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珅
(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術后監護室 上海 200070)
垂體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顱內良性腫瘤,好發于垂體前、后葉及顱咽管上皮位置,常會損傷提及的神經功能及內分泌系統功能,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垂體瘤的首選術式,但要保證手術效果及預后質量還需輔助有效的護理干預[1]。有研究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護理效率、降低醫療成本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為此本研究以我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10 例垂體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后監護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10 例垂體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5)和研究組(n=55)。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臨床護理路徑。所有患者均符合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手術指征,耐受性良好,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且排除顱內手術史、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合并心臟病、慢阻肺、高血壓等疾病、手術及麻醉禁忌癥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60 例,女50 例,年齡27 ~80 歲,平均(47.33±3.68)歲,垂體瘤類型:混合型瘤38 例,催乳素型瘤33 例,生長激素型瘤29 例,其他類型10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具體病情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具體為:(1)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查閱本科室近年來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相關的病歷資料,結合患者常見的護理問題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要求小組內成員全面掌握護理路徑實施內容及步驟,考核通過后上崗。(2)責任護士每日需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中的相關內容落實患者的各項護理工作,術后全面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體溫等指標,定期觀察瞳孔、意識、肌張力恢復情況,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拔除氣管導管,并行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加強巡視次數,在溝通中全面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夜間可根據患者的需求給予鎮靜藥物以保證充足睡眠,指導患者如何吐出血絲痰,預防窒息。同時指導患者鼻腔填塞紗條時用嘴呼吸,一旦發現術后出現鼻黏膜出血則應及時上報醫生。(3)術后3d 后重點觀察鼻部手術位置滲液情況,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床上活動鍛煉,當無活動性出血病情平穩后轉至普通病房接受常規護理。每日護理工作結束后需在護理路徑表上進行標記,做好交接班。
比較兩組患者的監護室入住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待患者病情穩定轉至普通病房后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監護室入住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監護室入住時間及住院時間(±s ,d)

表1 監護室入住時間及住院時間(±s ,d)
組別 例數 監護室入住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55 2.28±0.46 8.37±1.24對照組 55 3.42±0.78 13.36±2.41 t-9.3364 13.6542 P-<0.05 <0.05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2。
開顱手術是臨床治療垂體瘤的首選方案,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上常在顯微鏡下實施經鼻蝶入路切除垂體瘤,其手術效果也早已被臨床認可。但術后易出現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監護中需強化護理干預有效預防及減少并發癥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所在[3]。臨床護理路徑是指在根據疾病特點及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每項護理工作流程及時間,并通過小組內培訓使護士全面掌握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內容,使護理更加規范化,最大化避免護理缺陷,以縮短治療時間、降低醫療成本為目的,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4-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治療時間,對保證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患者的手術效果、提高預后質量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