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嫻 徐靜靜 施莉莉 蔣卡瑞
(浙江省樂清市環境監測站 325000)
隨著我國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到“五位一體”國家戰略布局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哨兵”和“耳目”,監測數據是評估環境質量狀況、評價環境治理效果、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而環境監測報告作為環境監測數據的載體,是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技能水平的綜合體現。可見,提高環境監測報告編制的質量能為后續開展的環境監測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進而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監測報告編制過程中,存在監測報告內容信息不完整、不充分;檢測方法及結論表述不夠清晰、準確、客觀;格式不統一;文字冗長等問題,其中,不充分是硬傷,事后很難補救。如:制革廢水是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具有由染料和鞣劑造成的色度,制革廢水樣品在委托監測時,若樣品性狀僅含糊得填寫了黃色,而對水樣是否混濁、水樣封存情況等信息都沒有記錄,這個不充分的信息體現在監測報告里,導致編制和校核人員未及時發現監測數據的異常,不能有效地從監測報告中了解監測信息,影響了環境管理服務的質量。特別在涉及環境執法的案件中,水樣封存是否完整是保證水樣運輸和交接途中是否有人為干擾因素的證明,更是不可或缺。
環境監測中有邏輯關系矛盾的數據常表現為:
(1)數據不合理,數據出現不符合日常監測邏輯的情況。監測數據呈現出污染物集水池濃度和排放濃度倒置的情況,例如當處理工藝工程沒有帶入污染物,處理后污染物的濃度和總量反而比處理前有所上升,就要從采樣、分析等環節查找原因[1];再比如:實驗室分析同一水樣時出現了化學需氧量濃度大于高錳酸鹽指數或生化需氧量的濃度,制革廢水中總鉻濃度大于六價鉻濃度、氨氮濃度大于總氮的濃度,環境噪聲監測出的數據L10小于L50、L90、Leq等等,如果出現這些現象,說明數據分析中出現了錯誤。這時候掌握好數據與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就可以使數據審核達到非常好的效果[2]。
(2)對比歷史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比如:同一噪聲監測點位,在周邊環境變化不大以及聲源穩定的情況下,出現和往年差異很大的數據,這些異常數據無法真實得反饋環境的污染程度,容易誤導環境管理部門的治理決策。
保障監測結果的有效性是環境監測機構工作的重點。一般情況下,環境監測報告涉及的地表水、海水、廢水、廢氣、噪聲,土壤等,這些體系中的數據都有其相關性,而相關性差的數據往往和平常監測工作中獲得的大部分數值不相符或邏輯上不相關。另外采樣操作不規范致使采樣過程出現偏差,樣品運輸或儲存過程中樣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人員操作失誤、分析試劑過期、樣品分析誤差等原因,導致監測中出現異常數據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環境評價標準是判斷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超標與否的依據,然而編制監測報告中常常出現環境評價標準使用不當的情況。如:評價標準級別選用錯誤,《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中將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標準限值分為了一、二、三級,并對適用范圍進行了明確,其中規定“排入設置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城鎮排水系統的污水,執行三級標準”,某企業監測結果表明其排放口水樣中的化學需氧量濃度為123mg/L,若該企業污水已納入城鎮排水系統應執行三級標準,但是監測報告仍按照一級標準中的限值來參考,那么此次監測結果就會誤判為超標;有行業標準的卻沒有優先執行或仍執行舊標準,某制革企業廢水應執行皮革行業《制革及毛皮加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0486-2013)中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卻參照執行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濃度限值,這樣不利于皮革行業的污染控制管理。因此不同范圍內的污水排放限值均有所不同。如果報告編制中對標準的選用沒有全面正確的理解或者選用標準不當,評價就可能采用錯誤的排放限值,給后續的工作帶來許多麻煩,甚至是難以彌補的錯誤。
環境監測報告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依據,嚴格按照規范要求編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思想重視。重視監測報告的編制以及審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堅持全過程質量控制,嚴格遵守準確性原則、及時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社會性原則等五個原則。
2)組織學習。組織學習國家新出臺的評價標準和管理規范,確保及時掌握最新標準信息;比較新舊標準的差異,對標準和規范內的監測信息進行提取和整理;結合環境管理特點,及時進行監測工作的調整,盡量避免因對新評價標準和環境管理規范的不熟悉不理解而造成工作上的失誤。
3)熟悉業務。報告編制、校核人員、報告簽發人員要清楚本監測站的監測能力,熟悉本站認證的監測分析方法和現行有效的環境標準。確保信息及檢驗方法等符合要求,格式滿足適用、合理的原則。出具的監測報告嚴謹、準確可靠。同時要保障報告的時效性,及時提供科學依據,報告結論的表達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和政府決策的服務水平。
4)強化應用。通過加強專項業務培訓,讓環境監測報告編制、復審核人員的業務能力做到與時俱進,熟練掌握報告編制的基本要求,能應用自如。比如:清楚監測報告里要包含的基本信息、現場監測信息及數據、結果評判等;當出現報告編號前后不一致,頁碼和總頁數不正確,數據與原始記錄不一致時,報告編制、復審核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并更正。
1)通過邏輯關系比較和原始記錄來檢查。對監測數據進行監測項目間的關聯性比較,檢查數值有無矛盾之處,通過對監測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客觀比對、實驗證實,來找出異常數據及其產生原因;檢查報告原始記錄,查看采樣、運輸、保存等監測環節的情況,排除可能性或進行判別。
2)加強對報告審核人員的在崗培訓。提升和強化人員的專業素質、技能水平。定期整理學習、培訓內容,形成經典的實驗案例進行分享。
3)加強環境監測數據的審核工作。環境監測數據審核,是指對環境監測過程的各個環節是否符合監測標準和技術規范,分析測試過程中原始記錄數據處理和報告的出具正確與否的核查,使監測數據獲取有效監控[3]。監測部門能夠對每個監測數據進行有效朔源,若出現了異常,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
數據審核方式有許多:審核監測項目采用的監測分析方法,比如同一監測項目,廢水和地表水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時候,審核發現使用了錯誤的分析方法時,應及時糾正;根據過往監測數據及污染物分布規律來審核,例如排污處理設施穩定運行時,監測項目濃度出現了較大波動的現象;審核采樣中的原始記錄,根據采樣單里樣品的性狀、現場溫度、溶解氧等信息初步判斷樣品的大概范圍,若有較大偏差,能夠及時發現;審核監測項目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判斷,如果監測數據不符合邏輯關系,在審核時就應關注并找出原因。
建立復雜監測報告討論制度,當存在監測結果有問題,原始信息不充分,采用評價標準難確定時,應組織單位領導、相關專家、校核、審核、授權簽字人員進行報告審核小組討論會,經集體審議會后出具監測報告。
為了提高環境監測報告的質量,加強建設環境監測人才隊伍是關鍵。只有監測隊伍專業能力提高了,才能在采樣、運輸、保持、分析、數據處理等方面避免失誤,才能從根上保證監測報告的準確性。
提高技術人員能力素質有以下建議:
1)加大專業技術培訓力度。按照國家監測標準化建設要求,積極爭取地方定期開展專題技術培訓,如:崗位技能訓練,邀請專家講座,繼續教育學習,實地觀摩等。開展業務技能競賽,如:技術大比武。鼓勵監測技術人要樹立遠大的目標不斷學習和鞏固專業知識,全面掌握監測業務知識,革新環保理念,在工作中不斷積累最新實踐成果,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提升技術人員核心競爭能力。
2)加大能力建設。資金投入,增加儀器裝備。引進新方法、新設備,通過比較不同儀器或方法間的監測結果,解決實驗分析中的疑難問題,拓寬監測工作思路。
3)完善業務工作流程、工作制度。激發技術人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借助監測工作領域齊全和學科交叉的優勢,優化融合各類業務,不斷提升環境信息產品質量。
4)搭建建設新型的技術交流平臺,通過共享知識資源的平臺,促進環境監測機構特別是各級監測站間的溝通交流,互幫互助。
5)要加大高素質人才的招聘引進力度,吸納高層次人才,招聘有責任心、有擔當、熱愛學習、善于協作的技術人員,同時營造重視環境專業技術人才的社會氛圍。
物聯網大數據時代,依托科學技術能為環境監測與治理提供重要保障。物聯網、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能促進環境管理精準化,為生態環境變化、自然災害以及環境的應急提出預警,提高環保部門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評價能力。大數據技術與環境監測相結合,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大數據能夠找到用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極大提升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能力,為處理復雜的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如通過大數據發現環境監測報告里有價值的數據,并向人們展示直觀的環境風險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大數據時代,監測報告內容、形式也將不斷豐富。如:監測報告向系統自動生成發展,或結合手工報告編制,提供綜合分析報告;監測報告可根據具體需求,生成圖文并茂的報告。或結合當前環境保護的形勢,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度的分析,提出簡單實用的環保措施。
構建和完善大數據技術應用體系,借助大數據技術管理,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優化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組建大數據技術應用培訓團隊,加強大數據管理,完善信息基礎建設,科學培養人才,合理制定方案,精準實施。增強環境監測數據綜合分析能力。
環境監測報告是環境監測工作的技術成果,是被用于訴訟和行政執法中的重要憑證,因此提高環境監測報告編制質量,保證監測報告內容的公正性、權威性、可靠性非常必要,通過發現問題,完善改正措施,相信監測報告能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報告的技術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