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強晴, 李曉彬, 郭建邦
(梅州市中醫醫院, 廣東 梅州 51400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創傷性疾病, 其發病率在全脊柱損傷中最高, 且好發于青壯年。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通常會破壞脊柱的前柱和中柱, 如果合并后柱或損傷脊髓神經, 則可能導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癱,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 對于輕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臨床以保守治療為主, 但對于伴神經受損癥狀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需積極采用手術治療[2]。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作為傳統手術方式, 具有創傷小、 操作簡單、 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 但減壓不徹底是后路手術的局限[3]。 為了解決該問題, 近年來我院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基礎上采用蹬骨刀復位治療,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7 年 4 月至 2019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0 例。 納入標準: ①經CT 檢查確診為單節段胸腰椎椎體爆裂性骨折, 椎體后壁骨折塊后突入椎管內;②椎管占位率>30%, 椎體前緣高度丟失>30%; ③骨折至手術時間≤14 d。 排除標準: ①合并骨腫瘤、 骨結核等病理性骨折;②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癥; ③合并明顯手術禁忌證。 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0 例。 觀察組男22 例, 女8 例; 年齡19~ 55 歲, 平均 (32.33 ± 5.31) 歲; 受傷原因: 跌落傷 11 例,車禍傷 14 例, 重物砸傷 5 例; 骨折部位: L26 例, L18 例, T127 例, T119 例。 對照組男 20 例, 女 10 例; 年齡 20 ~ 56 歲,平均 (32.38 ± 4.26) 歲; 受傷原因: 跌落傷 13 例, 車禍傷 12例, 重物砸傷 5 例; 骨折部位: L27 例, L19 例, T126 例, T118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 全麻, 腹部懸空, 腰背部過拉伸。 常規消毒鋪巾, 以受傷脊柱為中心作一后正中縱行切口, 約8 cm, 逐層切開, 暴露傷椎及其上下節段棘突、 椎板、 橫突、 關節突等部位。 胸椎采用 Roy-Camille 法, 腰椎采用 “人字嵴” 頂點進釘法, 在傷椎及其臨近上下節段椎體的椎弓根進釘點植入椎弓根螺釘, 共計6 枚。 常規椎管探查減壓,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行半椎板開窗術或全椎板切除減壓術, 安裝雙側連接棒, 使用撐開器撐開復位。 鎖定螺釘, 安放血漿引流管, 逐層縫合, 關閉切口。 觀察組采用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聯合椎體后方蹬骨刀打壓植骨復位術。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同對照組, 使用撐開器撐開復位后暴露傷椎后緣, 沿工作通道將蹬骨刀送至傷椎骨折部位, 對傷椎進行蹬擊復位, 盡量復位傷椎上下終板, 使用修剪好的骨粒對傷椎內的空腔進行填充, 使用蹬骨刀打壓填實復位, 至骨折塊進入椎管后壁3 ~5 mm, 傷椎后壁前凸狀嵌入。 選擇較大的骨塊封閉植骨口。 鎖定螺釘, 安放血漿引流管, 逐層縫合, 關閉切口。 所有患者術后常規抗炎治療2 d, 甘露醇脫水治療1 ~3 d, 當引流量小于50 mL 時拔出引流管。 術后1 d 開始雙下肢及腰背肌功能訓練, 術后2 周患者在胸腰椎支具固定下適當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隨訪1 年,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傷椎前緣高度、 椎體后緣高度、 椎體后凸角 (Cobb 角) 及神經功能情況。 采用ASIA 評分評估神經功能, ASIA 評分包括運動評分和感覺評分兩部分, 分數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椎體情況治療前, 兩組的椎體前緣高度、 椎體后緣高度及椎體后凸角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治療后, 兩組的椎體前緣高度、 椎體后緣高度及椎體后凸角均有所改善, 且觀察組的椎體前緣高度、 椎體后緣高度均高于對照組, 椎體后凸角小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體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體情況比較 ()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 (n=30) 對照組 (n=30) t P椎體前緣高度 (mm)治療前 18.36±1.58 18.22±1.52 0.350 0.728治療后 22.02±1.54* 20.88±1.36* 3.039 0.004椎體后緣高度 (mm)椎體后凸角(°) 治療后 4.43±1.20* 5.27±1.24* 2.666 0.010治療前 23.47±0.76 23.40±0.63 0.338 0.699治療后 25.36±0.24* 24.40±0.34* 12.635 0.000治療前 10.64±1.55 10.69±1.71 0.119 0.906
2.2 ASIA 評分治療前, 兩組的ASIA 感覺評分和運動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治療后, 兩組的 ASIA 感覺評分和運動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ASIA 感覺評分和運動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最為嚴重的一種骨科創傷性疾病, 其中10%的患者會發生截癱, 這與脊椎的重要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胸腰椎是人體的中樞支柱, 也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交界, 具有活動度大、 功能重要的特點, 一旦受到復合高能量打擊, 很容易發生椎體結構塌陷破壞、 脊髓馬尾神經損傷、 椎管變形、 脊柱生理彎曲破壞, 對患者生存質量影響極大[4-5]。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手術是臨床常用于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術式, 但既往手術是對損傷椎體行減壓術后, 使用撐開器撐開復位。 雖然撐開復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后路手術減壓不徹底的問題, 但部分患者恢復情況仍不理想[6]。 蹬骨刀屬于一種椎管內復位器, 術中使用蹬骨刀將骨折塊向前蹬移復位, 同時上下移動打壓復位, 進而消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存在的“蛋殼” 現象, 并有助于解決術中撬撥復位所形成的空腔, 有利于損傷椎體的復位[7]。 本研究結果顯示, 隨訪1 年后兩組患者的椎體及神經功能均恢復較好, 且觀察組的椎體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表明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效果較好, 蹬骨刀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顯著。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SIA 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SIA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該組術前比較, *P <0.05。
?
綜上所述, 蹬骨刀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較好, 可有效恢復患者受損椎體, 改善其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