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少尉,田 婧,李 愷,李中華,王寶駒
(1.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北京 100125;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都市農業(華北)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7)
我國新疆地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光照和溫差優勢,出產的辣椒產量高、品質好、干物質及紅色素含量高,加工辣椒更成為新疆地區繼加工番茄之后的又一重要“紅色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特種經濟作物。目前,新疆辣椒總種植面積已超過4萬hm2,年產干椒25萬t以上,占全國總產量的1/5。辣椒種植在北疆主要分布于昌吉州、伊犁州和塔城地區;南疆主要分布在巴州、環焉耆盆地。焉耆盆地是新疆最重要的辣椒產地之一,由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溫濕度適中、秋季干旱少雨,非常適合辣椒等作物的生長,焉耆盆地的紅辣椒果實大、色澤鮮艷,而且紅色素、辣椒素含量高,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訂單面積逐年擴大;加工辣椒已成為焉耆地區調整種植結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當地平均每667 m2辣椒產量超過3 000 kg,產值5 500元左右,每667 m2凈利潤超過2 000元,在適種地區,廣大農戶種植、加工辣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如何讓焉耆地區的種植者種出高品質的加工辣椒,實現辣椒產業的產供銷有效對接,尤為重要。本文總結了焉耆地區加工辣椒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供廣大種植戶參考。該技術確保了辣椒果實的紅色素及辣椒素含量,同時,果個大、色澤艷,結合大面積機械化生產,可真正實現優質、高效種植。
為提高栽培效率,新疆加工辣椒栽培全面采用機械化,但在移栽過程中,往往難以保證秧苗移栽的質量和成活率。機械移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4個方面:一是穴盤苗移栽入土后,機械對根部的覆土不夠均勻;二是移栽機速度稍快就會把地膜刮爛,這種情況比較嚴重;三是移栽機械對穴盤苗的損傷率比較高,有的甚至把幼苗折斷,移栽后的穴盤苗直立度不好;四是移栽機械與育苗技術脫節,移栽機與秧苗不配套;因此,機械移栽一定要注重農機與農藝的融合,移栽過程中要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確保秧苗移栽的質量和成活率。
加工辣椒的病蟲害較多,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要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隨著加工辣椒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和栽培年限的增加,辣椒病蟲害也日趨嚴重。危害辣椒的病蟲害主要是兩病兩蟲,即:疫病、病毒病和棉鈴蟲(食心蟲)、蚜蟲。對于病蟲害的防治一定要遵循“防優于治,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對化學農藥的使用要謹慎,優先采取綠色防控技術,這樣才能保證加工辣椒的品質。
辣椒忌重茬、迎茬栽培,不能與番茄、茄子、馬鈴薯等同種作物連作。目前,輪作栽培的理念已被農戶廣泛接受,但由于焉耆地區的農戶種植加工辣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可供輪作的耕地資源緊缺,加工辣椒很難做到間隔2年再種植,很多農戶都是采用“辣椒+其他作物+辣椒”的迎茬栽培模式。
加工辣椒生產一般選擇高色價、抗病、豐產的鐵皮椒、板椒、線椒等類型的優良品種。新疆地區由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辣椒含糖分高,辣椒制干比率為5∶1,比其他產區的紅辣椒品種產出率高,以韓國鐵板椒、美國紅椒為主生產的色素辣椒產量大,果實色紅味辣,紅色素含量高。
田間管理與常規辣椒品種相似,要注意合理密植。辣椒的高產優質離不開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實現優質高效的基礎,種植密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作物獲得高產。不同的種植密度影響著辣椒株行間的通風透光及土壤的溫濕度,進而對辣椒植株生育期、株高、株幅、單株結果數及產量等產生較大影響。密度過大,植株貪青徒長,莖稈細弱,分枝少,節間長,坐果分散,對辣椒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密度過小,單株產量高,但單位面積的總產量低。
辣椒根系具有喜濕不耐澇、喜肥忌濃肥的特性,這就要求在水肥管理時須特別注意,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小水勤澆、分次追肥,減少對辣椒根系的傷害。水是根系生長重要的決定因素,定植后合理灌溉,可以促進根系深扎,提高根系的抗逆性。辣椒不同時期需要的養分有所不同,追肥時需要根據辣椒不同的生長時期進行調整。
加工辣椒種植應選擇地塊平整、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的土壤。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2 g/kg以上,總鹽含量小于5 g/kg,以壤土、輕壤土為最佳土質。
加工辣椒種植忌連作,輪作周期在4年以上,前茬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豆類等作物為宜。
在秋耕秋灌的基礎上,入冬前整地,以地平、土碎、邊齊為標準。開春后整地,以適墑為中心,結合機械平、耙、壓復式作業,達到土壤“三字”標準,即整地要突出一個“平”字,狠抓一個“碎”字,保證一個“凈”字,抓好“三撿”工作,即撿殘膜、撿根莖、撿大土塊,為機械鋪膜開溝做好準備。
焉耆地區的加工辣椒常用品種包括紅龍18號、博辣紅牛、益都紅、美國紅、8819等。機械化采收宜選用植株高度低于80 cm,門椒高度大于10 cm,抗倒伏的板椒、鐵皮椒系列品種。
加工辣椒密度過大,植株貪青徒長,莖稈細弱,分枝少,節間長,坐果分散,對辣椒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適宜的種植行距為55 cm左右,株距22~24 cm,1膜2行,每穴雙株栽苗,每667 m2理論定植8 000~11 000株。
3月中旬開始鋪膜,在鋪膜前每667 m2用氟樂靈100~120 g、禾耐斯80 g或施田補150 g,進行人工定向噴霧,清除雜草。
加工辣椒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種植,于4月中旬災害性天氣過后即可移栽大田,一般在4月15—25日。移栽時需配套滴灌設備,并隨移栽隨滴灌,保證移栽苗的成活率,移栽1周后根據墑情及時補水。
加工辣椒機械移栽苗要求枝葉完整、無損傷、無病蟲,具有真葉8~10片,株高16~18 cm,莖粗0.4~0.5 cm,苗齡60~65 d。
機械挖穴深度不少于10 cm,要求栽苗直立、深淺一致、封土嚴實(埋土至子葉節以下),并且無漏栽和傷苗現象,確保秧苗移栽的質量。
加工辣椒施肥應掌握“施好基肥,重施膨大肥,補施葉面肥”的原則。總投肥量按每百千克干椒配肥20~22 kg,N、P、K質量配比為1∶0.7∶0.4;目標產量為每667 m2產干椒500 kg,總投肥量在100~110 kg。
3.6.1 基肥
播前施入全生育期總氮肥量15%的氮、總磷肥量85%的磷、總鉀肥量55%的鉀,即:每667 m2施辣椒專用復合肥(8-28-11)48 kg。
3.6.2 果實膨大肥
當對椒長2 cm時開始追肥,結合滴灌一水一肥,即辣椒專用滴灌肥1號肥于6月10日—7月10日,按每日0.5~1.0 kg用量追施;滴灌專用肥2號肥于7月11日—8月10日,按每日用量1.0~1.2 kg追施。辣椒滴灌肥每667 m2總用量50 kg,生育期根據辣椒長勢情況酌情追施尿素7 kg左右。
3.6.3 補施微肥
可采用葉面追肥方式,苗期噴施鋅肥,蕾期、坐果期噴施硼肥、鈣肥。
移栽后及時灌溉,以利于育苗營養土與大田土壤充分融合,及時供給幼苗水分,保證成活率;移栽7 d后再次灌溉,以促進緩苗。生育期灌水應根據土壤條件和苗情長勢、長相確定灌溉量,滴灌要堅持少量多次,滴水不見水的原則,每7~10 d滴灌1次,每次667 m2滴灌量不超過20 m3,全生育期滴灌10~12次,杜絕滴灌量過大和跑、冒、漏現象,以降低田間濕度,防止病害發生和植株早衰。
停止灌溉時間應適當推遲到8月20日前后。辣椒機械收獲前10~15 d停水,以保證辣椒收獲機、運輸車輛正常進入。
加工辣椒的病蟲害較多,在焉耆地區危害比較嚴重的主要是兩病兩蟲。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輪作倒茬,防止重茬,適當套種,減少病源;增施有機肥,合理配制氮磷肥比例,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地邊種植玉米誘集帶。經過調查發現,設置玉米保護帶,可減少棉鈴蟲的基數。
4.2.1 病毒病的防治
播前進行種子消毒,可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也可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 min,清水淘洗干凈后播種;上述兩種方法可減少種子攜帶的疫病病菌和煙草花葉病毒。苗期和盛果期葉面噴施0.1%硫酸鋅溶液2~3次,對病毒有一定的預防效果。在病毒病發病初期,用病毒克星800倍液、寧南霉素300倍液、20%病毒A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幾丁聚糖300~500倍液,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可使病株恢復健壯。及時防治蚜蟲以預防病毒病,可用康福多、松靈隨水滴灌,即6月初、7月上旬各滴灌1次,每次667 m2滴施原藥60~65 mL。
4.2.2 疫病的防治
用甲霜靈錳鋅600倍液,或殺毒礬600倍液,或金雷多米爾600倍液,或世高(苯醚甲環唑)600~800倍液葉面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續2~3次。
一般情況下幾種農藥要交替使用,對病毒病和疫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4.2.3 蟲害的防治
防治棉鈴蟲(食心蟲)用茚蟲威1 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康寬(氯蟲苯甲酰胺)每667 m2用15~20 g,根據測報情況在棉鈴蟲1~2齡幼蟲高峰期葉面噴霧;或每667 m2滴灌康寬(氯蟲苯甲酰胺)30~40 g,或滴灌維瑞瑪(溴氰蟲酰胺)50 g。防治蚜蟲,用蚜虱凈或吡蟲啉、啶蟲脒等選擇性藥劑葉面噴霧,或用康復多、松靈滴灌防治,同時不傷害益蟲,可達到化學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效果。
為實現機械采收摘凈率達到95%,同時提高采收速度,根據色素辣椒不同品種特性,對收獲前植株落葉未達到機收標準的品種進行脫葉劑噴施。脫葉劑施用時間應選紅果率大于80%以上、白天平均氣溫在22 ℃之時,一般9月15日左右進行噴施,噴施的脫葉劑不能含有矮壯素成分。
辣椒機械收獲應在10月上旬輕霜出現后開始進行,在枯霜前采收完畢。這時辣椒已經全部紅透,植株頂部莖稈柔軟,老葉已脫落,椒果脫水萎蔫,此時機械收獲椒果破壞率低,摘凈率高,收獲質量好。椒果一般是從下向上逐漸紅熟,最好是分批采收,但由于用工多,一般都是采取一次性收獲方式。在采收紅果時,應注意采收質量,避免給收購分級工作造成困難。收獲時不要用力擠壓,因椒果表面有蠟質層,如擠壓嚴重,蠟質層受到破壞,會使椒果表皮變色失去光澤,品質下降。
采收后應及時運到晾曬場攤曬,厚度以10~15 cm為宜,晾曬7~10 d起壟(由平攤改堆壟),而后再曬7~10 d,兩壟合1壟,逐漸增厚,不可用力壓,保持壟堆蓬松透氣,10~15 d后便可打堆(堆垛)、分選,蓋好蓬布以待銷售,出貨時根據客戶要求的規格進行簡單包裝。
不同品種辣椒果實的質量標準不同,板椒色價(色價是指單位質量原料的提取物的吸光度,是辣椒紅色素顏色深淺的衡量標準,也是辣椒紅色素含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需達到14以上,鐵皮椒色價要達到16以上,摘凈率≥92%,破損率≤10%,含雜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