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梁斌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21006)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由于人類的活動使有害的物質或因素進入到環境中,當這些物質或因素超過環境的容量或者承載能力的時候,環境的結構和功能將發生變化,環境質量將下降,生態系統受到擾亂和破壞,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的物質被稱為環境污染物,污染物的來源被稱為污染源。其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對公眾造成的破壞被稱為公害,而由環境污染引起的區域性污染被稱為公害性疾病。所有這些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統稱為公害事件[1]。
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它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危害人體,首先,人體接觸面會受到傷害;二是利用空氣污染物污染食物和水;三是吸入各種污染的空氣。空氣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對人體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危害極為嚴重。
大氣污染危及生物體的生存和發展。它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危害生物體的生存和發展。一是造成生物中毒或枯竭,二是減緩生物體的正常發育,三是減少生物體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大氣污染還將以酸雨的形式殺死土壤微生物,從而酸化土壤,降低土壤肥力,損害農作物和森林。
大氣污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污染,它已經超過國界,危害世界,大氣污染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臭氧層破壞;二是酸雨腐蝕;三是全球性的變暖[2]。
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持久性有機化合物、農藥和肥料,主要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通過食物鏈的污染,重金屬流動性差、滯留時間長,它們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它們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隨著攝入量的增加,人體的毒性逐漸顯現。土壤中過量的重金屬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3],如由疾病引起的過量汞。
持久性有機污染已成為世界重大環境問題之一。食用有機污染的食物會導致人體過敏、免疫系統和生殖器官受損。更嚴重的生物,如生物可降解有機物,它將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具有三致效應和不可逆性。
水體污染將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分析了農業來源和工業來源造成的主要水污染以及威脅人類健康的污染物包括砷、鉛、汞、氰化物、核工業和礦業污染,這些污染物對人類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此外,農業肥料和農藥的使用也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產生更大的影響。目前,中國大部分農村人口不安全,不能飲用水。飲用水中的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水的局部發生率增加。
水體中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中,可能出現更多的新污染物,需要有效地加以預防。為了充分認識水污染對人體的巨大危害,需要加強對水污染的防治,盡可能地消除污染物。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4]。
噪聲污染干擾人體睡眠、損傷聽力,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導致神經衰弱、引發或觸發精神障礙、心臟病等疾病。噪聲污染已成為僅次于空氣污染的第二大危害人類健康的因素。1979 年,中國頒布了《環境保護法》,2014 年再次修訂,原則上規定了交通運輸、工業和城市地區的噪音。1979 年,國家標準總局發布的《機動車噪聲標準》、國務院頒布的部分法律法規和1996 年度《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構成了預防性法律制度。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城鎮居民的噪聲源越來越復雜[5]。交通、建筑施工和社會生活噪聲等嚴重影響群眾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噪音投訴和相關糾紛正在增加。2019 年,全國噪聲投訴占污染投訴總數的38.1%,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建筑噪音為群眾關注焦點,舉報量占噪聲舉報的45.4%,其次為工業噪聲,占26.5%。由于噪聲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解決噪聲污染問題存在諸多困擾。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微波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手機、無線電廣播等電子技術,高壓輸電、成倍提高的射頻設備功率,大幅度增加的電磁輻射,已然直接嚴重危害到人體的健康,當電磁輻射強度超過人體所能承受或儀器所能容許的限度時,就會產生電磁污染。
我們常用的家用電器、手機等通訊設備以及各種電子設備只要處于使用狀態,它的周圍都會存在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波長決定了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波長的長短與危害程度成反比,其中微波的危害最大。電磁輻射的強度、與人的接觸時間、以及個人防護措施等因素,也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時,電磁輻射也會對通信以及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等產生干擾,甚至引發安全生產事故。
目前,我國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問題仍較突出,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
環境污染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于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指導,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必須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逐步構建環保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創建、創新環保體系,發展綠色環保產業,進一步推進能源革命和消費革命,推進全社會資源的節約及循環使用,減少能耗、物耗,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簡約適度,反對奢侈浪費。
國家實行的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
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受到各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氣污染的防治也需要全球國家、集體和個人齊心協力完成。政府部門加大政策約束和引導,調整目前的能源結構,改進燃燒技術,加緊研究并推廣太陽能、水力發電、風能等無污染能源,減少污染排放量。同時加大污染物排放前處置,利用除塵消煙、冷凝、液體吸收、回收處理等技術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以實現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規模。
水污染的日常毒性可以嚴格控制環境準入,合理布局,改進污水處理工藝,減少甚至零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水的循環使用率;農業方面實施節水灌溉技術,增加有機復合肥和生物肥料,減少農業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總量;加強管控污水處理廠,不同污水采用不同處理技術,優化處理效果,達標后排放。
土壤保護應以預防為主。重點控制污染源排放濃度和總量,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定期監測農業用水,使之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須進行凈化處理,有序推廣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減少化學農藥的污染,采用輪種耕種,消除部分污染物的毒害,同時關注對污染土壤的修復。
人體的攝入是土壤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采購有機無污染食品,減少食品消耗,增加果蔬浸泡時間和清洗過程[6],減少重金屬、有機化合物污染等。
噪聲的強弱程度直接決定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危害程度。建筑中,可以安裝雙層隔音窗等隔聲措施來隔離噪音污染,也可以采用在建筑物夾層結構中用玻璃棉、礦棉等多孔材料分隔等吸聲來實現減少噪音。
同時在路兩側栽種樹木,對兩側的住宅可以起到隔聲及吸聲作用,同時美化了社會生活工作環境。加強自由市場、文化娛樂場所的管理,減少噪音擾民。居家生活中,在不影響正常需要的前提下,應嚴格控制發聲類家用電器的使用,適當控制娛樂時間,減少喧嘩,家庭裝修最好使用硅藻泥等降噪材料。
電磁污染防治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屏蔽源頭,通過將污染源屏蔽,或者將指定設備及人員屏蔽起來,避免周圍電磁輻射,進而減少電磁輻射的強度,防治電磁輻射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二是做好吸收防護,利用鐵粉、石墨、木材、水、塑料、橡膠、陶瓷等對微薄電磁輻射能量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的材料,吸收電磁輻射能量進行防護,達到降低電磁輻射的目的。三是個人防護,當人員進入輻射區作業,或不能實現有效的屏蔽、吸收時,必須采取穿防護服、戴防護頭盔和防護眼鏡等個人防護措施以保護作業人員安全。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對人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危害非常大,大氣、水、土壤和電子輻射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人類疾病十分普遍。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和指導,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逐步構建環保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
同時,也要重視農業、工業生產工藝的改進,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廣開發水的二次利用乃至循環使用,推廣生物防治及有機肥料使用,以期減少化學農藥、化肥等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持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此外,通過增強身體自身的抵抗力、改變習慣、結合醫療措施等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生活實際中遇到嚴重污染時,我們應該減少外出活動,加強個體防護,減少暴露時間,不使用未經處理的水,條件允許前提下可安裝凈水器、空氣凈化器等設備,購買無公害和綠色食品,嚴格果蔬的清洗和清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