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眼科, 廣東 惠州 516000)
干眼癥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眼表性疾病, 以眼睛干澀為主要癥狀, 通常伴有雙眼癢感、 異物感、 燒灼感, 或畏光、 視物模糊、 視力波動等表現[1]。 至今, 干眼癥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其發病是多因素作用導致, 如水液層淚腺淚液分泌不足、 油脂層分泌不足、 淚膜分布不均等, 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不適感,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降低氣生存質量, 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2]。 近年來, 隨著眼科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可吸收性淚管栓的出現并逐漸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干眼癥的治療水平。 相較于傳統淚管栓術, 可吸收性淚管栓有效避免了并發癥, 為治療效果的提升提供了保障[3]。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可吸收性淚管栓對干眼癥患者視覺功能和淚膜穩定性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4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干眼癥患者100 例, 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干眼癥的臨床診斷標準[4]; ②有典型的眼睛干澀、 視物模糊、 異物感等癥狀或表現; ③精神和認知正常, 可進行基本的交流與溝通; ④自愿參與,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 ②伴有其他類型眼科疾病, 如角膜病變、 青光眼等;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 腦血管疾病; ④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以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 對照組: 男 26 例, 女 24 例;年齡 21 ~ 78 歲, 平均年齡 (45.62 ± 2.71) 歲; 病程 0.2 ~ 3年, 平均病程 (1.25 ± 0.12) 年。 觀察組: 男 28 例, 女 22 例;年齡 20 ~ 76 例, 平均年齡 (45.30 ± 2.68) 歲; 病程 0.1 ~ 3年, 平均病程 (1.27 ± 0.13)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具有可比性 (P >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眼瞼清潔、 熱敷及按摩瞼板腺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人工淚液治療: 患者滴用玻璃酸鈉滴眼液, 每次 1 滴, 每隔 2 h 滴 1 次, 每天滴 6 次。 觀察組采用可吸收性淚管栓治療: 患者坐于裂隙燈顯微鏡前或取仰臥位, 雙眼正視前方, 以倍諾喜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 用Smart Plug 可吸收性淚點塞專用顯微鑷夾住淚點塞一端, 溫度為30℃以下, 將直徑0.2 mm 的Smart Plug 可吸收性淚點塞另一端由淚小點沿淚道方向插入 2/3。 由于體溫在 30 ℃以上, Smart Plug 可吸收性淚點塞在淚道中長度逐漸縮短同時直徑膨脹至1.0 mm, 將淚小管栓塞。 Smart Plug 可吸收性淚點塞植入后,輕壓內眥部, 囑患者眨眼數次, 淚小點開口處無淚點塞脫出則視為植入成功。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視覺功能。 于治療前后采用儀器在6 m 距離處測定的患者視覺對比敏感度, 目標照明85 勒克斯, 檢測前暗適應時間持續 5 min, 主要包括 12c/d、 18c/d、24c/d 空間頻率對應的對比度。 ②比較兩組的淚膜穩定性。 主要指標包括淚液分泌實驗 (SⅠt)、 淚膜破裂時間 (BUT)、 熒光素染色評分 (FL)。 SⅠt: 采用淚液試紙放入患者下眼瞼內側1/3 處結膜囊內, 眼睛關閉5 min, 記錄淚液試紙浸潤的長度。BUT: 將 1 滴熒光素 (20 g/L) 滴入眼結膜囊內, 瞬目 3 次,保持平視正前方狀態, 采用鈷藍色光纖掃描眼角膜, 測定BUT。 FL: 以熒光素試紙接觸患者下瞼結膜囊, 采用鈷藍色光線觀察患者角膜著色情況, 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 比較行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視覺功能治療前, 兩組的 12c/d、 18c/d、 24c/d 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治療后, 兩組的 12c/d、 18c/d、 24c/d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 12c/d、 18c/d、 24c/d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視覺功能比較 ()

表1 兩組的視覺功能比較 ()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12c/d 18c/d 24c/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0.81±5.60 42.16±8.12* 16.98±2.99 23.20±4.06* 5.15±0.86 6.97±1.24*對照組 50 31.10±5.64 38.62±7.25* 16.89±2.97 21.05±3.58* 5.11±0.85 6.38±1.07*t 0.258 2.300 0.151 2.809 0.234 2.547 P 0.797 0.024 0.880 0.006 0.816 0.012
2.2 淚膜穩定性治療前, 兩組的 SⅠt、 BUT、 F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兩組的 SⅠt、 BUT、 FL 均較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的 SⅠt、 BUT 高于對照組, FL 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淚管栓塞術廣泛應用于干眼癥的治療中, 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常規性淚管栓塞術有時會引發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如淚小管硬化、 栓子脫落、 感染等, 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因而存在一定的不足[5]。 有相關研究[6]認為, 不可吸收性淚道塞能夠有效治療干眼, 使患者減少甚至停用人工淚液, 但對于淚小管炎等潛在的嚴重并發癥有待于長期隨訪觀察。 因此,必須進一步尋找更為有效的材料用于淚管栓塞術的治療中。 可吸收性淚管栓是淚管栓塞術治療中的常見淚管栓類型, 與不可吸收性淚管栓相反, 可吸收性淚管栓植入后能夠在短時間內發生溶解現象, 作用時間更短, 可控性更強, 安全有保障、 可逆, 因而在有常規性淚管栓療效的基礎上, 能夠憑借上述特點和優勢, 更好地保障治療過程, 以便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視覺功能指標 (12c/d、18c/d、 24c/d)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與常規人工淚液治療相比, 可吸收性淚管栓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視覺障礙, 提升患者的視覺功能。 在淚膜穩定性指標方面, 觀察組的SⅠt、 BUT 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 FL 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 (P <0.05), 表明可吸收性淚管栓的應用對患者淚膜穩定性的保障效果更好, 從而促進眼表的修復, 緩解或消除干眼癥狀, 改善干眼患者淚液的質和量。
表2 兩組的淚膜穩定性比較 ()

表2 兩組的淚膜穩定性比較 ()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SⅠt (mm/min) BUT (s) FL (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58±0.25 8.05±1.63* 4.62±0.46 8.03±1.97* 6.90±1.09 1.72±0.49*對照組 50 3.52±0.23 7.38±1.14* 4.70±0.48 6.94±1.46* 6.81±1.08 2.06±0.67*t 1.249 2.382 0.851 3.143 0.415 2.896 P 0.215 0.019 0.397 0.002 0.679 0.005
綜上所述, 可吸收性淚管栓治療干眼癥療效確切, 可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障礙和淚膜結構的穩定性, 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