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進杰,李躍祥
(1.天津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天津 300000;2.甘肅武威西涼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俗稱凝肩、五十肩,是指患者的肩關節囊、滑膜囊、周邊韌帶等出現慢性炎癥反應,致使其出現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的一種骨關節疾病。此病在50歲左右的中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肩周炎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續加重,可導致其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發生粘連、肌腱發生鈣化,進而可使其出現肩關節活動障礙、廢用性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目前,西醫多采用物理療法、局部封閉療法、康復鍛煉療法等治療肩周炎,但效果不理想。近年來,中醫對此病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對此病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應準確、合理地為其取穴。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探討對肩關節周圍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的取穴方法。
肩周炎屬于中醫學中“肩凝癥”、“肩痹”的范疇。《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現代中醫學認為,肩周炎的病機主要是年老體虛,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失所養,日久則筋骨衰頹、筋脈拘急;或營衛虛弱,久居濕地,以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致使血行不暢,脈絡拘急;或勞累過度、外傷筋骨,致使筋脈受損,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
目前,中醫常采用肩三針聯合辨證取穴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在采用該法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選取的主穴通常為肩髃穴、肩貞穴和肩髎穴。若患者存在寒濕阻絡證,選取其陽陵泉穴、阿是穴、手三里穴和風池穴作為配穴;若患者存在氣虛血瘀證,選取其曲池穴、足三里穴、外關穴和合谷穴作為配穴。臨床實踐證實,用肩三針聯合辨證取穴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后,其治療的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肩髃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之一,位于三角肌上。當人的手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其肩峰前下方出現的凹陷處即為該穴位。通過對肩髃穴進行針灸,可起到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的作用。肩貞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肩關節的后下方。當人的手臂內收時,其腋后紋頭上1寸處即為該穴位。通過對肩貞穴進行針灸,可起到清頭聰耳、通經活絡的作用。肩髎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肩髃穴的后方。當人的手臂外展時,其肩峰后下方出現的凹陷處即為該穴位的位置。通過對肩髎穴進行針灸,可起到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陽陵泉穴是八會穴中的筋會穴,位于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凹陷處。通過對陽陵泉穴進行針灸,可起到舒筋活絡的作用。阿是穴又叫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其沒有固定的位置,多位于病變處附近,也可位于與病變處相距較遠的位置。通過對阿是穴進行針灸,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手三里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前臂背面的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通過對手三里穴進行針灸,可起到疏經通絡、清腸利腑、消腫止痛的作用。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頭額后兩條大筋外緣的陷窩處,與耳垂平齊。通過對風池穴進行針灸,可起到壯陽益氣的作用。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肘橫紋外側端。當人屈肘時,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該穴位。通過對曲池穴進行針灸,可起到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離脛骨外緣前一橫指處。通過對足三里穴進行針灸,可起到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作用。外關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前臂背側、手腕橫紋向上三指寬處,與內關穴相對。通過對外關穴進行針灸,可起到聯絡氣血、補陽益氣的作用。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之一,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通過對合谷穴進行針灸,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1]。另外,不少醫者采用動留針法聯合關節運動療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3]。在采用動留針法治療肩周炎時,選取的穴位主要為肩髎穴和承山穴。承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人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其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為該穴位。通過對承山穴進行針灸,可起到宣通氣血、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最新國家標準針灸穴位使用詳解》是現階段我國針灸學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之一。該教材中記載,用針灸療法治療肩周炎時可選用肩前穴、肩貞穴、肩髃穴、肩髎穴和阿是穴作為主穴。該教材中還指出,若患者存在手部癥狀(如手麻、手部疼痛等),可取其后溪穴、合谷穴作為配穴;若患者存在外邪內侵證,可取其風池穴、合谷穴作為配穴;若患者存在氣滯血瘀證,可取其內關穴、膈俞穴作為配穴;若患者存在氣血兩虛證,可取其氣海穴、足三里穴作為配穴。
肩康穴位于外側楔骨關節與第3、第4跖骨之間。在傳統的中醫學中并沒有對該穴位的記載。近年來,有學者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通過對人體外側楔骨關節與第3、4跖骨之間的部位進行針灸可有效地治療肩周炎,故將此部位命名為肩康穴,并將其作為治療肩周炎的主要穴位之一。頸中穴是人體的經外奇穴,位于頸后肌肉隆起外緣入后發際線1寸處的凹陷部位。該穴位并不是傳統中醫治療肩周炎的常用穴位。近年來有研究表明,通過對頸中穴進行針灸可有效地治療肩周炎,能起到良好的滋陰潛陽、舒筋止痛的作用。
平衡針灸療法是以神經調控學說為主要理論基礎,充分利用人體的自我平衡系統(即神經系統、經絡系統與體液系統)和針刺技術的反饋效應原理,選擇人體健側的某一特定穴位進行針灸來達到人體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和自我調節的一種針灸方法。在用平衡針灸療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時,多選其中平穴為主穴。中平穴是經外奇穴之一,位于腓骨小頭與外髁連線的1/3處。通過對中平穴進行針灸,可起到消炎止痛、擴張血管、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臨床實踐證實,對肩周炎(尤其是由肩關節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的外傷性肩周炎)患者的中平穴進行針灸可顯著減輕其臨床癥狀,緩解其病情。
取督脈穴(包括華佗夾脊穴、長強穴、陽關穴、命門穴、脊中穴、筋縮穴、至陽穴、身柱穴、陶道穴等)以治療四肢疾病的學術思想最初是由中醫名家秦亮甫教授提出的。秦亮甫認為,督脈與膀胱經的經氣關系極為密切,通過對督脈上的相應穴位進行針灸能起到調理臟腑、疏通經脈的功效。以華佗夾脊穴為例,現代神經解剖學認為華佗夾脊穴位于脊神經的出口附近,而脊神經可支配骨骼肌的運動,因此通過對華佗夾脊穴進行針灸可起到治療肩周疾病的效果。
針灸療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素問·病能論篇》中說:“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針灸療法治療肩周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對肩周炎患者進行針灸時,應根據其病癥合理為其取穴,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