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耿文良*
(1 興安盟種子管理站,內蒙 烏蘭浩特 137400;2 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吉林 公主嶺 136100)
水稻新品種烏蘭1 號 (原代號松遼1508)系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雙親地理血緣關系遠緣、抗逆性強遺傳基因資源材料“早錦”為母本,綜合農藝性狀優良遺傳基因資源材料“眾禾一號”為父本,雙親配組,品種間有性雜交,穿梭育種,經系譜法育成的常規品種。2016 年~2017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2018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符合審定標準,2019 年3 月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蒙審稻2019007。2018 年~2019 年引種備案,在吉林省區域試驗,烏蘭1 號表現豐產性穩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良,適應性較廣等綜合農藝性狀優異,增產顯著。
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07 年以抗逆性強遺傳基因資源材料“早錦”為母本,綜合農藝性狀優良遺傳基因資源材料“眾禾一號”為父本,雙親配組,品種間有性雜交,收F0代種子108粒,2008 年F1代與雙親比較, 雜交后代材料構成產量性狀因素及其生育優勢超雙親。 2009 年F2代株系分離,按照育種目標,選拔符合選育目標的分離株系。 2010 年F3代材料~2011 年F4代材料選種圃試驗, 繼續選拔綜合性狀穩定優良的分離株系。 2012 年F5代材料鑒定圃試驗,對其豐產性穩定性、抗逆性、品質及適應性進一步鑒定試驗。2013 年F6代材料~2015 年F8代材料品比圃試驗,設對照(CK)品種吉玉粳,進行豐產性、穩定性、抗逆性、品質及適應性等綜合性狀鑒定試驗,經3 a 試驗結果:品系代號松遼1508 表現綜合性狀理想,超過對照品種吉玉粳及其他姊妹系。同步穿梭育種,所外異地適應生態環境區域試驗,品系代號松遼1508 仍表現綜合性狀優良,所內外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豐產性好,平均產量638.8 kg/667 m2, 較對照品種吉玉粳增產7.72%, 表現抗逆性強、品質優良、適應性較廣等綜合農藝性狀優良。2016 年推薦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2017 年繼續區域試驗,2018 年生產試驗、抗病鑒定、品質分析,完成試驗年限與程序,代號松遼1058 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符合品種審定標準,2019 年3 月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蒙審稻2019007。
秧苗好育,葉綠色,第二葉片稍長,出苗較整齊,較抗寒,長勢茁壯。 平均株高101 cm,植株緊湊,株型理想,源庫協調,劍葉角度小,葉片綠色、寬窄適中,光合作用率高,分蘗力較強,單株平均分蘗5 個,穗長18.5 cm,偏散穗型,穗分枝12~14個,平均穗粒數122.1 粒/穗,粒形橢圓,無芒,穎及穎尖黃色,結實率高,落粒難,千粒重23.7 g。
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36 d,需≥10 ℃活動積溫2 700 ℃以上。 較耐肥,稈硬抗倒。
抗稻瘟病性強。 稻葉瘟感病0 級, 表現高抗(HR);穗頸瘟發病率0.9%,穗瘟損失率4.1%,表現抗(R),綜合抗稻瘟病性為抗(R)。抗紋枯病、稻曲病及抗二化螟蟲。
品質檢測:整精米率71.4%,堊白粒率2.5%,堊白度1.7%,粗蛋白6.18%,直鏈淀粉(干基)含量16.93%,膠稠度76.0 mm,食味評價85 分。
2016 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產量607.6 kg/667 m2,比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6.7%;2017 年繼續區域試驗, 平均產量577.4 kg/667 m2,比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1%。
2 a 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92.5 kg/667 m2,比對照(CK)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3.9%
2018 年生產試驗結果: 平均產量600.5 kg/667 m2,比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2.9%。
將放置一個冬季的種子日曬2~3 d, 殺菌除蟲,散發二氧化碳與潮氣,增強種子本身透氧性和吸水力,提高種子發芽勢與發芽率,使出苗整齊一致,根多、苗壯。曬種后精選種子,藥劑消毒,浸種、催芽。
大棚育苗,4 月中旬播種,旱育苗250~300 g/m2,盤育苗播芽種子110~130 g/盤,缽盤育苗播芽種子3~4 粒/缽孔。播種后復土,施苗床除草劑,以防草害。 掌握好秧田科學管理技術是培育壯秧的關鍵,秧苗1.5~2.5 葉期,注意棚內溫度及時通風煉苗,并及時噴施農藥“立枯一次凈”或“特效抗枯靈”防治秧田立枯病。
一般5 月中下旬插秧, 即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3 ℃時開始插秧。插秧前1 d 下午最好用800 倍樂果液噴施苗床,使秧苗帶藥插秧,以防到本田發生潛葉蠅危害。 秧苗葉齡4~4.5 片葉, 秧齡35 d插秧最好,插秧方式因地區不同有所區別,內蒙興安盟一些地區多采用27 cm×(17~18) cm 插秧密度,插3~4 苗/穴,大致在17~20 穴/m2,24~28 穗/穴。 淺插秧,簡塑盤育苗方式,劃印人工插秧或拋秧移栽,行穴距間科學合理,利于通風透光,不易發生紋枯病,群體生育協調,光合作用率高,積累有機物質時間長, 增加生物產量, 豐產性好產量高,結實率好,增產顯著。 插秧返青后要結合施第一次肥拌入除草劑,將雜草消滅在萌芽中。
施化肥的種類和數量視土壤養分含量狀況與產量指標靈活掌握,土壤中等肥力條件,種植烏蘭一號產量指標650~680 kg/667 m2,氮、磷、鉀、硅肥要配合施用。 施純氮13~15 kg/667 m2, 按底肥、 蘗肥、 補肥、 穗肥的貢獻率分別是11%、30.2%、13.1%、6.1%,則按底肥∶蘗肥∶補肥∶穗肥=4∶3∶2∶1 的比例施入。 施純磷(P2O5)6.7 kg/667 m2,全部用做底肥。 施純鉀(K2O)5.3 kg/667 m2,70%用做底肥,30%用于拔節期追肥, 利于植株稈壯。本田耙地時施底肥,施硅(Si)肥25 kg/667 m2,利于植株稈硬健壯,提高稻谷稻米品質。
水稻不同生育階段, 對田間水層深淺要求有很大的差異,科學的灌溉技術是水稻產量高、品質好的重要一環。 插秧后返青分蘗保持3 cm 水層,6 月底至7 月初, 如果水稻長勢過旺, 可烤田一周,7 月上旬末水稻進入孕穗期, 結合施穗肥,保持水層5~6 cm 護胎,至劍葉抽齊后排水,進入灌漿期,水層2~3 cm,生育后期間歇灌溉技術至黃熟期。 撤水時間為收獲前15~20 d 為宜, 不可過早停水,否則會導致產量品質雙下降,但是也不可停水過晚,以免造成貪青晚熟,視具體成熟情況決定停水時間。
東北地區稻作生產主要是“三病一蟲”即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及二化螟蟲危害較普遍。 稻瘟病防治常用藥“富士一號”、“三環唑”等,紋枯病重的地塊,病株達20%時,一般用農藥“井岡霉素”、“農抗120”等防治,稻曲病主要是病菌侵染花器官,在抽穗前7 d 左右,可用農藥“絡氨銅”、“DT”防治。 對于二化螟蟲的防治最佳時期應在7 月10日左右,二化螟蟲產卵孵化盛期用“三唑磷”或“殺蟲雙”農藥防治效果較好。田間防治雜草危害也是保證水稻豐收的重要技術措施,不可忽視,尤其水田雜草生命力較強,難以防治,對水稻生長有較大的影響,插秧到本田5~7 d,返青結合施分蘗肥用10%農得時粉劑0.017 kg/667 m2的藥量與化肥混勻撒施,水層3~4 cm,保持一周左右,水稻分蘗期人工中耕除草2~3 次, 利于水稻有效分蘗數增加與地下部根系發育,三棱草多的地塊可用48%苯 達 松 乳 劑0.10 kg/667 m2加25%敵 稗0.33 kg/667 m2,排水后噴霧,1 d 后灌水,注意選擇8 h 內不下雨的晴天進行打藥噴霧,效果佳。
烏蘭1 號適應區域較廣, 北方稻區早粳晚熟品種生態區域≥10 ℃活動積溫2 700 ℃以上地區均可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