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申
(聊城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研究所,山東 聊城 252059)
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是列寧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是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的最終目標和歸宿。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就是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人立足俄國國情,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為了使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盡快擺脫沙皇專制,消除農奴制度,縮短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努力使俄國率先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而推動西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和東方落后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最終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道路而進行的理論思考和理論探索。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是指導俄國黨和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也是列寧領導俄國黨和人民推翻沙皇專制統治,探求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活動,又是堅信社會主義在俄國必定實現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處于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交界處,受到這兩種文化的共同影響。19世紀俄國著名思想家恰達耶夫指出:“我們處于世界的兩大部分——東方和西方之間,一只手依撐在中國,另一只手依撐在德國,我們應當把精神世界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則——想象和理性在自己身上結合起來,把整個地球的歷史匯于我們的文明之中。”①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全集》第23卷,莫斯科,1926年,第15頁。托洛茨基也曾說:“俄國不僅在地理上處于亞洲和歐洲中間,而且在社會與歷史方面也是如此。它與西方歐洲國家固然有區別,但是與東方亞洲國家也不盡相同。在各個不同時期,它以各種不同的特征有時跟這一方相像,有時又跟另一方類似。”②列夫?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4頁。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國有自己獨到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優秀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精神是實現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徹底解放,是對俄國優秀傳統價值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以公元988年基輔羅斯接受基督教洗禮為標志,在俄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存在的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俄國優秀的民族精神之一。俄羅斯地跨歐亞大平原,缺乏天然的戰略屏障,征伐者的鐵蹄從未間斷,保疆衛土、維護自身權益的斗爭造就了俄羅斯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歷代沙皇開疆拓土的戰爭廝殺和領土的大規模擴張滋長了這種愛國主義熱情。從俄國革命啟蒙運動的創始人拉吉舍夫到舍生取義的十二月黨人,從偉大愛國詩人普希金到最杰出的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代表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普列漢諾夫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無數優秀的俄國人為了探索祖國正確的發展道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奔走吶喊,前仆后繼,英勇奮斗。就列寧本人來說,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原則,出于發動世界革命和反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的需要,堅決反對狹隘的愛國主義,但列寧自然首先是一位深愛自己祖國的偉大愛國主義者,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關愛,對造就了革命階級尤其是主張徹底革命的無產階級的俄國充滿了民族自豪,對未來將為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做出表率的俄國滿懷自豪,對正在為社會主義前途而不懈奮斗的俄國充滿熱愛。他把對祖國的深情同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愛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祖國,我們正竭盡全力把祖國的勞動群眾(即祖國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覺悟提高到民主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的程度。”①《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頁,第110頁。列寧痛心疾首于沙俄反動勢力對俄國人民的蹂躪、壓迫和侮辱,強烈主張和呼吁必須消除農奴制特權,按照平等的原則處理國內各階級、各民族的關系,俄國同其他鄰國的關系,“大俄羅斯無論如何要成為一個自由的和獨立自主的、民主的、共和的、足以自豪的國家。”②《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頁,第110頁。
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是為反對農奴制而進行斗爭的被壓迫農民利益和愿望的理論表現。19世紀上半葉,顯著發展的俄國資本主義同封建落后的農奴制度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由于西方社會思想尤其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傳入,從貴族營壘中殺出一批以反對沙皇專制統治和農奴制為目標,同情廣大人民,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拉吉舍夫、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之后以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別林斯基等為代表的平民出身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繼承發展了前者的民主主義思想,為列寧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列寧高度評價了19世紀40-90年代時刻處于沙皇專制政權嚴密監視下的俄國早期民主主義者對先進革命理論長達半個世紀的艱辛探索,這些先進人士通過“如饑似渴、孜孜不倦、難以置信、聞所未聞、舍身忘我”的探求、學習和實驗,經過一次次失望和失敗,積極參照歐洲經驗,終于得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唯一正確的革命理論。”③《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頁。列寧毫不諱言俄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革命民主主義的密切關系,他認為,俄國馬克思主義一直存在辨別、吸取、延續民粹派理論所體現的農民群眾的真誠、堅決而戰斗的寶貴民主主義內核的趨向。他強調說,將來的歷史學家會“系統地研究這種努力,并且考察出這種努力同20世紀前10年內被稱為‘布爾什維主義’的那種思潮的聯系。”④《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1頁。首先,列寧繼承了革命民主主義的唯物主義優良傳統,致力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和分析俄國的現實國情,探尋正確的發展道路。赫爾岑、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自覺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俄國的歷史和現實,積極尋求正確的理論以指導俄國革命實踐。列寧繼承了這一遺產,與合法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民粹主義、改良主義、社會沙文主義和孟什維克等種種機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修正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斗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俄國發展的正確道路。其次,列寧繼承發揚了革命民主主義者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精神,他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和堅定信念推動列寧終身致力于探求完善俄國正確的發展道路。車爾尼雪夫斯基對未來的熱愛和希望,《怎么辦?》中塑造的平民知識分子典型代表和職業革命家形象給予他巨大鼓舞,打上了深刻烙印。列寧認為:“在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之前,只有車爾尼雪夫斯基給了我以主要的、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正是從《怎么辦?》開始的。”①張翼星、賀翠香、陳岸瑛:《讀懂列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3頁,第163頁。“它使我的思想發生了最深刻的變化。”②張翼星、賀翠香、陳岸瑛:《讀懂列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3頁,第163頁。再次,列寧繼承革命民主主義者反對資本主義的文化傳統。由于俄國村社制度的傳統和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激烈對抗的消極看法,自彼得大帝改革以來俄國逐漸形成了反對資本主義的傳統。“俄國的大多數居民,即無產者和半無產者,也就是工人和貧苦農民,出于本能、感情和熱望,都同情反對資本家的革命。”③《列寧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頁。這種傳統自然影響了列寧,他力圖縮短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使俄國盡早盡快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救世主義貫穿俄羅斯思想史中,它起源于所謂莫斯科是第三羅馬的古老思想。救世主義認為俄國肩負捍衛和發揚基督教的歷史使命,是基督教世界的希望和中心。俄羅斯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是上帝的選民。這種彌賽亞思想的觸角一旦深入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便會有具體表現和落實。俄羅斯人堅信,俄羅斯民族是具有普世性的民族。“俄羅斯人是繼以色列人之后最具救世思想的人民。”④安啟念:《東方國家的社會跳躍與文化滯后——俄羅斯文化與列寧主義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38頁。別爾嘉耶夫認為俄國人的理念不是文明的理念,是一種終極關懷式的普遍救世理念。俄國革命家堅信本國革命必將引發世界革命,將對全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19世紀30年代,沙皇專制黑暗統治和俄國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條件。而暴露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階級對抗和勞動人民悲慘處境的1848年革命使向西方學習百年的俄國人深受觸動,他們認為,俄國固然物質上落后于西方,但在政治和精神上卻優越于西歐。俄國應繼承發揚自身優秀文化傳統,通過人民革命推翻專制度,以村社為基礎過渡到社會主義,避免資本主義的災難。這種社會主義不僅屬于俄國人,也屬于全世界,是全世界的希望,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妙藥。列寧和其他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繼承了這種救世主義情結,既有對“世界革命”的激情和現實政治的需要,也有“彌賽亞精神”這種救世主義情結沉積散發的效用,其目的是通過世界革命建立一個由俄羅斯領導的大一統的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進而實現超國家的全人類大聯合。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種聯合必始于俄羅斯。
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是追求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理論論證和理論闡釋,更是列寧領導俄國人民為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解放人民大眾,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目標而艱苦奮斗的實踐活動。這個實踐活動是基于俄國國情的、自覺能動的、探求民族和社會發展的實踐活動,是列寧領導俄國黨和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投身革命實踐,致力于破解落后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實踐。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⑤《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頁。一方面,列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運用于俄國尋求發展道路的實踐,是這一思想理論在俄國的應用、證實和發展。由此形成的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落后國家社會發展道路理論同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結晶。“布爾什維主義是1903年在最堅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產生的。”⑥《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頁。而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在其不同的實踐階段又有不同的方針、政策和策略。自從事革命活動之日起,列寧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俄國具體國情之的,努力探求俄國社會發展的科學道路。他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被革命工人極其豐富的新鮮經驗光輝地加以證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曾經幫助我們懂得了當前事變的發展完全合乎規律。今后它還將幫助為推翻資本主義雇傭奴隸制而斗爭的全世界無產者更加明確自己的斗爭目的,更加堅定地沿著既定的方向前進,更加扎實地奪取勝利和鞏固勝利。”①《列寧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06頁。1893-1899年,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科學分析了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的俄國社會性質,科學闡釋了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商品經濟規律性特點,詳細論證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前途和最終命運,揭示了俄國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各階級的關系,指明了俄國社會的未來發展指向和發展道路,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俄國社會發展的適用性和指導性。1899-1903年,圍繞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和如何建黨的問題,通過反對黨內經濟派和孟什維克等機會主義派別,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在實踐中建立了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先進政黨。在1905俄國革命進程中,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制定了黨在這次革命中的馬克思主義綱領和策略,并于11月回國親自領導革命,推動了革命發展的進程。1905年革命失敗后,俄國進入斯托雷平反動時期,列寧堅守黨的理論陣地,批判取消派和馬赫主義,分析了馬赫主義的實質及產生根源,捍衛和闡發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駁斥和揭露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為了替自己叛賣路線辯護的詭辯論和庸俗進化論的斗爭中,列寧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了科學解答帝國主義問題,列寧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剖析了俄國在戰爭期間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闡述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國或幾國勝利論和比較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徹底勝利的論斷,直接武裝了俄國工農群眾,指導了十月革命的偉大進程。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列寧遵照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革命的學說,從俄國實際出發,及時抓住了革命機遇,精心組織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成功建立了人類社會第一個工農民主專政的國家。另一方面,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列寧的偉大,不僅在于他堅定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更在于基于俄國基本國情和革命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一再強調社會民主黨人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決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看作一成不變的僵化學說、神圣不可侵犯的死教條。馬克思主義是活的行動指南,“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②《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4頁,第406頁。以發展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為依據,與時俱進,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有之義。
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政黨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致力于鍛造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反對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勢力的斗爭中,無產階級必須緊密團結,密切合作,嚴密組織,建立一個不同于一切舊政黨的獨立的堅強政黨,才能取得社會革命的最終勝利。“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它“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頁。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強調在專制橫行的俄國,首先必須建立思想上高度一致、組織上集中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沒有一個在任何環境和任何時期都善于進行政治斗爭的堅強的組織,就談不到什么系統的、具有堅定原則的和堅持不懈地執行的行動計劃。”⑤《列寧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頁。其次,必須建立一個堅強的革命家組織。他信心百倍地說,如果“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⑥《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4頁,第406頁。列寧反復闡明了這一高度集中的“革命家組織”的優越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他提醒說,堅強的革命家組織的領導是無產階級領導農民群眾積極開展階級斗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否則,無產階級的自發斗爭就會限于分散、弱小、純經濟性,就不能真正成為“階級斗爭”。列寧進一步強調說,在現代社會中,“假如沒有‘十來個’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產生的)、經過考驗、受過專業訓練和長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領袖,無論哪個階級都無法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①《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1頁。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并注意培養和建設革命家組織,以保證革命運動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保持政策穩定性和延續性。
根據俄國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列寧認為創辦全俄政治報紙是建黨的切入點,是行動的出發點,是第一個實際步驟和黨組織得以不斷向深廣發展的基線。②《列寧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頁。為了落實這一重大舉措,列寧在革命的每個階段都始終特別重視報紙創辦,充分運用報紙積極宣傳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深刻揭露沙皇專制政府的反動統治,努力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培養造就黨的人才,使報紙成為革命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和組織者。1900年12月,列寧與勞動解放社共同創辦第一份社會民主黨的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該報宣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綱領和策略思想,在爭取重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05年1月,列寧創辦了第一家布爾什維克報紙《前進報》,并在報上發表40多篇論文,擬定和闡述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同年5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創辦《無產者報》作為中央機關報,由列寧擔任責任編輯。列寧在半年時間內發表約90篇文章,闡明俄國革命的主要問題。1905年11月,列寧又直接領導了第一家公開的布爾什維克日報《新生活報》,并為報紙寫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等13篇文章,論述了黨報的黨性原則。1906年,他還接連創辦和領導了三家布爾什維克的公開報紙,后來又編輯出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 (統一) 代表大會后創辦的秘密報紙《無產者報》。1908-1912年,列寧參與《社會民主黨人報》、《工人報》和《明星報》的創辦和領導工作。1912年,列寧領導了群眾性工人日報《真理報》的創辦工作。
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原則,形成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大力培養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夯實了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階級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發的工人運動中不能也不會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持續不斷的階級對立和斗爭固然使無產階級獲得了舊社會內部產生的大量“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但社會主義意識要由工人階級之外的、轉到無產階級方面來了的、“已經提高到能從理論上認識整個歷史運動的一部分資產階級思想家”根據對歷史和經濟狀況的分析總結和發現出來。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頁。由于無產階級處于社會最底層,缺乏創造自己革命理論的條件。據此,列寧指出:“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④《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6頁,第84頁。他指出,俄國90年代工人階級的自發斗爭只能說表現出階級斗爭的萌芽,工人還不可能意識到自身利益同整個現存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全方位的、日趨尖銳的、不可調和的對立,他們也還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列寧嚴厲批評那種所謂“純粹的工人運動本身就能夠創造出而且一定會創造出一種獨立的思想體系”⑤《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6頁,第84頁。的錯誤觀點。因為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
隨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西方發展最新成果的社會主義思潮在經濟落后的俄國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形成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運動。俄國雖然是一個落后國家,“但是,它為無產階級輸送了一大批第一流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件事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文化較高的一些民族,首先是德國人創立了許多思想,我們不必用‘自己的智慧’再去創造它們。在這種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是從西方‘輸入的’。”⑥《布哈林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1頁。因此,列寧認為,雖然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資本主義,尚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物質條件和前提,但先進的知識分子掌握了科學社會主義這種先進的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后,應當把“階級政治意識”從經濟斗爭范圍外面,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努力把它灌輸到廣大工人群眾中去,以充分喚醒其階級意識,激發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為了向工人灌輸政治知識,列寧要求社會民主黨人要以理論家、宣傳員和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要派出自己的隊伍分赴各個方面。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所處的條件決定了它是唯一能夠接受和領會社會主義意識的階級,其階級本能使其最傾向于接受馬克思主義。列寧解釋說,工人階級之所以是政治揭露言論的最佳受眾,因為他們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動的政治知識,需要了解自身貧困的緣由,需要明白自身受剝削和壓迫的原因,需要知道如何真正擺脫當前的困境;因為他們最能把這種知識變成積極的斗爭,應用于轟轟烈烈的革命實踐,“哪怕這種斗爭不能產生任何‘顯著結果’。”①《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2頁。列寧的這一思想是符合當時俄國工人運動發展實際和狀況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工農聯盟理論,充分重視農民在推動俄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創造性地提出工農民主專政理論,擴大了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都受剝削階級的壓迫壓榨,有著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訴求和革命要求,可以而且應該結成工農聯盟。依靠農民的支持,工人階級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得到工人階級的領導,農民才能獲得解放。“在革命進程把站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國民大眾即農民和小資產者發動起來反對資產階級制度,反對資本統治以前,在革命進程迫使他們承認無產階級是自己的先鋒隊而靠攏它以前,法國的工人們是不能前進一步,不能絲毫觸動資產階級制度的。”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頁。列寧充分肯定農民階級的革命積極性和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指出,隨著資本主義因素逐漸滲透到農村,農民已經分化為上、中、下等戶三個階層,其中上等戶是俄國農村中的資產階級,中下等戶即貧民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是土地問題,所以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無產階級是俄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因為“這一部分農民群眾的客觀地位推動他們去進行斗爭,而不是去進行交易,推動他們去完成革命,而不是去削弱革命。”③《列寧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4頁。無產階級只要發動團結了農民同盟軍,“人民的勝利已經為期不遠。自由的事業掌握在可靠的人的手中,無產階級正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積聚力量,自豪地拋開那些竭力使它孤軍作戰的可鄙的煽動者,把千百萬終生勞苦不得溫飽的被壓迫被剝削者聯合和團結在自己的周圍。”④《列寧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6頁。他根據俄國社會的特點和俄國資產階級的弱點指出,資產階級由于帶著私有財產、資本、土地等過分沉重的鐐銬,需要沙皇反動政權力量來反對無產階級和農民,因此不能和沙皇制度作堅決的斗爭。要取得革命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勝利,無產階級就必須聯合廣大具有民主革命利益的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層將革命進行到底,就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除此而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取得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勝利。”⑤《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頁。
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根據新時代的情況和俄國革命的經驗,科學闡明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提出了民主革命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和策略,制定了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戰略步驟。不斷革命理論的基本主張是無產階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后,應當使革命不間斷地向著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繼續前進,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根本的策略原則。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企圖半途而廢,力主盡快結束革命的立場相反,無產階級的利益和任務是要不間斷地進行革命,實現真正徹底的完全的民主革命目標,“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只在于消滅私有制,不在于掩蓋階級矛盾,而在于消滅階級,不在于改良現存社會,而在于建立新社會。”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頁。列寧分析了新時代的情況和俄國革命的經驗,科學地闡明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提出了由民主革命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和策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他指出,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俄國民主革命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不會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愈充分,愈堅決,愈徹底,無產階級為爭取社會主義而同資產階級進行的斗爭就愈有保證。”②《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6頁。這說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在具備成熟的國際國內條件的情形下,“我們將立刻由民主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我們主張不斷革命”。③《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3頁。
列寧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與革命理論,論證了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闡釋了無產階級對國家的正確態度,找到了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正確途徑。1917年8、9月間,列寧寫成了《國家與革命》這一偉大著作,捍衛、闡發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他強調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是階級統治的機構。資產階級國家是鎮壓無產階級的暴力工具,是資產階級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機關。因此,無產階級國家取代資產階級國家不能通過“自行消亡”的辦法,只能通過暴力革命。“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學說的基礎。”④《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頁,第190頁,第131頁。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一方面,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才能鎮壓資產階級反抗和資產階級反革命的進攻。“向前發展,即向共產主義發展,必須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走別的道路,因為再沒有其他人也沒有其他道路能夠粉碎剝削者資本家的反抗。”⑤《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頁,第190頁,第131頁。另一方面,無產階級需要通過自己的政權實現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領導。列寧指出,無產階級需要國家政權,目的是“領導廣大民眾即農民、小資產階級和半無產者來‘調整’社會主義經濟。”⑥《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頁,第190頁,第131頁。
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創造精神,科學分析帝國主義的規律和特點,發現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結論,闡述了實現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主客觀條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1915年,列寧在全面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時,發現了這一規律及其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聯系。他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⑦《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4頁。由此,他放棄了社會主義革命“同時發生”和“同時勝利”的傳統公式,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幾個或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論斷。他還進一步分析了俄國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條件,指出俄國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雖然資本主義發展比較落后,但具備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俄國無產階級既吸取了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又有領導本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經驗,它人數雖少但有廣大農民作為堅強的同盟軍,為它奪取和保持政權提供了可靠保證;國際帝國主義已經分裂為兩個強盜集團,彼此正進行殊死搏斗而無暇顧及俄國革命,這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有利國際環境;沙皇專制制度極端兇惡而又腐朽愚蠢,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時代各種社會矛盾的集合點,是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有利于無產階級率先突破資本主義戰線,獲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澄清了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錯誤認識,闡明了俄國建立先進社會制度的可能性和現實性,論證了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途徑和策略,是指引俄國黨和人民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動力。
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澄清了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錯誤認識,闡明了俄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是指導人民反對沙皇制度的銳利理論武器。腐朽落后的沙皇專制制度是俄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與當時一些民主派別不同,列寧始終堅持只有推翻沙皇反動統治,才能推進俄國社會的發展,才能走上先進正確的發展道路。基于社會各階級階層對俄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和態度,列寧認為必須做好長期艱苦、堅決果斷作戰的準備,才能持續清除來自機會主義、改良主義、社會沙文主義以及諸如此類的、不可避免的資產階級影響和思潮干擾。這是無產階級獲得勝利的必要條件之一。②《列寧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頁。他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農民社會主義道路,駁斥了民粹派所謂俄國資本主義的偶然現象論、人為現象論,論證了俄國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現實性。19世紀末,列寧批判了“合法馬克思主義”抽象談論資本主義進步性和歷史必然性,否認其歷史過渡性的論調,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闡釋了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批判輕視革命理論作用,攻擊歪曲馬克思主義,迷戀經濟斗爭,否定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鼓吹自發論,貶低黨組織作用的經濟派,闡明了建立新型政黨的必要性。20世紀初,列寧針對孟什維克在組織問題上的無政府主義、尾巴主義等機會主義思想,全面論述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黨員條件。1907年“六三”政變后進入斯托雷平反動時期,列寧堅決反對孟什維克中的取消派和布爾什維克中的召回派,系統的提出了秘密斗爭和合法斗爭相結合的正確原則,恢復發展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力量,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一戰爆發后,列寧嚴厲駁斥了考茨基用心理和道德因素來解釋帝國主義產生的“超帝國主義論”,揭示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發展具有極大跳躍性、極端不平衡性和劇烈沖突的性質和特點,發現了帝國主義時代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一國勝利論和比較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徹底勝利的思想。1917年二月革命后,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首領和俄國的機會主義者宣揚超階級的國家觀,反對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專政而斗爭,發對暴力革命。列寧于1917年八九月間完成了名著《國家與革命》,澄清了機會主義者在國家與革命問題上制造的混亂,闡明了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闡明了俄國建立先進社會制度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指明了俄國黨和人民革命斗爭的目標和方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將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在無產階級占多數且文化水平較高的地方首先開始。列寧根據時代發展和俄國國情及革命形勢的變化,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全新的見解。第一,國際環境有利于革命,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使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可以對俄國革命提供幫助支援。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和最后階段,國際資本主義瀕于垂死,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已經到處成熟,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臨近;在國內環境上,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環節,是國內外各種矛盾的集合點,沙皇專制政權搖搖欲墜。第二,俄國革命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堅強的、具有嚴密組織紀律性的、制定了科學革命策略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能夠領導人民完成革命任務,實現兩步走的發展戰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第三,俄國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結成了鞏固的工農聯盟,極大地壯大了革命實力,夯實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群眾基礎。第四,國際帝國主義兩個強盜集團忙于一戰的相互搏殺,無暇顧及俄國革命,能夠避免各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干涉。第五,俄國幅員遼闊和交通不便,使其比其它國家更能長久對抗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軍事優勢。由此,列寧認為:“像俄國這樣的國家,開始社會主義革命,自然要比先進國家容易得多。”①《列寧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2頁。
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論證了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途徑和策略,堅定了俄國黨和人民必勝的決心和信念。列寧認為,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目標應當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無產階級必須通過革命鏟除舊制度,粉碎反革命,實行真正的共和制,盡快走完第一步,掌握政權,打下走第二步的基礎,“不停頓地”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由此,列寧完整提出了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策略和途徑,即:“無產階級應當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這就要把農民群眾聯合到自己方面來,以便用強力粉碎專制制度的反抗,并麻痹資產階級的不穩定性。無產階級應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這就要把居民中的半無產階級群眾聯合到自己方面來,以使用強力摧毀資產階級的反抗,并麻痹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不穩定性。”②《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頁,第223頁,第2頁。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并擁有充足的政治經濟實力后,列寧明確表示,我們將“立刻由民主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我們主張不斷革命。我們決不半途而廢。”③《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頁,第223頁,第2頁。
列寧指出,俄國資產階級的發展成長有賴于本國沙皇專制政權的扶持和外國資本的投入,決定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不徹底性,不能擔當革命的領導階級,不能取得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勝利。而布爾什維克黨則應當盡可能“利用我們的社會民主主義學說的正確性,利用我們同無產階級這個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的聯系,來給革命刻上無產階級的標記,把革命引導到真正徹底的勝利。”④《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頁,第223頁,第2頁。即必須用民主共和制來代替沙皇專制制度。他要求,無產階級應當大大擴展俄國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范圍,應當在這個范圍內為無產階級的利益和需要,為爭取有利條件積蓄無產階級的力量,為取得將來的完全勝利而奮斗。為此,無產階級必須和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必須有充分的覺悟和足夠的力量領導農民,動員和聯合農民,實行獨立徹底的無產階級的民主主義。
總之,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的三個維度——價值訴求、實踐活動、精神動力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邏輯關系:追求俄國人民自由解放、富裕幸福的價值訴求是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的目標導向,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實踐是其形成和實現的現實基礎,精神動力是推動俄國人民踐行列寧俄國發展道路思想的精神支柱。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統一于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追求與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推進了20世紀俄國和世界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洪流,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