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珊
(吉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130000)
習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是新時代在治理貧困工作開展中的指導思想。而習總書記在報告會議上也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而在當前實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要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措施,既要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又要規避粗放式自然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文章的闡述中主要是針對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策略展開分析和研究,旨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生態建設,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地區,而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要提升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改變當前貧困落后的面貌;第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因而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雙方的協調發展就成為了當前地區發展的重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扶貧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自1949 年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經歷了幾個歷史時期,從救濟式扶貧、項目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參與式扶貧一直到現在的精準扶貧[1]。黨的十八大報告會議召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我國“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扶貧工作也進入了精準扶貧的新時代。在精準扶貧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為了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扶貧模式在不斷探索中應運而生。
生態扶貧是指在精準扶貧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針對欠發達地區的生態進行保護,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促進經濟發展,充分的協調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精準扶貧之間的關系,讓人民群眾真正的擺脫貧窮的帽子,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在新時代開展中的一種全新模式,解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在生態建設過程中習總書記強調必須要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堅定信念,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產力,提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水平,增加當地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效緩解生態環境的壓力,通過生態經濟環境的構建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觀念[2]。
在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中,要明確盡管兩者之間的分工不同,但是方向一致,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解決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的現狀。因而只有明確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的促進生態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結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符合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能夠有效的提升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的內在需求,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解決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的問題。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要促進和強化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的優勢和功能,從而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策略,解決經濟落后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
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精準扶貧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兩者結合效率的最大化,就要明確協調發展工作的核心和關鍵,旨在解決貧困群眾與貧困產業之間的發展著力點,從而明確在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中生態建設的方向,有效地促進精準扶貧自我造血功能的恢復,確保實現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在兩者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為基礎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加強欠發達地區生態資源的優勢,以生態建設信息化為導向,以產業為根本,以科技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構建較為完善的生態建設精準扶貧協調發展路徑。
生態保護補償是指在開展生態保護項目的時候,相關的政府部門給予生態保護的貢獻者和貢獻單位一定的經濟補償,通過國家財政部門進行轉移支付,或者是以市場交易的形式進行補償的一種行為。其本質是為了實現生態保護者與生態受益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其目的是通過法律手段實現各方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平衡。
生態補償扶貧是將精準扶貧工作和生態保護工作有效的連接在一起,這樣能夠實現生態保護區的利益平衡,通過對欠發達地區進行經濟上的補償,實現了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3]。
我們生態保護補償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內容,比如說森林、草地、濕地等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在實際開展的生態補償扶貧工作過程中,不僅滿足了精準扶貧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協調發展,而且通過生態保護補償措施的實施真正為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增加了收入,探索了一條精準脫貧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部分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第一補償的標準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整體來說,生態保護補償的標準相對較低,在生態保護補償標準制定過程中一般是以生態保護的機會成本為依據,但是部分的領域未達到生態保護者的機會成本和發展成本,因此沒有充分的發揮制度的正向激勵功能。第二補償的資源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就目前生態保護補償的方式來看,主要是以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為主開展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為中心,要求地方財政提供配套的資金,但是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半以下,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地方財政并不能進行資金的兌現。第三生態保護補償的監督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一方面是補償的范圍較大,另一方面監督的成本較高,這樣就導致了部分的生態補償資金容易挪作他用,導致欠發達地區的部分農牧民出現了消極抵制的情況。針對上述存在的情況可以制定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來完善和改進現有的生態補償扶貧工作。首先可以針對現有的法律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因地制宜,根據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生態保護補償的標準,以此來確保生態保護補充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平衡[4]。其次要實現生態保護補償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度結合,比如說將符合政策的貧困戶優先納入到實施的范圍中等等,另外還要強化在生態補償扶貧工作開展中的監督管理機制,可以通過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的相互結合來確保生態補償扶貧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生態建設是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工程的修復,旨在能夠有效的預防生態環境發生更加嚴重的惡化,對已經造成污染的生態環境及時進行修復和治理,旨在通過對生態系統的修復來強化環境的承載力。生態建設扶貧就是將生態工程的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欠發達地區的人民群眾能夠在生態項目建設中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5]。
生態建設扶貧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第一缺乏長效機制,生態建設扶貧工作本身帶有項目性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建設周期,在建設周期的范圍內可以解決一部分農牧民的就業問題,但是在建設周期之后則難以為繼。其次生態建設扶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生態建設扶貧要受資金和實施力度等因素的限制,其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未納入生態護林員的選聘項目中。最后是缺乏多元化的社會力量來參與到生態建設扶貧工作中,導致生態建設扶貧進展相對緩慢。基于上述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強化我國在生態工程上的建設力度,優先考慮欠發達地區的生態工程,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途徑。其次是實現生態建設扶貧工作的常態化,因生態建設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因此可以制定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長期發展規劃,避免因周期性帶來的不確定性。另外還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或文件來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進行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說優先在貧困地區安排重點生態工程、從貧困人口中選擇生態管護崗位等等,以此來真正的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戰略實施,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總而言之,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能夠真正的提升精準扶貧的效率,幫助欠發達地區精準脫貧,助推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