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革成 丁 銳 張 譯
新冠肺炎是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林草行業也不例外。
與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澇、火災、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比較,新冠肺炎疫情對林草工作的影響特征,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影響對象不同。疫情不對生態環境及其基礎設施構成破壞,只影響實施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人員活動。常規涉林災害直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
二是影響區域不同。疫情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和社區,農村特別是林區牧區由于人口密度低而較少受到影響。涉林自然災害則因資源分布原因主要影響在農村特別是林區牧區。
三是影響程度不同。由于人口流動性強,疫情影響迅速且范圍極廣,沒有明顯的林草次生災害。常規涉林災害區域固定,大多瞬間發生,除森林草原火災和病蟲害有蔓延性外,其他災害不具擴散性,但是容易形成次生災害。
四是影響期限不同。疫情影響具有短暫性,全面好轉后各項工作可逐步恢復正常。生態破壞恢復期限往往十分漫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此次疫情對林草行業的影響集中在野生動物馴養繁育、林草產業、重大項目、森林草原防火、病蟲害防治、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等方面。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面臨重構。截止2019年底,四川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單位(含個人)2919家,從業人員10093人,年產值19.73億元,蛇類、野豬等存欄106萬頭(只),蛙類存欄7600余萬只(尾)。目前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實施封控隔離,經濟損失較大,人工繁育單位面臨飼料、防疫、人工成本持續投入壓力,已有人工繁育單位申請無害化處置養殖動物。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到全省2543家食用野生動物繁育單位和個人,涉及年產值6.5億元。整個野生動物產業及延伸產業鏈面臨重構,存在動物處置和養殖戶返貧、轉產、經濟補償等后續問題。
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遭受重創。目前生態旅游景區全部關閉,林草花(果)節(展)、森林康養等均處于“休克”狀態,直接收入幾乎為零,間接損失難以統計。峨眉山風景名勝區春節黃金周期間實現收入277.2萬元,同比減少8158.8萬元。參照SARS產生的影響,旅游行業在疫情發生期間為停滯期,疫情結束后仍需要3個月的恢復期,這將錯過全年生態旅游的旺季,影響期為1年。峨眉山景區2020年預計減售門票28.62萬張、收入0.63億元,綜合收入預計減少2.34億元。
林草項目進度延后投資減少。疫情導致一些林業項目停止施工,部分工程項目的評審、查驗等無法正常進行。特別是時效性強的春季造林,除高寒地區外的多數地方都受到影響。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央預算內林草投資目前減按70%下達,難以實現天然林資源保護、退牧還草等林草項目的投資規劃和建設任務。
林草特色產業損失嚴重。受疫情影響,木本油料、中藥材、竹子、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的持續培育滯后,同時許多林草產品已出現滯銷。四川花卉產業綜合損失預計超過40億元,綿陽市林產品銷售損失預計達8億元。林草企業用于材料、人工、運輸以及疫情防控的支出增加,甘孜州8 戶重點森工企業為防控疫情已投入3000 萬元。受項目進度、企業支持減免租金等影響,省大渡河造林局已有直接經濟損失1036萬元,省長江造林局直接經濟損失也在1000萬元以上。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喜憂參半。疫情期間,由于嚴格限制人員外出,燃放煙花爆竹、戶外游玩、上墳祭祖活動減少,特別是林區牧區生產經營活動減少,極大地降低了野外火源管控難度,森林草原火情顯著下降。今年1-2月,四川省共發生森林草原火災10起,僅為去年同期43起的23%,受害森林面積下降96%。隨著疫情的結束,春耕生產、清明祭祖、戶外旅游等野外活動將恢復性增加,而3-5月正是森林草原火災高發期,兩大因素疊加使后期防火形勢變得嚴峻。
森林草原病蟲害爆發風險增大。疫情期間無法進行越冬代監測、復查等野外作業,進而影響全年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預報時效和監測預報準確率。松材線蟲病疫木集中除治本應在媒介昆蟲羽化前的3月底之前全面完成,但大多數疫區未正常復工或進度遲滯,極有可能加重病蟲害疫情。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林草事業的不同影響,建議分類施策、標本兼治,積極采取有效應對舉,努力減少疫情損失。
嚴格野生動物保護。認真落實中央決定,依法打擊非法交易野生動物,取締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全面整頓從業機構,妥善處置在養野生動物。加快從業人員轉型就業,支持開展公眾教育類、醫藥研究原料類野生動物利用。做好野生動物疫情監測,加強食用動物檢疫。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禁食野生動物的意識。
科學推進復工復產。堅持防控、生產“兩手抓”,制定林草行業分類復工復產措施。對推進滯后事項倒排工期、加緊推進,全力追趕植樹造林、基礎建設等重點工作進度。針對不可逆損失事項,適當調整年度目標。加強工作預判,針對后期森林草原防火壓力、景區接待防疫壓力周密部署,及時處置不穩定因素。
推進林草產業轉型升級。面對生產生活業態智能化、線上化的發展趨勢,加快現代林草產業的發展步伐,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標準體系和認證管理。推動集約化經營,開展品牌創建提升行動。加強與新零售企業合作,建立從森林草原到消費者的銷售渠道,重塑產業供銷模式。
強化資金政策支持。按屬地管理、分級承擔原則,研究制定合法經營的食用類野生動物馴養企業(個人)的退出補償政策。加大重點項目支持力度,對符合政策的林地使用項目提供“保姆式”服務,適度允許“邊建邊批”“先建后批”。對木材加工企業、花卉企業、景區企業等予以針對性的稅收減免,金融機構對受困的林草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