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淑婷 管學能(通訊作者)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8)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首要病因,而糖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HbA1C 是評價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標準。本研究旨在探討HbA1C 與頸動脈斑塊形成及穩定性的關系,同時分析中醫辯證分型特點。
按入選標準將2019 年1—12 月入住本科的117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研究,平均年齡(66.12±11.33)歲,男性75 例、女性42 例,高血壓病102 例,糖尿病56 例。急性腦梗死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6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并經頭顱MRI 證實為急性腦梗死,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腎功能不全(肌酐>133μmol/L)、病史記錄不全、頸動脈彩超、血清HbA1C、血脂等結果不完整。
依據血管超聲檢查指南(2009 年)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將納入研究的病例分為無斑塊組和有斑塊組,后者根據斑塊穩定性再分為穩定斑塊組和不穩定斑塊組。將所有病例按照中風中醫辯證分型,分為肝陽上亢、風痰阻絡、痰熱腑實、氣虛血瘀、陰虛風動5 組,根據是否合并糖尿病、有無斑塊、斑塊的穩定性再進行分組。
1.2.1 頸動脈斑塊的超聲血清HbA1C 水平檢測 采用荷蘭PHILIPS IE33 彩色超聲診斷儀,根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回聲強度、均質性、斑塊表面規則度和斑塊內結構特點等來判斷斑塊的穩定性。抽取入院第二日清晨空腹血液送檢,HbA1C 檢測采用BIORAD-D10 伯樂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儀、東芝TBA-120FR 生化分析儀。
采用SPSS23.0 進行數據統計,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采用χ2檢驗,檢驗水平為α=0.05,P<0.05 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患者中無斑塊組25人、有斑塊組92人,兩組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血同型半胱氨酸、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的HbA1C 分別為(6.46±1.23)%、(7.18±2.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特征
表1 顯示,無斑塊組、有斑塊組中糖尿病患者分別為12 人(48.0%)、43 人(46.7%),平均HbA1C 分別為(7.34±1.36)%、(8.58±2.12)%,可見有斑塊組的HbA1C 水平高于無斑塊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腦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頸動脈斑塊;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中糖尿病患者分別為10 人(50.0%)、33 人(48.6%),平均HbA1C 分別為(8.29±2.09)%、(8.65±2.15)%,兩者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根據中醫證型分為肝陽上亢18 例(15.38%)、風痰阻絡42例(35.90%)、痰熱腑實21例(17.95%)、氣虛血瘀17例(14.53%)、陰虛風動19 例(16.24%),其中風痰阻絡患者最多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有無斑塊、斑塊是否穩定、是否合并糖尿病再進行分組,結果顯示風痰阻絡證中有斑塊合并糖尿病22 例(57.89%)、無糖尿病16 例(42.11%),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風痰阻絡證中有不穩定斑塊合并糖尿病18例(58.06%)、無糖尿病13 例(45.16%),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頸動脈斑塊與血清HbA 1C 的相關性

表3 117 例急性腦梗死中醫證型于糖尿病、頸動脈斑塊的分布情況 [n]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細胞、炎性細胞和細胞外脂質組成,根據其穩定性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有研究顯示血管內皮損傷與持續高水平血糖及血糖波動性均相關[3],其機制可能為血液中血糖波動,通過不同代謝途徑產生的活性氧誘導細胞內氧化應激反應,從而促進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最終促進頸動脈斑塊的形成[4-5]。本研究顯示在有斑塊組中HbA1C 水平高于無斑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提示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HbA1C 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具有正相關性,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頸動脈斑塊。在頸動脈斑塊穩定性方面,不穩定斑塊組的HbA1C 水平與穩定斑塊組差異不顯著,統計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小、頸動脈斑塊穩定性評估受存在檢測者主觀影響有關。
腦梗死屬于祖國醫學“中風”范疇,風、火、痰、瘀、氣虛、陰虛是其最常見的證候要素。本次所如病例中風痰阻絡證者最多,初步表明風、痰兩個病理因素的重要地位。同時發現風痰阻絡證合并糖尿病者可能更易形成斑塊,且形成不穩定斑塊的風險增加。糖尿病屬祖國醫學“消渴”范疇,主要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肝腎陰虛于下,肝陽偏亢于上,肝風內動,化火生痰,風痰易于互結,上擾清竅、阻于脈絡可發為中風之病,兩者病機相互作用增加了中風的發病風險,且血流瘀滯,易于形成斑塊,肝風內動,斑塊生而不穩,這為中風的防治可提供一定的參考。但因本次研究病例數較少,故需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探索相關規律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