”三種,特征為嚴謹工整,排列整齊,字體方正飽滿,印面整體上呈現出飽滿渾厚之美。文字在結構上自由靈動,疏密有序。總體上呈現出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章法美和意境美。不同時代的印章有著不同的藝術美感與風格特征,僅就官印而言,西漢、南北朝、明清時期的官印皆有不同的顯著特征,在方寸之間展現不同時期的文化審美、工藝技術,充分彰顯其藝術價值,同時人們可從中體會出當時的風尚和民情所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一時期的生產力狀況不同必然會影響到該時代的藝術精神,也就是說我們對每一時期藝術發展的研究,必須以對這一時代“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地理解為前提。況且,每個時代自然有每個時代的歷史使命與時代特色,藝術創作不能與時代脫節,脫離時代特征空談創作是沒有意義的。而印章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與演變,現如今已然成為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藝術瑰寶。
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對印章的演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古代,印章的主要的作用就是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具有“示信”的作用,例如官印和名章,官印發展到漢代稱為一種制度,官員必須隨身攜帶,而名章在印史上留存最多,主要用于書畫作品的落款,實用性最高。這類印章沿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印章的另一使用功能表現為抽查打假,古人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就是指手工匠人在制作工藝品完工前,通常會在所創作的作品上印上姓名、產地信息等,這類印章在現代已發展為榮譽商標。古代印章還具有辨別管理馬匹的作用,這類印章稱之為烙馬印,如今在我國內蒙古等牧區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使用。印章的另一功能表現為防窺,到今天發展為火漆封或騎縫章。古代印章通常會在主人去世時作為殉葬明器系在腰部,若主人在生前沒有印章,死后也會臨時加刻一方,一是隨尸體埋葬后可以避邪,二是靈魂升天后可標志著墓主人生前的真實身份。印章功能繁多,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部分印章的功能已淡化出歷史舞臺,只有實用性印章仍沿用至今,并隨著文化藝術的發展,逐步將印章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相融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一種藝術形式。
一方印章承載著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積淀,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特征的典型性。它作為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藝術形式,既具有實用性也具有收藏價值。印章在民間有著祈福作用,上面刻有各種表示祈福的動物圖形和吉語。我們從眾多的成語和圖案肖形印中,可以領略到古代人民生活的民情風俗。印章也是文人精神與傳承的載體,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制印者將自身的審美意向、鑒賞水平、志趣寄托于印章之中,托物言志,這也是主體生命的一種物化,由此創作出的印章又向欣賞者傳達著作者的精神思想,并將個人情感轉化為共同情感,產生共鳴,并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當下的印章藝術的發展空間應進一步拓寬“印外求印”的創作理念,以傳統印章為立足點,同時結合時代特征與大眾審美需求,對印章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設計。印章之外,在創作手法與形式上可以突破傳統印章的刻板印象,比如漢畫像石現如今采用拓印的方式來推廣,這一點恰好與印章形成了互助關系——以漢畫像為對象,以印章為載體,二者相輔相成。現如今,由于各學科各領域之間相互交融、借鑒與吸收,對傳統印章藝術在當下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因此能夠將印章藝術形式設計得更加豐富多樣。
本文所提出的創意表達是將傳統印章的獨特形制與當代標志設計相結合,以印章本身的形制出發,來打造一系列關于傳統印章的品牌形象設計,且其本身的印章內容就可以是該產品的標志,并圍繞印章標志來做輔助圖形與衍生產品,形成完整的系列。藝術創作應該體現人文關懷,對傳統印章的活化設計首先考慮受眾群體與當今時代的民情風俗,例如北京大學校徽,“借用中國印章格式構圖,筆鋒圓滑,線條流暢規整,蘊含豐富,透出濃厚的文人氣息”。[2]在此研究思路基礎上,可以將印章內容擴展到各種漢代紋飾與圖形中,例如漢畫像石也是采用篆刻形式,以拓印的形式進行傳播,因此也可以用印章的方式將其推廣開來,以畫像石為主體、印章為載體,并賦予其新的生命。
首先,對于傳統印章與當代標志設計的融合要體現出相關性。印章歷經發展演變,在當下社會,其意義更加豐富,已然成了一種視覺符號。它與當代的標志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方寸之間進行布局創作。因此,對于印章的創新性表達與當代的標志設計相融合順應了時代潮流,是中西方藝術之間相互交融、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繼承與發展的大勢所趨。此外,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充分考慮到傳統印章的特征與標志設計的基本原則,尋求二者的共通之處進行保留與升華,依據二者的特性進行取舍。依據標志設計的原則,首先考慮的是印章文化是否與產品或企業有相關性,一般選用與傳統文化聯系密切的產品來定位,相關性更高;其次,深入了解企業或產品的文化內涵,對品牌定位有大致的把握;最后,在設計時,力求意念明晰、形式簡潔、傳文達意。設計中要體現印章字體、圖形與章法布局的特征。印章大多用的是繆篆字體,但今天篆書已不再作為常用字體,因其易識別性低。故篆書具有時代特征,且該字體線條屈曲飽滿,端莊厚樸,藝術性較高,不可或缺。因此,字體設計方面可以借鑒采用篆書與意象的結合,字與圖相輔相成。在傳統印章中,肖形印題材眾多,圖形內容涵蓋范圍極其廣泛,以“形”為中心進行傳文答意,因此在進行圖形方面創作時有大量的參考典范,力求線條流暢細膩,整體圖形呈現一種線條美和構圖美。此外,本文所提出的創新性表達在此基礎上主要與漢畫像石中的圖示相吻合,漢畫像石中蘊含吉祥語義的圖示眾多,寄托了漢代人們的美好愿景,這一藝術瑰寶對印章內容的創新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彰顯了時代風格與地域特色。因此,在進行圖形設計方面可以在漢畫像石中汲取靈感,結合當代審美傾向進行活化設計,也可以與上述字體設計相結合,設計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對印章的活化設計是主體生命的一種物化,并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從古至今,印章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將印章作為托物言志的載體,通常與詩、書、畫相伴出現,體現了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滲透。因此在印章的設計中,我們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范疇上借鑒吸收,獲取靈感,注入新鮮的血液,賦予其新的生命。
本文以傳統印章的發展現狀為立足點,分別闡述了中國傳統印章的藝術性與美學特征、使用功能,并構建傳統印章的現代發展空間,探討印章形制背后更深刻的意義與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代設計的藝術理論與審美傾向進行傳統印章的創新性表達設計,與現代標志設計相融合,二者相輔相成。當代的藝術理論使得印章這門古老的藝術增添了新鮮血液,使傳統印章藝術在新時代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