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杯,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征程。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過去這一年,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挑戰,必須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根本。”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
“我們必須樹立更高的科研志向,做出更多從零到一的原創研究成果,同時要推動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普及科學知識。”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頒獎典禮開場寄語道。
據了解,“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和可行性。相比起過往的研究成就和學術地位,評審委員會更看重申報人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來潛力,鼓勵自由探索。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表示:“科學探索需要投入和堅持,對待科學探索需要寬容和耐心。科學家往往是寂寞的,我們也要耐得住‘科學家的寂寞’。”
“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掙脫現實生活的“引力”,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正是“科學探索獎”設立的出發點。
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而在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后,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第二屆評獎工作堅守原始的定位,在所有原則的落實上,都做到了不斷優化和完善:獎項申報‘不唯出身’的原則得到有力貫徹,‘面向未來、聚焦青年’的定位得到很好體現,評審的回避制度收緊,良好的評獎風氣得到維護。”“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表示。
據了解,今年“科學探索獎”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
早在2018年初,“科學探索獎”組委會在征詢各方意見中就了解到,許多科學領域的創新發現,往往來自學科交叉后迸發出的靈感與合作,學界普遍希望出現更多民間交流平臺,豐富創新的土壤,濃厚社會的科學氛圍。
為此,“科學探索獎”將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還將舉辦重大主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同時規定在受資助期間,獲獎人還需按要求向評審委員會定期提交年度科研進展報告,并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
“一個社會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是一個少則十年二十年,長則半個世紀的過程。”騰訊方面表示,希望更多社會組織和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共同構筑一個良性發展、相互促進的科學助力體系,幫助一代又一代人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激發探索科學的熱情。
“騰訊會長期保持對‘科學探索獎’的投入,助力國家基礎研究的長遠發展。我們也希望同更多的人一起努力,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一代的追求。”馬化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