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利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明德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部分,其教育目的在于讓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和樹立正確思想,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學生在新媒體互聯網環境下變得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網絡是一個獲取信息的好媒介,比如:百度、微信、微博、抖音APP、火山小視頻等都是高校學生進行社交、了解社會、與外界溝通的平臺。學生通過互聯網新媒體能學到很多知識,開闊眼界,豐富自我的思想,了解世界的變化。可見高校的思想教育教學要和新媒體相互融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的目的。思政教育通過思想和政治教學的方式,給學生正面的指示和引導。把學生培養出思想三觀良好,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新媒體通過網絡信息的傳播,豐富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眼界,強化學生的思想模式。與此同時新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增加了一定的困難。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又帶來了難以克服的問題。學生越來越依賴新媒體,隨著網絡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如何更好的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降低劣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們一直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高校大學生鑒別消息優劣的能力不充足。在新媒體大數據環境下,網絡上各種信息層出不窮,鋪天蓋地,視頻、文案、文章等各種消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質量參差不一。學生每天都浸泡在網絡編織的真假信息之中,難以分辨消息的可信度,導致學生無意識間吸收了不良的思想,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難度增加,學生一旦形成了錯誤的思想觀念將很難矯正過來。
教師的教學能力欠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家對高校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師難以做到不斷進步,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老師水平不高導致教學目的難以達成。教師教學過程中難以將新媒體互聯網時代的網絡信息結合到課堂上,難以和思政教育教學相結合;另外老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古板,對網絡信息不敏感,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網絡信息帶來的巨大影響,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校教學目的與時代需求相脫離。國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高校的教學目的難以達成,導致與時代人才需求相脫離,培養的人才不達標。
高校應該切實落實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讓學生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有明確的觀念,從而提高學生對各種信息的鑒別能力,開闊眼界的同時也要做到讓學生接受好的信息避免壞信息的干擾。在面對鋪天蓋地的互聯網信息的情況下,能正確地判斷信息的真假。比如,教師可以抽選網絡上的部分典型信息作為例子,包含哪些有利的信息,哪些是不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分辨什么樣的信息值得學習,對自身成長有幫助,哪些信息不可取,會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讓學生在思政教育教學的扎實功底上,有選擇的吸收新媒體時代的信息。
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家除了明確對人才需求的要求,同時對老師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也要做到學會鑒別那些是有利學生思政教學的信息,學會引導學生去樹立一個完善的三觀。教師也需要資深專家的幫助,保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信息,結合課本思政教育,給學生創設與之有關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高積極性,建立完善的人格。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本身的思政教育受到約束,導致培養的人才和社會生產力相脫離。高校應該落實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方針,將互聯網信息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相輔相成,共同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個目標而努力。
綜上所述,大學是學生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一個過渡點,需要好的思想和政治的教學,加以引導,督促學生成長為一個三觀正,思想完善的社會主義新青年。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學生除開在校的思政教育課程,還有來自互聯網各方各面的信息轟炸。如今社會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獲得新知識,使得新媒體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規避不良消息帶來的影響,成了高校工作者乃止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之一。利用互聯網信息的快捷,方便,信息量豐富廣泛,學生可以很快學到淵博的知識,并且豐富了自己的眼界。同時,互聯網也很容易傳遞不良的信息去誘導學生,使學生對世界,人生,價值產生偏頗的觀念。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唯有和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學相融合,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全方位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