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秋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61)
新時代黨的教育目標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擔負著鑄魂育人工作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師任重而道遠。怎樣提高教學素養、增強育人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新使命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2]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自身發展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思政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教學素養,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才能上好思政課,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育人使命。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新使命應當具備以下教學素養:
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教師必須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政課教師是“政治強”的表現,這樣的教師始終站穩政治立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直面社會矛盾、解難答疑,理直氣壯的上好思政課。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政課教師是“情懷深”的表現[3],這樣的教師有深厚的愛國愛民愛黨之情,對學生有仁愛之心,有高度的為國家前途命運、民族未來發展和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責任心,敬重教書育人工作,敬業愛生,奉獻自我。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政課教師是“視野廣”的表現,這樣的教師具有戰略眼光、歷史視角、全球視野,能夠旁征博引、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中自信地闡釋教學內容,以理服人,征服學生,達到入腦入心的教學效果。
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自然而然堅定的,是在不斷的學習中增強的。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具有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水平的學習素養。
作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一刻也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這就是要踐行思政課教師“思維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原著、掌握原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就是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維。只有在不斷研讀經典原著中才能提高馬克思主義水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其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學習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育人之魂。提出這些理論的歷史條件是什么?理論包含著怎樣的觀點?這些理論成果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什么重大意義?這些問題都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持續深入地學習中找到答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還在持續發展,思政課教材還會不斷修訂,思政課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唯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增強教學的思想性和理論性。
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接受能力轉化教學內容。為了忠實地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思政課教材的話語體系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文件色彩,可讀性很差。而現在的00后學生普遍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基礎、普遍排斥思政課的學習。如果思政課教師不能化教材語言為教學語言,照本宣科,思政課教師就會因為教學語言不接地氣而將思政課講成“水課”,引起學生反感,怎能入腦入心?
思政課教師講課的藝術就是運用語言傳遞思想的藝術,什么樣的語言具有直達人心的力量?當然是通俗的接地氣的語言。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是貼近學生實際的大眾化語言。所以,運用學生喜歡的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提高教學實效、達到入腦入心效果的關鍵。大眾化的教學語言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語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話語、特別是中國古詩詞,還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網絡化語言等等。如果思政課教師能恰當地將這類語言融入教學內容中,用通俗的語言闡釋深刻的理論,用身邊的故事展現宏大命題,必定會妙語連珠、生動有趣,學生會因為喜歡思政課教師的講課風格,而喜歡思政課,那么思政課也就會成為受學生歡迎的金課。
身處偉大的變革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已經處于改革的前沿。思政課教師擁有教學改革創新的能力也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條件,進行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成為思政課教師在迫切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方向為:構建以思政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翻轉課堂理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學領域從傳統課堂,擴展到網絡空間和社會實踐的廣闊范圍,這給思政課教師帶來新挑戰。這不僅需要思政課教師練好講課的專業本領,還需要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現代教育技術、媒體技術,并將它們有機融合在一起。在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也要做網絡達人,利用新型移動媒介如微博、QQ、微信等回應社會熱點問題,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思政課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還表現在教學設計能力上:怎樣構建教學體系、哪些內容適合制作網絡課程、哪些內容適合傳統課堂、實踐教學項目怎樣設計、教學內容用什么方式呈現、如何導入新課、教學過程怎么安排、課堂互動怎么設計等等,都是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重點,這也是關系到怎樣怎么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通過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把剛性的思政課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和積極參加的學習內容,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學習中實現學習的目的,達到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
思政課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理論研究素養和問題意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研究當代社會的新矛盾、新問題,形成理論性成果。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理直氣壯的說服教育那些對新矛盾、新問題感到困惑的大學生,實現教學內容的政治性與學理性統一,這樣才能使思政課堂充滿真理的正能量,征服學生,在學生心中種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種子。
思政課教師也應該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永無止境,不斷把教學改革的措施上升為理論化的教研成果,用教研成果支持教學改革創新,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指導。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創新是為克服阻礙教學實效的頑瘴固疾為目的的,因此,思政課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學改革措施的不斷創新,必定會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研究素養、教學研究能力也是思政課教師自我激勵的需要。思政課教師需要從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得到激勵和肯定,不斷收獲尊嚴感、榮譽感和幸福感,才能有不竭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奉獻自己的智慧。而豐富的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成果就是思政課教師自身成長道路上的鋪路石和晉升梯,從而實現教學質量提升和自身發展的雙豐收。
近年來,黨中央對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視,教育部出臺了多項舉措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素養提升,從整體上來說,跟以前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素養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還有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很多方面與新時代新要求有很大差距。
思政課教師自身素養提升的內生動力不足。跟其他課程的教師相比,思政課教師自身發展受到的限制較多,職務職稱晉升渠道不暢,思政課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特別是高中、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基本上是娘子軍,她們更多注重家庭,對自身職業發展的期望值不高,提升教學素養的內生動力不足。再者,由于思政課教材頻繁修訂,致使各高校思政課教師備課壓力大,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更為繁重,除去備課、講課、應付檢查等必須完成的工作,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自我提升。
青年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幾年為了到達教育部規定的師生比例,各學校都在大量招聘思政課教師,致使年輕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多數。但是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育人方向問題上,沒有注重對碩士生、博士生教學素養的培養,致使走上思政課講臺的一些年輕教師沒有具備與教學崗位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教學素養。
部分思政課教師缺乏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必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由于前些年思政課被邊緣化,思政課教師隊伍人員混雜,有些沒有馬克思主義學科背景的人員,因為干不了其他工作,被學校安排進思政課教師隊伍。他們從事思政課教學僅僅是作為謀生的手段,對思政課教學或滿足于站滿45分鐘、不關心育人效果;或者在思政課堂上發泄自己的不滿、傳播負能量。
針對上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素養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從源頭上提高思政課教師后備人才的教學素質。這就是要提高有碩士、博士授予點的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育人質量,明確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后備人才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目標,保證這些準思政課教師在走出校門、走上講臺的時候就具備馬克思主義教學素養。
教育主管部門建立思政課教師擇優選拔、淘汰機制和培訓保障體系。首先要通過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增強思政課教師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提高準入門檻,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思政課教師隊伍中來。其次,建立淘汰機制,通過考核,將不符合要求的思政課教師淘汰出局。最后,將思政課教師專項培訓制度化、體系化,建立起教育部、省教育廳等不同層次的培訓體系,使思政課教師培訓全覆蓋,從整體上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
各高校加強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通過在團隊中的集體教研活動、課程建設和教科研工作,互相督促,共同成長;通過組建教學團隊,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等,多渠道促進思政課教師教學素養提升和自身成長。
思政課教師具有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是關鍵因素[4],無論是出于責任擔當的使命感還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思政課教師不斷主動學習、實踐鍛煉,教學素養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