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勝磊

在人類發展史的族譜上,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是最醒目的標識。它不僅給創新與發展帶來機遇,還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使其實現了生活上的跨越。縱觀世界文明史、經濟發展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農業革命催生了農業經濟時代,工業革命催生了工業經濟時代。現在社會進入了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代表的后工業經濟時代,也就是信息革命時代,社會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也有人稱之為知識經濟時代)。
何為信息經濟?法律上并沒有明確定義,學界、政界也尚未形成相對統一的概念。通常認為,信息經濟是指基于信息科學技術的互聯網向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滲透形成的,以信息產業為主導,以信息產品生產和信息服務為主體的新經濟形態。就是現在所講的“互聯網+”。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技術發展與應用,給人類的組織方式、治理方式及制度體系帶來了變革條件,正在加速推進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轉變。一方面,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引領著社會生產的新變革,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社交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科技等領域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展現了信息化服務于人的無窮魅力,給人類生活創著新的空間,已經逐漸推動形成了數字化生活;另一方面,數字化的發展帶來了大量數據,這些有價值的數據成為了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些數據價值要素不僅能夠推動技術、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發生深刻變革與優化重組,還能使傳統生產要素和數據要素緊密結合,催生出新的數字化技術。這種數字化技術進行生產生活又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又推動了新基建的發展。因此,環環相扣的鏈條奠定了數字化發展對經濟發展展現出的巨大價值和潛能。
事實上,早在1996年學者尼葛洛龐帝就在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描繪了數字科技對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等領域帶來的各種影響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他還認為,信息網絡將把人的空間距離壓縮為零,每個人都可以借助人性化的數字網絡為自己營造一個個性化的數字世界。
如果回到27年前,回到我國正式以信息化名義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的年代,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象數字科技到底是什么概念,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哪怕10年前,數字科技的概念仍然是一團迷霧。現如今24年過去了,我們開始發現,這個世界的發展似乎正在沿著尼葛洛龐帝所預言的軌跡變化:在我們生活的物理空間中形成了一個數字網絡世界,人們的很多活動直接發生在數字網絡世界中,同時物理世界和數字網絡世界又緊密相連,“互聯網+”生活緊密融合。從網上購物到移動支付,從智慧交通到智能出行,從在線學習到資源共享,數字化發展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程度融入到我們生活中,深刻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化網絡世界的雛形已經形成。如果說我們與數字化世界只剩一個問題的距離,那么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在保證人類隱私的前提下,使數字化發展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衣食住行,服務于國家治理和建設,推動新的全球化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涉及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日前已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并進入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階段。這項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保護法草案,不僅預示著備受關注和期待的個人信息法案將很快進入我們的生活,還意味著我國把推動數字化發展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下一步,如何能夠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經濟開放合作、推動數字化發展有效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將是我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