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張潔瓊,鮑向紅
熱帶海島主要是指處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海島地區,在我國主要包括海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地區。該地區常年氣溫高,雨量充沛,臺風頻繁,山高坡陡,草深林密[1],疫情復雜,嚴重影響了部隊官兵的健康和戰斗力。為鞏固海防和維護海洋權益,需亟待提升我軍的熱帶海島地區衛勤保障能力。本文通過分析熱帶海島地區復雜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因素,提出衛勤保障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旨在減少部隊的衛生減員,最大程度的保存和維護部隊官兵的戰斗力。
聯合作戰是基于信息網絡系統將諸軍兵種融為一體的實時聯動作戰, 是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2],其主要內涵為“利用信息網絡系統使多元作戰力量無縫鏈接和高度融合,實施聯動精確打擊,突破敵方作戰體系,達到作戰目的”。聯合作戰衛勤保障主要指依托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實現衛勤保障模塊化、信息化、專業化,使聯合作戰部隊指揮官能夠迅速、有效整合及部署衛勤力量,為各種環境下的聯合作戰部隊提供全面的衛勤保障。聯合作戰衛勤保障的主要特點是:快速跨域一體化協同保障[3];多軍兵種協同及軍民融合保障;衛勤保障能力的模塊化、信息化、專業化;能夠面對復雜化、多樣化的衛勤威脅。
2.1 傷員搜救困難熱帶海島地區的氣候環境較為復雜,對傷員的搜尋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海島多呈點狀或帶狀分布,且海島之間距離較遠,使得作戰區域廣、戰斗人員高度分散、傷員定位困難,搜尋人員到達指定區域后,搜尋耗時過長。部分海島地區叢深林密,傷員難以被發現;道路狹小、陡峭且十分泥濘,接近傷員困難。本地區臺風較為頻繁,臺風期間,搜救裝備和交通工具難以展開,人員的聯絡和調配難以到位,同時傷員的生命安全也遭受到嚴重的威脅。
2.2 救護任務繁重由于熱帶海島地區大多距離本土地區較遠,生活及衛生條件較差,致病因素多,導致傷員患有地方和環境相關病較多。例如:海島上居住環境較為潮濕,皮膚病多發,戰時會導致細菌快速繁殖,傷口易誘發嚴重感染,較難愈合;本地區平均氣溫較高,極易引起中暑,戰時創傷性失血容易發生休克。高溫、強紫外線照射,悶熱潮濕的氣候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官兵的身心健康,戰時導致傷員的傷病情更加復雜,影響部隊戰斗力,加重衛生人員的救治任務。
2.3 救護能力不足信息化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得傷情更加復雜,診治困難。高技術武器的襲擊一般發起突然、時間急促,傷員數量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并且由于戰場致傷因素的增多,使得傷情更加復雜,增加了診斷和治療的難度[4]。另外,現代戰爭的高技術特性、心理戰損傷的高性能性和海島作戰遠離本土的特殊性,增加了戰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使官兵的心理負擔增重,戰時易誘發戰爭應激癥和精神疾病。
2.4 后送方式單一熱帶海島作戰,衛生保障物資需求量大,而當地衛生資源匱乏,大部分衛生保障物資需靠補給。目前我國海島地區物資補給運輸方式單一,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和遭敵封鎖,支援保障困難。本地區地形復雜,傷員的搬運和后送都較為困難,主要依靠人力擔架搬運或救援直升機運輸至野戰救護所。重傷員后送需經過島上與海上、作戰艦艇(民船)與救護艦艇、救護艦艇與醫院船(代醫院船)、醫院船(代醫院船)與碼頭救護所、海上與岸基等多道轉接手續[5],后送環節復雜,組織傷員醫療后送十分困難,增大對傷情的觀察和護理難度。
2.5 衛生力量有限長期以來我國地方存在衛生動員力量達不到戰時衛勤保障需求和現有衛生動員體制需求提報多頭重復的現狀[6]。《民兵軍事訓練大綱》對衛勤保障方面的訓練并沒有明確詳細統一的規定,只有各地武裝部自己的訓練方案、訓練計劃等。熱帶海島地區作戰衛勤保障具有時間緊、任務重、減員多、分布散、消耗大等特點,僅依靠部隊自身的衛勤力量難以順利完成衛勤保障任務,需要地方動員衛生資源進行支援和配合,對此地區的軍民聯合和衛生動員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熱帶海島地區復雜的自然氣候環境特點對我軍聯合作戰衛勤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針對熱帶海島地區復雜的自然氣候環境特點,要求我軍的搜救力量能夠在各種復雜的氣候環境下展開搜救工作,并且在特殊地形環境下能夠迅速接近傷員,為傷員的后期救護工作贏得寶貴的時間。二是針對熱帶海島地區疫情嚴重和環境相關病多的特點,要求我軍的防疫工作能夠面對各種復雜的疫情和流行病的大爆發、能夠預防環境相關病,并在環境相關病出現時能夠開展及時、有效的治療,減少戰時我軍官兵的衛生減員。三是針對熱帶海島地區作戰強度大,致傷因素復雜的特點,要求我軍的衛勤力量能夠滿足特殊地區聯合作戰的衛勤保障要求,能夠面對各種復雜的致傷、致病因素,提高戰現場的救護能力、自我防護能力,增加官兵的戰場存活率。四是針對熱帶海島地區交通不便,物資保障和傷員后送困難的特點,要求我軍的衛勤保障力量能夠對復雜地形環境下的作戰進行保障,提高我軍的后勤運輸能力,減少傷員后送途中的轉接次數,簡化轉接手續。五是針對熱帶海島地區衛生動員資源有限,軍民聯合難度大的特點,要求我軍的軍民聯合保障體系能夠適應現代信息化條件下高科技武器作戰,在戰時能夠迅速動員地方衛生資源,融入我軍的衛勤保障體系,提高保障能力。
4.1 健全衛勤保障指揮體系為適應聯合作戰衛勤保障的需要,要求衛勤保障體系具有系統性、連續性和實時性,能夠面對復雜化、多樣化的衛勤威脅,實現精細化和資源密集型衛勤保障。應建立聯合衛勤指揮機構,納入聯合作戰指揮結構框架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各軍種、各地域之間的壁壘,統一部署衛勤保障力量,明確保障任務和職責范圍,組織合理而嚴密的網絡化立體衛勤保障體系, 確保戰役衛勤指揮的有效實施[7]。建設直屬于聯合衛勤指揮機構的專業搜救力量,重點加強一線搜救裝備建設,為作戰官兵配備單兵用定位系統、生命檢測儀等搜救網絡系統,提高戰現場搜救成功率[1]。
4.2 完善衛生防疫機制部隊應該建立完善的衛生防疫機制,加強衛生行政管理和衛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處理。一是要及時掌握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發病規律和特點,了解最新疫情動態,制定針對性的防疫方案。二是要提前向官兵發放、接種、服用預防藥物,做好衛生防疫檢測工作,有效減少疾病減員。三是要加強對衛生工作人員的訓練,熟練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使用各種衛生裝備。四是要加大對衛勤保障經費的投入,提高衛生戰備建設專項經費標準,針對熱帶海島地區特殊的自然氣候環境特點,設立戰備藥材輪換更新經費,確保戰備藥材及時輪換,常用更新[5,8],以滿足戰時衛勤保障的需要。
4.3 注重戰創傷救護訓練健全戰創傷救護訓練機制,注重衛勤保障人員平時的戰傷救護訓練,使其掌握基本的戰傷救治技術,提高一線救治水平,適應未來聯合作戰衛勤保障要求[9]。一是要制定嚴格的救治規范,結合熱帶海島地區的戰創傷特點制定熱帶海島地區戰創傷救護應急預案、操作規程、救治流程和訓練大綱等。二是建設戰場聯合搜救衛勤預案仿真推演與驗證平臺,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快速搭建不同作戰樣式的作戰環境進行仿真推演,利用訓練數據進行復盤分析和效能評估,優化衛勤保障預案。三是根據熱帶海島地區和戰時生存的環境特點,加大夜間訓練和不同季節的訓練強度,同時展開技能培訓、自我防護和野外生存等,可采用骨干先學, 然后全面輔開,以集中講解、重點示范和分散練習的方法進行訓練[10]。
4.4 建立傷員后送體系建立靈活高效的傷員后送體系,利用信息化高技術手段,使衛勤保障力量具備跨域、跨階梯、跨地理限制、跨編制隸屬關系的快速一體化保障能力[3]。提升運輸和傷員后送能力,減少傷員后送途中的轉接次數,簡化轉接手續,提高救治效率。綜合采用多種運力,如徒手搬運、人工擔架搬運、野戰救護車、救援直升機等多種搬運方式將傷員運送至救護所。由于熱帶海島地區遠離本土作戰的特殊性,傷員從救護所運送至后方醫院的距離較遠,可采用海運和航空運輸相結合的方式,將病員快速、安全的運抵最近的二級醫院。戰時可利用民運貨輪,民用漁船,民用航空輔助運送傷員。根據我國熱帶海島地區的實際地理條件,可在中心較大島嶼儲存衛勤戰備物資,戰時可建立臨時野戰醫院保障附近島嶼。另外,加強海上移動野戰醫療船的建設,進行機動衛勤保障。
4.5 打牢軍民聯合保障基礎打牢軍民一體化聯合保障基礎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好社會保障資源數據庫,摸清該地區可用于衛勤保障行動中的人才數量、保障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及物資器材供應能力等情況,靈活運用地方資源、信息技術服務軍隊,與部隊進行聯合保障,例如平時利用地方海事局備案的漁船,郵輪,貨輪對海島地區進行物資補給,戰時利用地方醫院對傷員進行救治和運送。同時,也要做好熱帶海島地區軍民協同訓練,不斷完善和落實軍民協同保障訓練制度及內容,研究相關訓練方法,使其發揮最好的效果。另外,需要逐步健全熱帶海島地區衛生戰備動員機制,一是以《國防動員法》為基礎,針對海島地區特點建立相關制度法規,使衛生戰備動員工作有法可依,便于組織實施[11];二是改革指揮協調機構,理順軍隊和地方政府及衛生部門在國防動員上的職責關系, 規范衛生動員需求提報程序和辦法,解決國家和軍隊各級衛生主管部門無明確動員職能的問題;三是完善衛生動員機制,構建軍民融合式衛生動員體系,確保戰時地方衛生人員,進行軍事和衛生技能強化訓練后,能夠快速的補充到相應的軍事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