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遵,李 斌
(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甘肅 隴南 746000)
人的肩鎖關節是上肢運動的支點,是上肢進行外展、上舉等運動不可缺少的關節。關節囊、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共同維持著肩鎖關節的穩定性[1]。肩鎖關節脫位主要是由于暴力自上而下地作用于肩峰所致。當患者的肩關節處于外展內旋位時受到暴力沖擊,會使其鎖骨緊壓在第一肋骨上,并使其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發生斷裂,最終可導致其發生肩鎖關節脫位。臨床上根據Sage-Salvatore分型法將肩鎖關節脫位分為Ⅰ型~Ⅵ型共6個類型。其中Ⅰ型肩鎖關節脫位是由肩鎖韌帶和關節囊輕微扭傷所致,Ⅱ型~Ⅵ型肩鎖關節脫位是由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斷裂所致,且分型越高表示患者肩鎖關節及周圍韌帶損傷的程度越嚴重。除了Ⅰ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外,其余五類肩鎖關節脫位患者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2]。近年來,臨床上采用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是比較用帶螺紋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與光滑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間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6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其病情均符合肩鎖關節脫位的診斷標準,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發生Ⅰ型肩鎖關節脫位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13)與對照組(n=13)。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9例,女4例;其年齡為20~80歲,平均年齡為(50.65±6.47)歲;其中,Ⅱ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3例,Ⅲ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9例,Ⅳ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1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0例,女3例;其年齡為23~75歲,平均年齡為(50.03±6.26)歲;其中,Ⅱ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3例,Ⅲ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8例,Ⅳ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帶螺紋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懸吊制動,并對其患側的肩關節進行影像學檢查,明確其是否存在喙突骨折、肋骨骨折等情況。術中,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將其患側肩部墊高。在其患側肩部的后外側做一個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組織,銳性分開肌層,顯露肩鎖關節。清除關節囊周圍的軟組織和血凝塊,對喙鎖韌帶進行探查。若喙鎖韌帶發生斷裂,應用1-0號可吸收線將喙鎖韌帶的斷端縫合,縫線先不用打結。復位其肩鎖關節。待復位的效果令人滿意后,經肩峰至鎖骨遠端用直徑為1.5 mm的2枚帶螺紋克氏針對其肩鎖關節進行固定,再距離其鎖骨遠端約2 cm處用克氏針進行鉆孔,形成一條骨隧道。用鋼絲經克氏針的針尾、骨隧道對肩鎖關節進行八字固定。將縫合喙鎖韌帶的縫線打結,檢查內固定物是否牢固、肩鎖關節有無異常活動等。折彎克氏針,在留取適宜的長度后將其剪斷,將針尾埋于周圍的軟組織中。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傷口,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術后,對患者進行2~3 d的預防性抗感染治療,按時為其傷口換藥,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并囑其定期回醫院復查。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光滑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手術方法與觀察組患者基本相同,只將帶螺紋的克氏針替換為光滑的克氏針。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2周內其切口愈合的情況、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術后1個月和術后2個月其肩關節外展的幅度。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優、良、可、差評估其療效)。優:經治療,患者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3](Neer評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肩關節的功能越佳)的評分>90分。良:經治療,患者的Neer評分為80~90分。可:經治療,患者的Neer評分為70~79分。差:經治療,患者的Neer評分<70分。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 13.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為30~120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46.31±6.37)min;其術中的出血量為50~125 ml,平均出血量為(68.34±8.61)ml;術后2周內,其手術切口均達到Ⅰ期愈合的標準,其手術切口Ⅰ期愈合的比率為100%(13/13)。對照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為32~115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48.67±7.18)min;其術中的出血量為 51~123 ml,平均出血量為(66.92±8.04)ml;其中,術后2周內有1例患者因對縫線過敏而出現切口延期愈合的情況,其余12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均達到Ⅰ期愈合的標準,其手術切口Ⅰ期愈合的比率為92.31%(12/13)。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2周內其手術切口Ⅰ期愈合的比率相比,P>0.05。
術后,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退針,有1例患者發生克氏針遠端脫出、內固定失效、肩鎖關節再脫位,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08%(3/13)。術后,觀察組患者中無患者出現并發癥,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患側肩關節外展的幅度分別為(75.36±3.48)°與(73.23±3.19)°,二者相比,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患側肩關節外展的幅度分別為(123.67±4.62)°與(120.64±4.38)°,二者相比,P>0.05。
在觀察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優的患者有9例,為良的患者有3例,為可的患者有1例,為差的患者有0例,其治療的優良率為92.31%(12/13)。在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優的患者有6例,為良的患者有4例,為可的患者有2例,為差的患者有1例,其治療的優良率為76.92%(10/1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肩鎖關節脫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肩部損傷。此病患者可出現肩部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4]。目前,臨床上對Ⅱ型~Ⅵ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是臨床上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術式之一。臨床實踐證實,與用光滑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相比,用帶螺紋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為有效地固定患者的肩鎖關節,且克氏針不易出現退針、脫出等情況,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帶螺紋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效果優于用光滑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該病的效果,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肩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