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桐

唐洲平
2019 年,國際頂級雜志Lancet Neurol(《柳葉刀神經病學》)發表的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全球每年新發腦出血200萬余例,我國發病率顯著高于歐美國家,近60萬例/年,致死、致殘率高達5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出血這種以老年人罹患為主的疾病,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給我國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為治療腦出血,傳統醫學上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雖然這一方法能有效清除血腫,但國際上多項研究證實:開顱手術損傷大、再出血率高、手術時間長、費用高、預后差。研發高效、精準的腦出血新診療技術和器械已迫在眉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光谷院區常務副院長唐洲平教授致力于腦出血治療和研究20余年,為了讓更多患者重新擁抱幸福的生活,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
1969年,唐洲平出生在湖北省天門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8歲時,唐洲平順利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進行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畢業后,他便留在了武漢,就職于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在日常煩瑣的工作中,唐洲平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視野越來越狹窄,僅憑現有的知識難以應付復雜多變的臨床問題,因此有了辭職深造的想法。1999年,唐洲平重返母校進行碩博連讀,這一次他選擇了神經病學專業。
或許是命運的有意安排,深造學習的5年時光里,唐洲平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幾位老師。“方思羽教授經常教育我們要以病人為中心,現在已過耄耋之年的他,對待臨床工作依舊嚴謹認真;張蘇明教授認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助于推動臨床治療,因此他始終不斷進行科學的探索,以此來促進臨床的進步,這深深影響了我;王偉教授也是我科研道路上的領路人,在我遇到科研難題時,他總是悉心指導和幫助我,讓我明白,科研的進步是提高疾病療效的最佳途徑。”唐洲平說。
此外,朱遂強教授對唐洲平的影響也非常大。從碩士階段開始,唐洲平就一直從事腦出血的研究,這一領域在當時并不熱門。20世紀,由于醫學技術發展的不成熟,國際上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這種手術對患者的腦組織破壞明顯,術后出現抽搐、偏癱、失語、面癱、頭痛、昏迷不醒等情況的概率較高。同時手術時間長,容易引起多系統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造成負擔。于是唐洲平就跟著朱教授一起進行腦出血微創術治療方法的研發,但這一技術在當時并不被業內人士看好,許多教授學者都認為利用微創技術治療腦出血行不通。盡管如此,唐洲平仍堅持著心中的信念,在微創手術技術研究的道路上跨步前行。在朱教授的帶領下,唐洲平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實現了微創手術技術跨越式發展。如今,該技術發展日臻成熟,其創傷小、操作簡便、入顱時間短、腦損傷輕,血腫清除較徹底,止血可靠,能迅速解除腦組織受壓,正逐漸替代傳統的開顱手術。
彈指一揮間,唐洲平從事腦出血相關工作已有20余載,在腦出血研究領域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唐洲平對顱內血腫抽吸術進行改良,在湖北省試行后進而向全國推廣,多次到全國各地進行學術成果講學及成果分享,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近年來,他共主持了包括6項國家級基金項目在內的15項課題,許多研究都與微創技術有關,如“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在細胞分子水平多靶點的機制研究”“改良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對自發性腦出血療效的研究”“腦出血微創術后生物支架-OECs-NRPs自體移植的實驗研究”等。
唐洲平說:“開顱創傷大,且是全麻手術,還要經過后期的顱骨二次修補,對患者傷害較大。部分高齡或并發癥多的患者,很難受得了這種手術。采用微創手術可以有效避免開顱,有諸多優點。”用畢生去研究腦出血,不斷深入進行微創手術技術的相關研究,讓病人躺著進來、走著出去,回歸家庭,重返社會,這成為唐洲平最大的愿望。

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Daniel F Hanley教授合影
2020年6月12日,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武漢召開,唐洲平憑借“腦出血精準微創治療體系的創立與推廣應用”項目研究成果榮獲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于2009年啟動,歷時7年完成。唐洲平帶領團隊成員通過臨床和基礎研究,圍繞腦出血預防、血腫擴大及再出血人群的識別及預測、微創血腫清除理念的創新及手術器械的發明與改良,創立了腦出血精準微創治療體系并進行了推廣應用。該項目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引領了我國腦出血研究與治療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該項目的創新點頗多,其一便是成功創立了腦出血精準微創治療體系。團隊首次提出了“梯度分層降低顱內壓、液化引流為主、大血腫變小血腫”新理念;闡明了銀杏葉提取物E G b761治療非急性期腦出血的機制;確立了自發性幕上腦出血的療效評價循證醫學證據;研制了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裝置,并在臨床廣泛應用。
唐洲平介紹道:“該項目由我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與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萬特福醫療器械有限公司5家單位共同完成。在進行項目研究時,我們在各自負責一部分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彼此之間的交互與融合,從器械改良、理念創新、方法學優化及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對腦出血的治療進行了優化。”如醫療器械設備方面,他們自主開發了顱內血腫穿刺針(專利號:Z L00233579.4),并以其為核心生產了一次性使用血腫清除套裝[國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3150319號]和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裝置(國械注準20153661560),應用該裝置進行微創術治療腦出血,具有損傷小、針鉆一體、密閉性好、引流通道不易塌陷、操作簡便、耗時短等優點,克服了開顱血腫清除術一系列的缺點。目前該裝置已在全國3200余家醫院應用,治療患者超過140萬例。
不僅如此,團隊還提出了預測腦出血血腫擴大的新方法。“目前醫學上使用較多的CT血管成像(CTA)中的‘點樣征’、‘滲透征’和‘九分法’等,C T灌注成像(CTP)中的‘動態點征’等均可預測血腫擴大。但C T A和C T P價格昂貴,操作流程復雜,不易普及。”唐洲平說,相關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定義了可預測血腫擴大的C T平掃特征性影像學征象:“Liqi Island Sign”(國際上首次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腦血管征象),“Blend Sign(混合征)”和“Black Hole Sign(黑洞征)”。以此特征影像為基礎,項目組調整了治療方案,實現了腦出血精準微創診療。此外,該項目還闡明了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的理論機制,發現了腦出血易感分子生物標志物。
與傳統微創術相比,項目應用新理念創立的改良微創術可將腦出血患者病死率從22.7%降低至10.8%,術后再出血率從9.1%降至1.1%。尤其對于地、市非三甲醫院,該技術的應用,緩解了其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現狀,有效降低了腦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改善患者預后。由此,該項目研究成果被寫入中國、美國、韓國腦出血診治指南,其重要創新研究已被查新鑒定為國際首次。
目前,項目組已舉辦微創術培訓班68期,培訓醫生1.2萬余名;項目組成員參加國際、國內大型會議幾十次并作相關演講;項目組舉辦腦出血相關大型會議14次,總與會人數近萬人;項目組成員還參與撰寫腦出血相關專著8部,參與制定腦出血相關指南8部。通過這些途徑,體系中的重要創新理念得到了有效的臨床運用,真正從理論走向實踐,有力地推進了腦出血微創治療理念的革新。
醫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者。醫本仁術,德乃醫本。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大醫精誠》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唐洲平深知,作為一名醫生,除了要醫術精湛外,更應具有仁慈的心靈與博大的胸懷。

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新春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突發,武漢封城!全國隔離! 2月5日,武漢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提出,盡快收治所有確診病人,將輕癥病人收治于方艙醫院。2月15日唐洲平突然接到命令,擔任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以下簡稱“光谷方艙醫院”)院長。“接到任命后,同濟醫院與各省市醫療隊就迅速集結,在當晚全員進駐光谷科技會展中心。經過短短1天的緊張籌備,光谷方艙醫院于2月17日17:00正式開始收治患者。”唐洲平說。
“開艙”3日,光谷方艙醫院就收治病人793人。3月6日,光谷方艙醫院送走了最后21名患者,順利“休艙”,成為繼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之后,武漢市第二家進行“休艙”的方艙醫院。從2月17日開艙,到3月6日休艙,光谷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875人,完成1436份核酸采樣,CT檢查868人次,重癥轉院184人,治愈出院691人,成功實現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出院病人“零回頭”。
成績的背后,凝聚著無數的艱辛。由于時間倉促,光谷方艙醫院建立初期只有840張病床,沒有規章制度,沒有診療流程,C T、核酸、查血設備有待配備,甚至防護服、藥品等也不充足,一切都需要從無到有。
“我們面對的是具有傳染性的新冠肺炎,除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還要確保醫療人員的安全,不能有半點馬虎!”唐洲平頻繁開協調會,爭取政府支援,多方捐助。最終,武漢市指揮部協調來一臺C T,中日友好醫院緊急從北京運來一臺移動C T,華大基因幫忙解決核酸檢測問題,防護服、藥品不夠時,可以先從同濟光谷院區借一些應急……慢慢的,硬件問題總算得到解決。
解決好“硬件”的同時,還要兼顧“軟件”。為了加快醫護人員磨合,保證方艙醫院高效運轉,短短一天內,唐洲平帶領方艙醫院醫務處,迅速制定《光谷方艙醫院管理規則》及《光谷方艙醫院工作手冊》,明確進艙、出艙、防護流程規范,設定病人收治、救治機制。同時,他還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出了“智慧方艙”的概念。“新冠肺炎疫情中,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方艙醫院信息系統建設,打通方艙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的信息通路,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不降低醫療效果的同時對醫院機構進行簡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由此唐洲平帶領團隊充分利用云平臺技術,建立了醫囑、病歷、診斷一體化的業務平臺,使得醫護人員可以快速、全面地掌握患者信息,更加準確地制定治療方案。通過云平臺,方艙醫院內的21個診療工作站可利用5G無線網絡,結合遠程視頻會議系統,實現方艙內外的實時視頻溝通。借助患者手環等物聯網系統的應用與集成,實現患者信息的實時采集與交互,確保患者入艙期間人身安全,同時使患者信息在云端與同濟醫院本部共享,可更高效地利用同濟醫院本部專家資源進行遠程會診,支撐患者精準治療有序開展。
唐洲平深深地記得,有一位患者的情緒十分不穩定,于是他緊急聯系同濟醫院精神科專家楊淵教授,讓其通過方艙內視頻遠程會診平臺,“面對面”給這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原來,這位患者是一位民警。由于新冠病毒感染,他的父母、岳母還有愛人都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一個人。“因為工作原因,他一直故作堅強,把內心的苦悶壓在心里,不跟別人說。通過會診,這位民警打開了心扉,放聲大哭出來,壓抑已久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唐洲平介紹,研究表明,焦慮和失眠會降低人體免疫力,而新冠肺炎患者的焦慮、抑郁和失眠問題非常突出,達50%以上。通過視頻遠程問診平臺跟患者及時溝通、疏導,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壓力應激,幫助病人更好地恢復健康。
回顧這段特別的方艙管理經歷,唐洲平表示:“大疫面前,人人有責。既然政府和醫院黨委信任我,讓我來當勇挑重擔,我就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好。”休艙后,他回到來了原先的工作崗位,繼續與“腦出血”作斗爭,“為醫者,行醫道。我希望盡我所能,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最大努力地減少術后影響,給患者和家人帶來最大的希望。這樣當我老了,我就可以驕傲地說,自己無愧于這一襲白衣!”唐洲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