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偉 , 劉棟 , 王永強
(1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腎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腎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3 新鄭市人民醫院 腎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腎臟病 (CKD) 發病原因復雜, 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性損傷, 且多數腎臟疾病具有不可逆性, 臨床治療只能延緩病情發展而無法根治[1-2]。 臨床中多數 CKD 患者會并發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 且該類患者預后不良率相對較高, 治療難度較大[3]。 因此, 本研究分析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與CKD 患者不良預后的相關性,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6 月至 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例CKD 患者, 根據是否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分為對照組(36 例, 單純 CKD) 和研究組 (44 例, CKD 合并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 對照組男 21 例, 女 15 例; 年齡 34 ~ 68 歲, 平均年齡 (53.82 ± 7.54) 歲; CKD 分期: 1 期 11 例, 2 期 15 例,3 期 10 例。 研究組男 26 例, 女 18 例; 年齡 35 ~ 70 歲, 平均年齡 (54.53 ± 7.82) 歲; CKD 分期: 1 期 14 例, 2 期 18 例,3 期 12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均符合 《慢性腎臟病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4]診斷標準;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均符合《成人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診治指南》[5]診斷標準; 均為原發性腎臟疾病; 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具有腎臟手術史、 血液透析史、 甲狀腺疾病史; 近期服用甲狀腺疾病治療藥物; 合并甲狀腺腫瘤、 腎臟腫瘤。
1.3 方法①甲狀腺激素檢測: 治療前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靜脈血 5 mL, 3 000 r/min 離心 10 min, 充分靜置后分離出上層血清, 使用羅氏E601 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的TSH 定量測定試劑盒、 FT3 定量測定試劑盒、 FT4 定量測定試劑盒檢測兩組血清 TSH、 FT3、 FT4 水平。 ②CKD 預后統計:兩組患者均在我院進行常規CKD 治療, 6 個月后統計CKD 最終治療結果, 記錄CKD 不良預后發生情況 (并發癥及患者死亡情況), 并對兩組患者進行復查。 使用肌酐測定試劑盒 (酶法) 檢測血清肌酐水平, 計算出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球濾過率采用中國公式計算, 即: 腎小球濾過率 =175 × 肌酐(mg/dL) - 1.234 × 年齡 (歲) - 0.179 (女性 × 0.79)[6]。 腎小球濾過率越低, 表示患者CKD 病情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相關性分析經雙變量 Pearson 相關性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甲狀腺激素水平治療前, 研究組的TSH 水平高于對照組(P <0.05); 兩組的 FT3、 FT4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
組別 n TSH (mU/L) FT3 (pmol/L) FT4 (pmol/L)研究組 44 9.62±2.84 5.93±1.82 15.14±3.55對照組 36 4.25±0.76 5.72±1.75 14.86±3.46 t 11.015 0.522 0.355 P 0.000 0.603 0.724
2.2 CKD 患者不良預后分析治療6 個月后, 對照組有不良預后患者6 例, 其中蛋白及脂質代謝紊亂4 例, 腎小管功能障礙1 例, 尿毒癥 1 例, 無死亡病例, 不良預后率為 16.67% (6/36); 研究組有不良預后患者18 例, 其中蛋白及脂質代謝紊亂7 例, 心衰 5 例, 腎小管功能障礙 3 例, 尿毒癥 2 例, 感染 1例, 無死亡病例, 不良預后率為 40.91% (18/44)。 研究組的不良預后率高于對照組 (χ2= 5.541, P = 0.019); 研究組的腎小球濾過率為 (76.82 ± 8.46) mL/min, 低于對照組的 (96.62 ±11.54) mL/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 = 8.845, P = 0.000)。
2.3 腎小球濾過率與TSH 水平的相關性分析經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 腎小球濾過率與TSH 水平呈負相關 (r =-0.618, P = 0.000)。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是CKD 患者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該類患者治療難度高于單純CKD 患者, 且預后相對較差。多數文獻僅對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與CKD 發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而針對CKD 患者預后的探討則相對較少。 腎小球濾過率常用于診斷與判斷CKD 的發生及病情嚴重情況, 當CKD患者治療出現不良預后, 腎小球濾過率會明顯降低[7]。 因此,探討亞臨床甲狀腺激素與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相關性可成為探討亞臨床甲狀腺激素與CKD 不良預后相關性的有效途徑。
本研究中, 研究組治療前的TSH 水平高于對照組, 治療6個月后的不良預后率高于對照組, 腎小球濾過率低于對照組,腎小球濾過率與TSH 水平呈負相關, 表明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會提高CKD 患者不良預后率, TSH 與CKD 不良預后呈負相關。 目前研究[8]已證實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減少心血管輸出量, 不僅會增加CKD 患者腎臟炎性反應, 還會導致腎臟血管收縮, 而腎臟血管收縮又會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尿蛋白發生率增加, 進而整體上增加 CKD 治療難度,CKD 并發癥發生率提高。 歐陽沙西等[9]的研究表明, 治療CKD 時適量補充甲狀腺激素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 甲狀腺激素得到補充的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相對升高, 預后更好, 心衰等不良預后發生率更低, 表明甲狀腺激素下降水平與腎功能損傷嚴重程度相關,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王麗麗等[10]的研究表明, 合并甲減CKD 患者予以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后, 其TSH、腎小球濾過率及營養狀況均明顯優于未予以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患者, 表明當合并甲減CKD 患者體內TSH 升高時會影響其腎功能及營養狀況, 而當TSH 降低時, 患者的腎功能、 營養狀況改善, 同時亦會促進腎臟的自我修復, 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不良預后的發生。
綜上所述,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增加CKD 患者不良預后率, 臨床治療CKD 時應注意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 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