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樂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四川 樂山 614100)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種常見以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間斷性發作性不自主抽搐為特點的非肌張力障礙性的運動障礙疾病。目前發病機制不詳;主要采用口服藥物治療、針灸治療、肉毒毒素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差,副作用多;外科手術為有創治療;而肉毒毒素治療目前被認為最有效、持久、耐受性好的治療方法[1]。不同劑型及劑量有不同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此次通過不同劑量BTX-A 治療,觀察其療效及不良反應。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來自樂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偏側面肌痙攣患者46 例;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均分為病例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以上;(2)臨床確診為HFS;(3)治療期間定期跟進;(4)簽署自愿同意接受BTX-A;(5)痙攣強度Cohen 分級≥Ⅲ級。排除標準:(1)BXT-A 申請少于2 次;(2)每次注射間隔一年以上治療;(3)過敏體質;(4)近期發熱及急性病;(5)孕婦;(6)血液病;(7)嚴重重要臟器功能異常;(8)正在使用氨甙類抗生素或其他影響神經肌肉傳導的藥物;(9)重癥肌無力、Lambert-Eaton 綜合征、運動神經元病及精神疾病。其中病例組24 例,男性患者11 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齡(38.1±2.33)歲,病程平均(2.34±0.86)年;對照組22 例,男性患者9 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齡(39.1±2.02)歲,病程平均(2.46±0.79)年;其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有可比性。
用BTX-A 治療,注射前用0.9%氯化鈉液4ml 將BTX-A 溶解稀釋成25U.ml-1,用1ml 注射器、6 號注射針頭注射。注射前用75%醫用酒精清潔皮膚。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每個患者的反應、副作用的存在和臨床評估,所使用的劑量有所不同,病例組在眼部周圍每次注射3.75u,除了在眼輪匝肌周圍2.5u,在嘴部和下巴周圍每次注射2.5u,必要時在頸闊肌周圍注射2.5u。對照組各部位均為2.5u。注射后觀察患者10 分鐘,無其他身體不適可離院。囑患者注射后24 小時不能洗臉,以免藥液擴散而使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注射的間隔時間根據病人對治療的反應而不同。
痙攣程度按Cohen 標準分級[2-3]0 級為無痙攣;1 級為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2 級為輕度痙攣,無功能障礙;3 級為中度,明顯痙攣,輕度功能障礙;4 級為重度,嚴重痙攣及功能障礙(不能閱讀、駕車等)。Cohen 評分下降≥1 級為治療有效,Cohen 評分下降1 級以上所需天數為起效時間,痙攣強度上升級為復發。療效評定:①完全緩解:治療后痙攣程度降低至0 級;②明顯緩解:2 ~4 級降低至0 ~2 級;③部分緩解:4 級降低至3 級。④無效:治療后痙攣程度未降低。總有效率=(完全緩解+明顯緩解)/總例數×100%。安全性評價: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其持續時間。記錄治療前后受累肌肉痙攣的強度、BTX-A 起效時間、療效持續時間、Cohen 分數和不良反應(如流淚、閉目無力、口角歪斜)等指標。分別于注射后1 周返回我科視頻評估,1 月電話隨訪,拍視頻返回郵箱。由專人隨訪患者的Cohen 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注射后6 個月再次隨訪患者的療效持續時間情況。
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注射1 個月后觀察,病例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6.3%。兩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8,P>0.05)見表1。兩組患者均在注射后2 ~4 天起效,治療1個月后Cohen 評分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兩組治療后1 周及1 個月后其起效時間及維持時間比較:病例組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藥物作用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1 個月后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ohen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ohen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 t P病例組 24 3.14±0.23 2.13±0.65 0.89±0.12 2.62 <0.05對照組 22 3.07±0.31 2.25±0.49 0.10±0.09 2.44 <0.05 t 1.78 1.89 2.36 - -P>0.05 >0.05 <0.05 - -
表3 兩組藥物的起效時間及持續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藥物的起效時間及持續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起效時間(天) 持續時間(月)病例組 24 2.13±0.15 4.59±0.98對照組 22 2.78±0.45 3.01±0.12 t-6.44 3.76 P-<0.05 <0.05
流淚、閉目無力、口角歪斜、眼瞼下垂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種常見的顱神經疾病,以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間斷發作性不自主抽搐為特點。有研究顯示,挪威的HFS 發病率為9.8/10 萬[4],亞洲人比白人患病率更高,但該研究缺乏基礎人口數據而無法得出準確的患病率[5]。美國于1990 年報道的總患病率為11/100 000,女性是男性的2倍[6]。典型的HFS 癥狀由眼瞼不自主眨動開始,向下逐漸發展至頰肌抽動、嘴角抽搐,個別病人還會侵犯頸闊肌。不典型HFS 由Barker 等于1995 年首次提出[7-8],抽動從口輪匝肌、頸闊肌起病,向上慢慢蔓延至頰肌、眼輪匝肌。絕大多數HFS 單側發病,僅0.6%~5%的病人表現為雙側發病[9]發病機制不明確,HFS 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用于治療HFS 的藥物并沒有有效的循證醫學證據,不能作為首選。肉毒素注射是治療HFS 的有效方法,BTX-A 是一種由厭氧肉毒梭菌所分泌的細菌外毒素,具有強毒性。在局部注射后,BTX-A 經由蛋白水解作用激活,并對神經-肌肉接頭進行作用,通過化學性失神經支配效應起到松弛、麻痹肌肉的效果[10]與劑量與濃度相關。此次針對嚴重HFS,采用不同劑量BXT-A 治療,觀察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Cohen 分級均明顯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作用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劑量的BTX-A 可以明顯改善偏側面肌痙攣;高劑量BTX-A 起效快,維持時間長。
BTX-A 治療偏側面肌痙攣時的不良反應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Barbosa.ER[11]等人的研究指出,BTX-A 對于神經功能的抑制作用并非永久性,在神經-肌肉接頭乙酰膽堿釋放被抑制后,其運動功能可通過神經末梢芽生重建,因此不良反應多可自行緩解。主要不良反應:流淚、閉目無力、口角歪斜、眼瞼下垂。此次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BTX-A 是治療HFS 安全有效的藥物,適當調整劑量(安全劑量),不增加不良反應,但可增加療效及藥物持續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