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津津
(濱海縣第三人民醫院,江蘇鹽城 224500)
人們器官功能發生變化或者機體生理活動異常等可導致尿液也發生一定變化,尿常規檢查是臨床最基礎的檢查項目之一,醫師可根據尿液相關指標對患者機體狀況有初步的了解,對醫師制定治療方案可提供相關參考數據,利于保證治療方案科學性與有效性。此外,尿常規檢查屬于無創操作,醫療費用低,從而臨床應用率較高,但由于尿液檢查過程較為復雜,而且尿液中含有較多成分,尿液標本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導致檢驗結果精確度受到一定影響。為進一步規避相關風險因素,提升檢驗結果準確度,減少不合理尿液標本情況出現,可對尿液標本在檢驗前開展質量控制管理[1]。因此,通過對受檢者的尿液標本在檢測前開展質量控制,以期對臨床提供幫助,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濱海縣第三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受檢者的尿液標本110例,按是否開展質量控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5例。對照組未開展質量控制,試驗組開展質量控制。對照組男性尿液標本29例,女性尿液標本26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37.90±1.36)歲;疾病類型:內分泌系統疾病25例,腎臟疾病18例,婦科疾病12例。試驗組男性尿液標本30例,女性尿液標本25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8.15±1.40)歲;疾病類型:內分泌系統疾病24例,腎臟疾病19例,婦科疾病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受檢者知情同意本次調研;②符合醫學倫理相關要求。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②存在重大疾病者;③聽力異常;④語言表達能力差。
對照組開展常規尿常規檢查,未開展質量控制;試驗組對受檢者的尿液標本在檢查前開展質量控制:①對患者實施教育與指導:醫師告知患者尿常規檢查相關流程與所需注意事宜,比如藥物禁忌,檢查前清淡飲食,不可做劇烈運動等。檢查前,女性應對會陰部位進行清洗,男性尿液標本應避免受到精液或者前列腺液的污染。②尿液標本的采集與保存:醫務人員細化講解正確采集尿液的方法。采集尿液的方式具體可分為穿刺法、自然排尿法以及導尿,可根據受檢者實際狀況進行相對應的選擇,所采集的標本盡可能為中間段尿液。尿液標本采集試劑最好為晨尿,其次為隨機尿、餐后2 h以及24 h尿,為進一步確保檢驗結果準確度,可在不同時段采集尿液進行檢驗。尿液標本的保存也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保存標本多選擇冷藏、二甲苯等方式,但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尿液標本易發生變質,盡可能在尿液采集2 h后進行送檢。③尿液標本的運輸與簽收:尿液標本采集后立刻進行送檢,但需專業醫務人員先對尿液標本進行篩查,觀察尿液量是否超過30 mL、收集尿液的容器、核對相關信息填寫是否完整等,若尿液標本不合格立刻取出,并將不合格原因進行注明。尿液收集容器實施清潔后,將留取時間、科室、條形碼等相關信息貼上。實驗室在接受尿液標本時,再次核對相關信息,若有問題,第一時間與相關人員溝通、解決。
統計兩組尿液標本是否有不合格情況,若有做好記錄。同時,針對受檢者發放調查表,讓其對尿液檢查流程是否滿意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受檢者滿意度越高。同時,對相關醫務人員對實施質量控制后工作流程規范性、工作積極性等方面實施綜合性評估,100分為滿分,所得分值越高,代表其工作效率與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尿液標本不合格3.64%低于對照組尿液標本不合格21.8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受檢者滿意度與醫務人員工作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對照組與試驗組關節功能評分與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受檢者滿意度 醫務人員工作質量對照組 55 65.58±4.51 75.56±4.51試驗組 55 89.62±5.22 90.65±6.58 t 19.483 13.508 P 0.000 0.000
尿常規檢查是臨床基礎檢查項目,可通過對尿液進行一系列分析與檢驗,給予醫師相關診斷依據,從而了解患者機體狀態,開展個性化治療,快速改善受檢者機體不適癥狀表現,抑制疾病發展。尿常規檢查具有無創性,而且醫療費用低,易于患者接受,從而在臨床中應用率逐步升高[2]。但由于對尿液標本采集-保存-運輸-檢驗等一系列環節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降低檢驗結果準確度,同時也影響醫師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所以,加強對受檢者尿液標本檢測前開展治療控制非常重要。有研究也表明[3]對尿液標本分析前,加強質量控制,可提升尿液標本合格率,值得普及。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尿液容量不足30 mL、標本污染、標簽錯誤、檢驗時間不正確、采集標本時間不正確是導致尿液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采集尿液標本前,應詳細告知患者如何采集尿液,采集期間所需注意事宜,飲食與藥物禁忌以及對陰部清洗等,先解決最常見影響尿液標本質量的問題,降低標本受污染率。同時,合理控制尿液采集量、時間以及方法等,與受檢者溝通期間保持耐心、細心,讓其對正確采集尿液相關內容充分了解與掌握,若女性為月經期間,不可實施尿常規檢驗,而男性在收集尿液時,不可吸煙,以免煙灰進入到尿液標本中,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尿液標本保存期間,根據相關標準將標本放置在冷藏環境中,合理應用二甲苯與甲苯等防腐劑,從而控制尿液標本發生變質概率。安排專人對尿液標本相關信息進行核對,對不合格標本及時篩查出來,同時在運輸與檢驗期間,若發生問題,及時進行處理,確保尿液標本檢驗準確性與合理性。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開展尿常規檢驗前實施質量控制,受檢者滿意度與醫務人員工作質量評分均高于未實施質量控制組,且說明質量控制可確保檢驗流程規范性,減少差錯情況出現,避免不合格標本出現。有研究表明[4],在實施尿液檢查期間做好相關干預措施,利于檢驗操作更加規范性,控制影響因素,提高檢驗準確率。王友強等[5]研究表明,開展質量控制可降低尿液檢查期間差錯情況,還易提高受檢者滿意度[5]。
確保尿液標本質量與受檢者、醫務人員以及標本管理有著緊密聯系,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管理,提高相關人員的協作能力非常重要[6]。此外,采集尿液標本時間以及所應用的器具也可影響尿液分析結果,為進一步提升尿液標本檢驗流程的管理,建議定期對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對自身工作性質的認知與了解,根據相關流程實施操作,選擇正確的醫用器具,在正確的時間對尿液進行采集,并盡可能在2 h內對尿液標本檢驗完畢,以免尿液變質。全面、有效培訓,還可提升醫務人員的操作能力與素質。同時,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建議完善相關規章制度,進一步約束醫務人員的工作行為,提高其工作效率與質量,給予臨床醫師更精確的診斷數據,從而提高受檢者預后,減少糾紛事件發生[7-8]。同時,也可進一步提升醫務人員工作水平與職業素養,為受檢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進一步確保標本合格率。
綜上所述:對受檢者尿液標本檢驗前實施質量控制管理,可確保檢驗流程規范性,提高檢驗結果準確度,降低尿液不合格率,從而獲得受檢者認可與滿意,提高醫務人員工作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