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橋
(上海格林曼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200001)
環境監測實施的主要目的是對環境進行保護,保證不同項目在實施之后,環境性能能夠維持在原來的狀態,然后發現項目在實施時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實施針對性較強的環保措施,促進環境監測工作的不斷完善,進而使環境污染程度得到較好控制,防止環境質量降低現象出現,推動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1]。
環評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屬于環評中的重要工作內容,就環評工作流程來講,首先,當地監測部門需對環境開展初步監測工作,在監測合格之后,由于相關工作人員制定對應的監測方案,項目實施三個月之后,再對監測進行驗收,然后在監測開展一段時間之后,再對其回顧檢查,回顧檢查具有定期性特點。從環評工作的內容來講,環評工作在開展時,各個時期都和環境監測數據之間聯系緊密。環境監測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獲得精確數據基礎上才能開展環評工作[2]。其次,環境監測可以利用數據追蹤的方式,發現區域當中的污染源頭,以及污染的主要特點。同時能將數據作為依據,對污染發展趨勢進行推測,進而使環評在實施時獲得數據方面的支持。最后,對監測方案進行回顧驗收,查看監測方案是否合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對地方相關單位環保工作的檢查。
在制定監測方案時,針對技術路線設計,技術裝備配置,需對其費用效益進行詳細分析,一方面需將實際需求作為依據,另一方面需盡量使費用得到節約。
一般情況下,環境問題在出現時往往比較復雜,因此在進行環境監測時,需注重監測方案的制定,并且保證監測方案在規劃時的全面性,確保監測方案在布局時的合理性[3]。如果情況不同,監測技術路線也需有所不同,這樣才能使監測在實施時體現出針對性。
優先污染物主要是指針對毒性比較大污染物,危害比較嚴重的污染物,以及典型性特點明顯的污染物,對于這些物質,需優先進行監測。
在進行環境監測時,工作多數是在野外進行,需針對規劃中但是沒有開始正式開展的項目擬建地實施采樣監測。在此情況下,往往工作內容繁瑣,工作環境復雜,并且勞動強度比較大[4]。因此為了使采樣更加便利,在開展監測工作時存在私自將采樣時間、采樣位置改動的問題。如部分項目需間隔七天采樣一次,但是為了將任務早日完成,會擅自將采樣時間改為間隔三天一次,甚至根本不會去擬建現場,而是根據原有模板對環境監測報告自行編制。在此情況下,會對環境監測效果產生不良影響。由于沒有針對采樣進行監測監管,同時缺少質量控制考核,最終使環境監測之后獲得的數據質量并不高。環評單位在工作中需根據監測數據對項目建設之后可能產生環境變化進行預測,但是在監測數據質量難以得到充分保證的情況下,監測和預測之間將難以有效關聯在一起,即監測數據中的背景值和環境報告當中的環境預測之間并無聯系、除此之外,在項目評審會當中,環評專業沒有針對環境監測數據中的具體內容提出質疑,也沒有對監測數據來源進行審查。
在進行環境監測過程中,相關部門需針對環境監測問題制定對應方案,保證方案中對監測時間、監測位置、監測次數等多個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但是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問題,工作人員在制定方案時,沒有和當地實際需求和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5]。同時在監測環境時,沒有嚴格根據具體規定進行,進而使最終獲得的監測結果和實際情況之間有一定差距,環境監測結果的最終質量受到影響。甚至存在為了節約成本,將不起眼但是比較重要步驟省略掉的問題,工作時敷衍了事,進而造成環境監測方案在實施時科學性比較欠缺。因此在制定監測方案時,為了使其科學性得到充分保證,需針對質監體系開展對應指標劃分,保證體系在實施時的清晰性、明確性,并且發展性可能比較高。
環境問題越發嚴重背景下,環境管理部門對比較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并且在實際行動中能夠將這一思想充分落實到了實處。全國在多個區域中設置了環境檢測機構,而實際上環境監測機構當中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問題比較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環境檢測工作在實施時受到了較大影響與制約[6]。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于環境監測項目需要經費的支持力度不高,監測機構當中的監測設備在數量上比較少,并且設備比較陳舊。因此在監測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技術結果缺乏完善性和技術指標相對不足的問題,這使監測機構職能的發揮受到了制約。就當前發展現狀來講,監測機構在發展過程中,監測機構中的監測費用短缺問題比較明顯。監測機構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對硬件設施進行改善。
環境監測機構在保證其依法成立成立基礎上,才能使自身有效性得到充分保證,同時需獲得省級以上環境監督部門給予的資質認定,在承接監測工作時,范圍僅咸魚認定范圍之后的業務。但是當前很多區域的環境監測機構在發展中對于監測是否在業務范圍的問題并不重視。也沒有對機構中需具備的專業人員問題和監測儀器問題進行考量。只要有單位為委托,就會將監測業務承接下來。在環評單位沒有對監測機構能力和資質進行認定的情況下,監測結果整體準確性往往難以得到充分保證。
為了使環境監測整體效果得到保證,環保部門應強化對監測工作的監管力度,做好所屬區域的區域內部環境監測監測機構的管理與監管。尤其要重視對環境監管機構在承接業務時的監管。在正式進行環境監測之前,監測機構需將環境監測時的重要內容以及具體時間上報。在此基礎上環評管理部門會將監測結果和監測計劃具體要求結合在一起,將工作內容委托于監測科,然后對質量控制實際情況進行考核[7]。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使用GDP,避免在環境監測中能夠出現違規操作問題,保證環境監測工作在實施時的規范性,進而使監測得出的數據有效性、準確性更明顯。
環評部門負責進行監測方案的制定,在正式制定監測方案之前,環保單位中的相關工作人員需到實地進行勘察,對項目資料進行收集,并且將評價等級作為依據,設置明確監測范圍,同時在此過程中,需將項目特點以及項目分析結果作為依據,然后確定項目當中的污染因素。進而綜合性考慮污染因素,制定有效監測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可以將方案交到監測部門受手中,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優化[8]。除此之外,需對項目在實施時的成本進行嚴格把控,使相關部門獲得資金方面的支持,保證環境監測工作在開展時得到財力方面的保證。同時需監督資金使用情況,保證資金在使用時被充分運用在了環境保護當中。
我國當前很多監測機構在設施條件上都比較落后,這現象產生根本原因在于相關管理單位不夠重視環境監管工作,以致于監測機構在發展中難以獲得資金方面的保證,各項基礎設施難以進行及時更新。在此情況下,加強對環境監測機構的重視程度十分必要。具體實施時,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首先,國家需加大扶持,針對資金不足問題給予足夠的設備采購經費。其次將咨詢機構獲得的額外經費具體經濟來源進行等份劃分,然后將資金按照一定比例下放到監測機構當中,使監測機構獲得充足資金支持。最后,對監測機構實施定期審查,并且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術水平考核評估,進而使監測工作在開展時,人才、技術都能滿足實際需求。
環評單位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需先對監測機構進行能力審查與資質認定,保證監測單位具備項目監測資質,這樣才能使監測質量得到充分保證。同時環評部門需對監測人員的技術能力進行審核,進而使監測機構在資質上和項目建設實際需求相符。
總之,環境監測屬于對項目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時的基礎性內容,也是關鍵內容,環境監測結果能夠將項目環保效果直接反映出來。但是就我國當前環評工作當中開展環境監測工作來講,仍存在較多問題,為了使環境監測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需相關部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分析,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這樣才能使環境監測充分落實在實處,推動區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