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珊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隨著我國的互聯網不斷普及,網絡軟件、APP平臺等逐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大數據時代也是信息共享的時代,大數據系統中龐大的信息資源不僅可以為生活提供便利,也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紅色教育資源,作為對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效補充,使校園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豐富,對于引起學生共鳴,提升思政教育獲得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具有十分積極的意。同時,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對傳統教育創新和改革具有重要幫助作用。
紅色文化是我國在特定發展時期形成的優秀文化,其中不僅具有民族精神內涵,也包括傳統文化內容。同時,紅色文化中還包含馬克思主義思想。紅色文化在特定時期為我國民眾樹立民族自信,也使國家的凝聚力和發展力逐漸得到提升。紅色精神不僅尊重人民利益,也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提升,這也使得紅色文化具有很強大的群眾基礎。雖然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具有不同特點,但其核心思想一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無論如何發展,紅色文化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始終如一,這也使得紅色文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和主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老一輩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導向引領。紅色文化作為我國革命戰爭年代不同時期積淀下的先進文化,有著較為鮮明的政治立場,使得由此而產生的紅色教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具有獨特的導向價值。其次,紅色教育資源中蘊含的革命先輩奮斗拼搏的精神,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傳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這些資源因其較強的感召力,不僅能在教育實踐中向學生傳遞革命歷史,以革命精神浸染大學生的思想,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能通過傳承紅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感召力,幫助學生堅定愛國情懷,樹立社會主義信念和信心,并將此轉化為學習和奮斗的動力。
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途徑。紅色文化資源是校園思政教育的素材寶庫,能有效豐富校園思政教育內容、拓展思政教育途徑。在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并不缺乏對學生的思想灌輸和精神引領,但可感可知的歷史和現實教育,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更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在革命戰爭年代都積淀和傳承下了各具特色的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
紅色教育資源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物質資源的可行性極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等多方因素限制,但大數據下的網絡紅色資源,能夠最大程度地融合資源,克服限制,在降低思政教育成本,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優勢。
充分利用網絡紅色教育資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以說教為主的固有教育思維,根據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和個性化需求,尤其是新生代大學生對網絡接受度高、依賴性強的特點,加強對網絡紅色教育資源的針對性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以新型紅色實踐激活傳統教育模式,增強學生思政教育獲得感。
信息時代,我國各地的紅色網絡資源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以往只能實地參觀,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才能充分了解那些實物、照片背后故事的紅色教育基地,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點擊鼠標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對網上展館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參觀瀏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時間空間限制,為思政教育的素材選擇、時空安排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直觀的體驗感。
促進紅色實踐教育多元化。新生代大學生個性極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規律,注意構建多元化的教育途徑,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日常教育著力提升學生對大數據網絡資源的辨別篩選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武裝自己的頭腦。
更新和完善思政教育平臺的紅色實踐話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正在逐步加強網絡教育平臺建設,以適應新時代網絡思想引領需要,把握網絡意識形態新陣地話語權。在教育實踐中,首先可以探索在校園網絡平臺中設置紅色思政教育模塊,將紅色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革命精神、艱苦奮斗等精髓元素,以子模塊的形式,通過對應紅色教育素材的上傳和信息共享,深入學生日常生活,加大學生紅色教育熏陶力度。
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信息量和教育模式改變的契機。利用新科技、新媒體將原本分散的、利用率有限的紅色素材,進行最大程度的挖掘、整合和利用,并將其融入學校思政教育實踐,將形成強大的教育資源,實現現代科技與傳統紅色文化完美結合的同時,也為傳統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積極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實踐創新,將網絡技術充分運用到紅色素材運用和教育活動中,是實現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三贏”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