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群
(城川民族干部學院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6299)
作為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對基本范疇,法治和人治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人類社會的治理模式從最初的“人治”這一組織形式,經由“法制”所代表的治理文明,到如今上升成為“法治”的一種意識形態,其本身就已經成為了體現社會進步與秩序重構的衡量標尺,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法治和人治問題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人類社會從早期聚落的形成就出現了人治的萌發,從國家的誕生就有了法制的需要,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利益、意志和權力需要這種固定、規范且權威的表達和傳遞。法作為上層建筑的代表,其本身也需要與之相符合的經濟基礎的支撐,當以經濟關系、生產關系發展到能夠約束政治權力的程度,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人治天平被打破,新的社會模型的建立迫切要求新的社會關系來維系,法制的固化已經不能夠滿足新的社會關系的需要,必然被更為上一層的法治所代替。
就我國建國后的社會治理發展而言,法治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建國初期,在總結了新民主主義法制建設的經驗的基礎上,較大程度參照原蘇聯法制建設的模式,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建構了新中國的法律及社會治理體系,某些層面上也滿足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下的治理需求,但這種無視我國基本國情的直接移植難免會出現文化上的排他效應,以階級斗爭為綱總攬一切的思想致使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和法制建設軌道的嚴重偏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開啟了指導思想和全領域方面的撥亂反正工作,黨和國家及時果斷地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將國家的發展目標定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抉擇。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國家的基本方略,規則之治接替政策治理成為國家治理的必然趨勢,法律權威受到執政黨和國家機關的尊重和維護。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不久,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并就全面依法治國在這個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闡述,指出:“從這個戰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黨的十九大繼續強調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向,明確了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就國家治理層面而言,其治理方式并非是單一手段。實際上,治國理政是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的結果,就我國全面依法治國領域而言,其中的法治也并非唯一評判尺度,而是處于一種引領地位的主導,也就是說,法治可以視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主導方式,是統領其他治理方法的基本方式。
一方面,我國的治國理政是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的結果,我國自漢代始就提出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思想。對于法治而言,德治方式重在激發道德意識對人的行為的引導,強化道德約束和規范作用。法律以權利義務為預設調整人的行為模式,對于屬于精神層面的行為動機則需要道德的教化和規范,既要使社會形成法律敬畏,不越法律的紅線;又得能培育道德尊崇,不逾道德的底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的重要性,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追求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這就說明法律要有倫理支撐、法治需要德治調和,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構性,法治方式不能成為唯一的治理方式,但卻是起到主導地位和支配作用的方式。
另一方面,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基于經濟及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而產生,不是任意選擇的結果。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法治和經濟的關系做了直觀的闡述,指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的完善維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命,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又是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石,經濟關系是社會主體的基本關系,決定了法治方式是社會運行的基本保障。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國家政府的管理模式從“管制”向“治理”發展并延伸,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又體現在政府的公信和權威的表達方式上。公平與正義是法治的首要價值,法律是保障人民群眾在各個方面的平等地位,人民群眾對此有極大且充分的追求,而法治正是為維護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存在。法治是公平正義的最后底線,政府可以通過合理分配的手段和宏觀調控的方法保障公平正義,但是當保障公平正義的手段出現缺位、缺失或不足時,就要由法治來做保障公平正義的最后屏障,法治的本質就是維護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也是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在人民群眾之中的最直觀的表達。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任何一個政體的角度,都會明確制度才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進行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而做到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依法治理,故此,中央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將法治中國看作治理制度化以及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的圖景。
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對科學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必要條件”關系,實質上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是法治化”的命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核心要求是從系統和整體角度來構建國家治理體系,我們建立的各項制度具應有合憲性、可靠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特別是在國家與個人相互關系中能夠依法確立比較清晰的權力與權力、權力與權利以及權利與權利之間的相互關系,方可建立有效的法律責任體系?!艾F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最直觀的表述就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國家治理的法治體系”,其包括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包括了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據憲法和法律對公共權力的科學合理配置體系。
在現代社會中,追求和實現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互調和的最大化是一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推動力。在此基礎上,“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建立和治理能力的體現,首先要建立規則體系,規則意識和規則體系是“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基礎,沒有科學合理的制度和規則體系,國家治理活動就不可能產生整體效果;其次在處理國家與個人之間關系過程中,要關注個人與國家及國家機關在憲法和法律面前的權利平等關系,特別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公民基本權利體系和全體公民都要對公共利益負責的“普遍責任體系”,明確社會公眾、居民個人或社會團體享有什么樣的利益是合法的,什么樣的利益是不合法的;另外就是建立國家責任體系和政府責任體系,明確國家機關對公民個人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公民的合法權利如何保護。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秉持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思維,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合力來規范黨領導人民進行國家治理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治理模式,在法治的保障下形成一個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共同現代化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