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是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實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在11月17日召開的美的工業互聯網2.0發布會上表示。
2020年是“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啟國家“十四五”發展新征程的關鍵之年。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近三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步入快車道,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達到4800億元,為國民經濟帶來近2萬億元的增長,同時測算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將達到3.1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早在2012年,美的集團開始布局數字化轉型戰略進行深度業務變革,鍛造了自主兼備“制造業知識、軟件、硬件”三位一體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并帶動40多個細分行業開展產業集群工業互聯數字化轉型。
在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歷程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據了解,這次發布的美的工業互聯網2.0集合了美云智數、安得智聯、庫卡中國、美的機電事業群合康新能、美的暖通與樓宇、美的金融、美的采購中心、美的模具八大矩陣,“集大成”打造美的工業云生態,賦能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所謂數字化轉型,是把智慧醫療、智慧物流、產業金融、精密模具、自動化工廠和供應鏈協同緊密融合,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和美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為基礎,形成工業云生態,并對企業賦能,推動生態內各領域的企業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推動工業全面數字化升級,使工業經濟各要素實現高效共享。”美的集團美云智數總裁金江表示。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給行業開辟了新的賽道,新的工業鏈、產業鏈正在加速重構,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是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生態,云、5G、區塊鏈、AI、數字孿生等技術,如何與工業互聯網技術不斷融合,為國家經濟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5G商用一年多來,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建設進入了快車道,“5G+工業互聯網”探索步伐不斷加快。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獲悉,目前全國“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建設項目已超過1100個,在航空、鋼鐵、礦業、港口等行業實現率先發展。
“領先企業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應用范圍向生產制造核心環節不斷延伸,覆蓋行業和領域日趨廣泛。”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會上表示,“5G+工業互聯網”在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過程中正迸發出磅礴力量。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特別提到,“新一代智能制造未來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字孿生的應用。”
什么是數字孿生?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所形成的數字模型,就是產品最初的數字孿生模型。數字孿生技術逐漸成為優化整個制造價值鏈和創新產品的重要工具。數字孿生可以幫助工程師在確定設計終稿之前,識別潛在的可制造性、質量和耐用性等問題。因此,通過數字孿生模型的應用,傳統的原型設計速度得以提升,產品以更低成本,更有效地投入生產。
李培根還表示,數字新基建,IT(信息技術)和OT(運營技術)的融合至關重要,因為這是能否真正能夠落地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進博會”上,深耕5G商用軟件的代表性企業亞信集團和工業巨頭耐德電氣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5G在工業領域的實踐、IT技術與OT技術的融合等開展深度合作。
這是因為,對于工業設備的聯網,不少企業還存在對數據隱私、商業機密、Know-How泄漏的擔憂,就需要IT和OT的深度融合,在解決問題與保證安全之間尋找平衡。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籌部署下,在政產學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目前,全國各類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總計已有近百家,其中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打造的通用技術平臺,也有美的、寶鋼等龍頭企業構建的行業賦能平臺;基本形成了“建平臺”與“用平臺”互促共進、雙向迭代的良性循環。
此外,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突破了邊緣計算、邊云協同、工業大數據分析、機理模型構建、工業APP開發等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平臺+5G”、“平臺+AI”、“平臺+區塊鏈”、等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體系日益完善。
特別是在此次疫情的大考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在疫情防控、物資調配、復工復產、經濟社會運行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發揮了積極作用。
針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李穎表示,“我們將在對工業互聯網前三年探索實踐進行充分總結的基礎上,掌握發展規律,明確發展路徑,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一是以政策為引領,明確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二是以需求為牽引,加快供給和需求雙向迭代。三是以服務為支撐,構建工業互聯網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