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峰, 王功臣, 李金超, 張鴿, 宋佳
(南陽南石醫院 脊柱關節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病, 患者多以腰腿部酸痛、 下肢麻木不適為主要表現[1]。 以往臨床多采用傳統椎板開窗術治療, 雖可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促進腰椎功能恢復, 但其創傷大且預后一般, 極易對患者脊神經造成損傷[2]。 近年來, 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因其出血少、 創傷小等優點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逐漸開展[3], 受到了患者、醫生的一致青睞。 為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6 例, 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手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VAS、 ODI 評分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6 例, 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 68 例。 觀察組中, 男 32 例, 女 36 例; 年齡 42 ~ 75歲, 平均年齡 (58.98 ± 4.13) 歲; 病程 2 ~ 10 年, 平均病程(6.34 ± 1.17) 年。 對照組中, 男 33 例, 女 35 例; 年齡 46 ~78 歲, 平均年齡 (58.87 ± 4.11) 歲; 病程 3 ~ 11 年, 平均病程 (6.47 ± 1.18)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由磁共振、 CT、 X 線檢查確診為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 ②精神狀態良好; ③接受保守治療時間≥3 個月無效; ④可耐受椎板開窗術、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 ①存在腰椎不穩、 腰椎結核; ②腰椎間盤炎癥; ③嚴重肝、 腎功能損傷; ④伴有出血傾向; ⑤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椎板開窗術治療, 采用CV 進行透視,標記手術部位, 麻醉滿意后常規消毒, 以病變間隙棘突為中心取腰背正中切口, 將皮膚、 皮下組織及筋膜逐層游離切開, 剝離棘突與錐板后軟組織, 暴露病變椎板和關節突, 對肌肉進行牽拉, 從而暴露椎板間隙, 用咬骨鉗咬除椎板的下部骨質, 分離神經根與硬脊膜, 顯露病變的突出椎間盤, 切開后縱韌帶及纖維環, 摘除髓核及椎間隙殘存的髓核碎片, 用生理鹽水沖洗并止血, 放置引流管, 術后抗生素預防感染。 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 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 于側位、 正位X線透視下, 對椎間盤上緣水平線、 側位線進行標識, 將兩條線交匯點作為穿刺點, 隨后取進針點, 于正位、 側位X 線透視下將導棒頭端定位于棘突中線、 后上緣, 將病變椎間盤下椎體處作為具體位置, 于側位、 正位X 線透視下調整穿刺針方向, 從腰椎間孔促使穿刺針進入病變節段椎間盤, 拔出針芯, 以導絲為中點將皮膚切開, 切口約為7 ~8 mm, 將擴張導棒插入以擴大手術通路, 取出導管, 插入專用磨鉆, 絞除位于下位椎體上關節突處部分外側緣骨質, 放入磨鉆, 逐漸擴大椎間孔, 以能夠放入工作套管為宜, 向工作套管插入椎間孔鏡, 切除游離、突出、 脫出髓核組織, 將神經根松解并探查, 隨后取出椎間孔鏡、 工作套管, 實施止血、 縫合、 包扎處理。
1.4 評價指標①圍術期相關指標: 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②臨床療效: 于術前、 術后6 個月采用MacNa 評分法評估: 優: 術后腰腿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增加≥75°, 肌力正常; 良: 術后腰腿偶有痛感, 肌力 4 級, 直腿抬高增加≥40°且<75°; 可: 腰腿痛減輕, 肌力 3 級, 直腿抬高增加≥20°且<40°; 差: 未達到上述標準。 ③VAS、 ODI 評分: 于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評分范圍0 ~10 分, 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劇烈; 采用功能障礙指數 (ODI) 評價兩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情況,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比較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相關指標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
組別 n 手術時間 (min) 術中出血量 (mL) 住院時間 (d)觀察組 68 60.38±12.06 56.63±11.01 5.29±1.53對照組 68 58.96±10.42 89.42±16.98 9.31±1.81 t 0.735 13.361 13.987 P 0.464 0.000 0.000
2.2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94.12%, 高于對照組的82.35%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3 VAS、 ODI 評分術前, 兩組的 VAS 評分、 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術后 6 個月, 兩組的 VAS、ODI 評分均低于術前, 且觀察組的VAS、 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 見表 3。
表 3 兩組的 VAS、 ODI 評分比較 (, 分)

表 3 兩組的 VAS、 ODI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術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VAS 評分 ODI 評分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觀察組 68 7.41±1.79 2.89±1.35* 31.45±6.28 17.14±3.61*對照組 68 7.36±1.82 2.31±1.13* 32.51±6.25 11.39±2.21*t 0.162 2.717 0.987 11.202 P 0.872 0.008 0.326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是指在外力作用下, 腰椎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 促使纖維環破裂, 并導致髓核椎管向后方突出, 壓迫相鄰脊神經根, 進而誘發腰痛、 下肢麻木等癥狀, 病情嚴重者將導致下肢癱瘓[4]。 目前, 傳統椎板開窗術為常規手術治療方法, 該術式極易對脊柱骨性結構、 后方脊柱張力帶結構造成破壞, 患者術后出現腰背部疼痛、 神經根痛復發, 對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 生活質量影響較大[5]。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作為一項微創術式, 于局麻下實施手術, 利于保障患者清醒狀態, 避免麻醉風險, 對椎旁韌帶、 肌肉影響小, 未對腰椎后方肌肉、骨性結構造成破壞, 不牽拉神經根、 硬膜, 利于保障脊柱穩定性, 降低神經根損傷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6]。 同時, 該術式經皮穿刺定位將套管經腰椎間孔置入椎管內, 避免了大切口暴露, 于鏡下操作可清晰觀察出血點, 利于保護周圍組織結構, 降低術中出血量, 減輕術后疼痛程度[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較少, 住院時間較短, 治療優良率較高, 術后 VAS、 ODI 評分較低 (P 均<0.05), 表明與傳統椎板開窗術相比,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 創傷小, 可減輕患者術后腰腿疼痛, 促進機體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