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梅
[摘要]觀鳥校本課程為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開拓了廣闊的課內外實踐空間。在觀鳥校本活動中,可讓學生豐富感性認識,樹立生命觀念;開展觀察調查,進行科學探究;及時分析總結,培養科學思維;聯系生活實際,喚醒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觀鳥校本課程;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感性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 35-0091-02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解決真實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后天習得的終身受益的學習成果。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要素。為了讓學生在學好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豐富知識體系,拓寬視野,提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我校特開設觀鳥校本課程。“觀鳥”是指自然環境中在不影響野生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利用望遠鏡等觀測記錄設備觀察鳥類的一種帶有科學性質的戶外活動。觀鳥校本課程向學生傳授生物科學知識,培養學生關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感情,通過開展觀察與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通過觀察記錄及分析總結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可以說,觀鳥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而生動的載體。
一、豐富感性認識,樹立生命觀念
鳥類是目前存在于自然界中較容易為人類所接近的一類野生動物,鳥類色彩斑斕,羽毛的顏色美、肢體的形態美、嗚叫的音色美,無不令人心動。人們還賦予各種鳥兒品格美,如鴛鴦代表堅貞的愛情,丹頂鶴代表清高隱逸,等等,這為學生的觀鳥帶來了內涵美。學生在觀鳥的過程中欣賞“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詩句所體現的生命之美,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情感態度,升華對生命的美好憧憬。
學生在通過望遠鏡細心觀察鳥類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常見鳥類,如白頭鵯、暗綠繡眼鳥等體色偏深,在濃密的叢林中很難被發現。鳥類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一致,保護鳥類不容易被天敵發現,這是鳥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結果。在觀鳥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發現鳥類“隨地大小便”,經過查找資料發現鳥類膀胱退化,直腸很短;鳥類的骨骼輕薄堅固,有的長骨中空,這充分體現了鳥的結構特點與飛行時減輕體重相適應的功能觀;鳥的食量很大,有喙無齒,消化能力強,且有氣囊輔助肺呼吸,以便獲得大量的氧氣,促使細胞內的線粒體呼吸作用旺盛產生大量的能量,為飛行提供動力,這體現了物質與能量觀。
幫助學生樹立生命觀念是發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也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開設觀鳥校本課程,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主動探究生命規律,解釋生命現象,樹立生命觀念。
二、開展觀察調查,進行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初中生物學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體驗科學過程,領悟科學本質,培養創新精神,并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面對機靈警覺善于藏匿隱蔽的小鳥,要在短時間內找出它的位置,觀察并抓住它的形態特征,從而確認它的種類;或者從天空快速掠過的飛鳥的輪廓判斷鳥的種屬;從掉落在地上的羽毛推斷鳥的種類。這無形中訓練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
筆者所在的學校自開設觀鳥校本課程以來,已經培養了大批愛好觀鳥的學生,并且協助建立了觀鳥基地。觀鳥基地的鳥類豐富,環境優美,距離市區也較近,是一處絕佳的實踐基地。在觀鳥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觀察法、調查法了解了基地的鳥類情況。通過持續定期的觀測,了解觀鳥基地的種群數據;對鳥類的數量與種類進行記錄,了解鳥類的動態變遷;分析順德周邊的生態環境變化,以及順德在候鳥遷徙中的環境作用;必要時為政論的環境評估提供建議。開展觀鳥校本活動,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其去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三、及時分析總結,培養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一種基于事實和證據,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解決實際問題所具有的思辨習慣和能力。學生的科學思維是在通過科學認識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和提高的。學生通過觀鳥校本課程認識了許多常見的鳥類,了解了一些鳥類的生活習性。觀鳥校本課程要求學生寫好相關的觀鳥日記,及時記錄所觀察到的鳥類的相關信息。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和對比,對鳥類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
例如,有的學生在觀鳥日記中總結到:“鳥喙的形狀和大小與鳥類的攝食食物有很大的關系。食谷鳥類的喙呈錐狀,它的底部能產生強大的壓力,它們可以用自己的喙打開種子和谷物,只吞掉其中自己需要的部分。食肉的鳥類根據所攝食的食物不同,喙的形狀不同:短而直的喙是食蟲鳥,強大末端有彎鉤的喙主要以鳥獸等為食,長而直的喙主要以魚蝦為食,強直且尖銳的喙以昆蟲為食。雜食性的鳥類既吃動物性食物,又吃植物性食物,因此喙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根據這樣的總結與分析,學生用超輕黏土去做鳥喙模型時就有的放矢了。學生遠遠地通過望遠鏡就可以大致推測出所觀察的鳥類的生活習性,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鳥類照片就能根據喙的形態判斷出鳥的食性。
也許學生的總結并不是很全面、很嚴謹,但他們在尊重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以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探討和闡釋生命現象和規律,鍛煉了科學思維。觀鳥校本課程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以促進學生開展對生物現象以及規律的深入探討,或者論證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措施。
四、聯系生活實際,喚醒社會責任感
開設觀鳥校本課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幫助學生搭建一座溝通課堂與社會的橋梁,增強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結合本地資源帶領學生在學校周邊的順峰山公園和倫教觀鳥基地觀鳥,引導學生認識和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喚醒學生的責任擔當和社會關愛。
例如,學生在觀鳥活動中發現,倫教觀鳥基地的各種鳥類在愛鳥人士冼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愛護下數量不斷增多。每天清晨,鳥兒外出覓食,傍晚倦鳥歸巢,成千上萬的鳥兒展翅起飛,甚為壯觀。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鳥類觀測基地附近高樓林立,鳥類基地的叢林和樹木會不會消失而使成千上萬的鳥兒失去快樂的家園呢?在觀鳥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能夠向周圍的人宣傳倫教觀鳥基地的事跡,增加觀鳥基地的社會影響力,使更多的市民參與到保護鳥類、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中。
另外,在觀鳥活動中,學生還不止一次看到有鳥類的腿部被夾子夾傷,鮮血淋漓,這是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捕捉鳥兒的鐵證。那些受傷并幸存的鳥兒承受著在自然界生活的種種不便,堅強地活著。學生為這些堅強的鳥兒點贊,也對那些傷害鳥兒的行為感到可恥!觀鳥活動貼近社會,貼近自然,貼近鳥兒,在價值引領中沒有教師空洞的說教,而是讓學生直面鳥兒曼妙的身姿、善良的目光、受傷的無助……積累觀鳥知識,增加實踐機會,了解鳥類保護現狀。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生物學知識,結合當地近年來人口數量變化、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經濟發展狀況等,分析生態環境出現問題的原因,指出有關部門和公民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方面應當如何做,并寫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學生在活動中逐漸認同“只有珍愛自然、保護環境,才能讓生物和環境和諧‘相處,社會也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從單純的觀察鳥類走向保護鳥類的實踐行動中,向社會宣傳愛鳥護鳥的知識,增加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還可以培養學生關心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
我校開設的觀鳥校本課程,讓學生學到了與課本有聯系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又拓展了他們的生物視野,讓學生感覺到校本課程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而是可以學有所悟、學有所獲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學方面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是生物教學的重要任務,觀鳥校本課程的開設為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新的角度。期待更多的生物教師把校內外資源融合起來,去不斷發現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視角和新方法,讓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真正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學,2016(5):20-22.
[2]肖安慶.中學生物教學應加強社會責任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8(5):108.
[3]薛曉紅.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四個對話視角[J].中學生物學,2016( 11):7-9.
[4]王芹.開發課程資源發展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學,2020(1):69-71.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