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倫理學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梳理學習國內外的生態倫理思想,提高教師實施生態倫理教育的能力。依托生物學科優勢,通過課內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培育學生的生態倫理精神。
[關鍵詞]生態倫理;初中生物教學;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 35-0093-02
一、為何要滲透生態倫理教育
生態倫理學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推進,需要具有生態素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力支撐。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人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持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此外,人類在一次次的災難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更好地發展,才能有美好的未來。我們認為,體制政策、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等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還有思想認識、自然觀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態文明的理念還未深入人心,健康的生態還未普遍形成,自然的內在價值還未被承認,等等。可以說,滲透生態倫理教育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二)新時代培育學生生態倫理精神的需要
人類在面對一系列復雜的環境問題時,不得不重新反思所奉行的錯誤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喚醒人們的生態良知,塑造生態人格,才能克服人類中心主義,從根本上打破人類倫理及道德指向的局限。教育,作為人類自身有意識的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教育在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生態倫理精神、錘煉學生品格方面必須有新作為。而作為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初中生物學,天然具有生態倫理教育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獨特優勢,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精神。學生只有具備生態倫理精神,將來不論他(她)身處何位,做什么工作,才能守住環境底線,自覺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
(一)梳理、學習日內外生態倫理思想與觀點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1)“天人合一”思想;(2)“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思想;(3)“取用有節”的生態發展觀。
國外生態倫理觀:(1)主張把倫理學的調節范圍從人類社會擴大到自然物和一切生命,將道德目光投射于自然界,給予自然以深切的道德關懷;(2)認為生態系統中的自然物、生命不僅具有對人的外在價值,而且具有內在價值,應堅持“生物圈平等原則”;(3)強調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責任和特殊作用,要把自然當作伙伴和朋友,與之和諧相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二)滲透生態倫理教育
1.教師積極更新生態倫理觀
教師要吸納我國古代樸素的生態思想,以現代生態倫理學為準則,注重學習新的生態倫理觀,自覺更新生態倫理觀。教師只有對生態倫理思想把握、理解得好,才能在教育教學中順利地開展生態倫理教育;教師也只有加強生態倫理教育與學習,才能增強培養學生生態倫理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滲透生態倫理教育,就會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幫助學生學會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是非善惡,正確選擇、調節自己的行為,形成既對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也對后代、其他生命乃至整個自然界承擔責任的生態道德觀。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減少對他類生物的傷害和危害,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如能進行計算機模擬教學的就不要采用實物教學,即使需要做動植物活體實驗,也要遵循不殺害、不傷害動植物的原則進行妥善處理,使生物教學符合新生態倫理觀的要求。
2.滲透生態倫理觀
(1)滲透“所有自然物、生物物種具有內在價值”的觀念
生態倫理學認為,不僅人類自身具有價值,自然的多樣性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內在價值”。人類在信奉自身價值的同時必須承認,自然不僅具有對人類而言的外在價值,而且具有“內在價值”。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態規律的角度揭示自然物、生物物種的“內在價值”。例如,在教學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以下簡稱教材)第3章《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第1節時,除了讓學生理解與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不同作用等知識外,還要讓學生懂得:非生物的成分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它們“對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影響”。在教學教材第6章《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第2節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錯綜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每一個生物之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每一個生物都很重要。一種生物消失,不僅是自然物種多樣性的減少,還會造成食物鏈斷裂、食物網不穩定,甚至生態系統的崩潰……”;引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無論是生物還是非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固有價值”。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它們的存在不僅對人類有外在的價值,而且具有維持生態系統存在與和諧健康運行的“內在價值”。
(2)滲透“生命物種平等、尊重所有生命”的觀念
傳統的倫理學只關注人的幸福、權利,以人的利益為中心。生態倫理學認為,人類應當從與大自然共存共生的視角,來理解他類生命和自然物在價值上的平等性,認識到每一個生命、自然物在一種自然狀態下,應當擁有平等和持續存在的權利。例如,在教學教材第7單元《生命的延續與進化》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進化的數十億年以來,絕大多數生物都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生命特征、結構層次和組成的基本結構——細胞,并以各自特有的生殖方式將物種延續,因此,在自然狀態下生命物種具有天賦的平等。我們要以平等之心尊重他類生命。又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教材第13章第1節《土壤里的小動物》時,要求學生注意:實驗中要及時用濕棉球擦拭蚯蚓身體,實驗結束后把蚯蚓放生;在觀察鼠婦時,不傷害鼠婦,觀察結束后恢復他們的生活狀態;等等。我們開展的所有活動都不能以實驗為名虐待動物,以此培養學生尊重關愛動植物的情感,樹立珍愛生命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關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教材第25章第3節《遠離煙酒,拒絕毒品》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習慣,不僅會損害自身的健康,還會對他人的健康不利,更要讓學生理解吸毒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危害,絕不沾染毒品。
(3)滲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一切生物物種的活動都應服從生態系統的需要。……一個事物,當它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因此,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才能與自然共存、共生、共榮。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教材第26章第2節《保護生物多樣性》時,通過讓學生制作一期“可愛的白暨豚”的墻報,了解鯨類最原始的珍稀哺乳動物白暨豚,讓學生了解人類的活動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理解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全體人類,需要全球共謀發展。又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教材第24章第2節《傳染病的預防》時,結合2003年的SARS疫情以及2019年底在全球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引導學生理解“人類是不能夠消滅病毒的,最好的方式是與病毒共存,和諧相處”。
(4)滲透“人類具有保護生態的倫理責任”的觀念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倫理道德觀念和理性思維的主體,生態倫理學規則的制定和執行都應由人類自身來承擔,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沒有這種意識和行動”,這說明,人類不僅僅是生態系統中普普通通的一員,還是生態系統的主動調控者,具有主動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責任。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教材第8章第1節《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中的“克隆羊多利產生的過程”時,引導學生討論“克隆”“基因編輯”可能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利與弊,以及“克隆人”帶來的倫理問題等,通過辯論和討論活動,觸發學生對生態倫理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又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教材第26章第4節《建設生態家園》時,引導學生為校園設計科學的綠化方案;理解生態城市的內涵,積極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組織學生到魚嘴濕地公園、將軍山風景區體驗生物多樣性,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和生機,樹立“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觀念。
[參考文獻]
[1]高予遠.生態倫理中的“是”與“應該”[J].哲學動態,2007(3):47-51.
[2]錢維,陳靜,盧鳳英.初中教師和學生生態倫理問題調查報告[J].中學生物教學,2019(4):4-6.
[3]匡廷云,曹惠玲.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王正平.深生態學:一種新的環境價值理念[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1-14.
[5]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版.2005.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