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霞, 張曉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兒三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抽動障礙是以運動性、 發聲性抽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精神性疾病, 多起病于兒童時期, 部分患兒同時伴有臨床下放電, 即腦電圖中可見癲癇樣放電, 易導致患兒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缺陷, 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 目前, 臨床多采用苯酰胺類抗精神病藥硫必利、 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氟哌啶醇等藥物對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進行治療。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在靶癥狀針對性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抗癲癇藥物已成為目前治療的主要方向, 托吡酯屬于新型抗癲癇藥物, 具有抗抽動、 抗癲癇雙重作用[2]。 基于此,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托吡酯聯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療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的臨床效果,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6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60 例, 均經臨床癥狀、 體征等確診為抽動障礙, 且腦電圖檢查存在棘波、 尖波、 慢波等癇性放電, 隨機分為兩組各 30 例。 觀察組男 19 例, 女 11 例; 年齡 6~ 14 歲, 平均年齡 (10.11 ± 1.91) 歲; 病程 0.4 ~ 3.0 年, 平均病程 (1.65 ± 0.59) 年; 抽動類型: 運動性抽動障礙 17 例,發聲性抽動障礙1 例, 抽動-穢語綜合征12 例。 對照組男17例, 女 13 例; 年齡 6 ~ 14 歲, 平均年齡 (9.66 ± 1.78) 歲;病程 0.3 ~ 3.0 年, 平均病程 (1.55 ± 0.62) 年; 抽動類型: 運動性抽動障礙15 例, 發聲性抽動障礙2 例, 抽動-穢語綜合征13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硫必利 (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新制藥廠, 國藥準字H12021228) 聯合氟哌啶醇 (寧波大紅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3020585) 治療: 硫必利0.1 ~ 0.3 g/d, 分 1 ~ 2 次口服; 氟哌啶醇起始劑量為 1.0 mg/d, 后逐漸加量, 最大劑量為 6.0 mg/d, 分 3 次口服。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托吡酯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020555) 治療: 起始劑量為 0.5 mg·kg-1·d-1, 后逐漸加量, 于 10 d 內增至最大劑量 5.0 mg·kg-1·d-1, 后根據患兒具體病情調整維持劑量 1.0 ~ 5.0 mg·kg-1·d-1, 分 1 ~ 2 次口服。 兩組均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 根據治療前后耶魯綜合抽動嚴重度量表 (YGTSS) 評分變化情況評估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 量表包括運動、 發聲抽動、 綜合損傷3 個方面, 總分0 ~100 分,評分越高抽動癥狀越嚴重。 痊愈: YGT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80%; 顯效: YGT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 60% ~ 79%; 有效:YGT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 30% ~ 59%; 無效: YGT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30%。 總有效率 = (痊愈例數 + 顯效例數 + 有效例數) /總例數 × 100%。 ②腦電圖改善率: 治療后, 腦電圖復查結果顯示癇性放電轉為可疑癇性放電或腦電圖恢復正常即判定為腦電圖改善。 ③治療前后血漿谷氨酸 (Glu)、 門冬氨酸(Asp) 水平: 采集兩組患兒靜脈血標本于肝素試管中, 低溫離心取血漿,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日立, 7020 型) 以酸水解法測定。 ④統計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行 χ2檢驗, 計量資料行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腦電圖改善情況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 腦電圖改善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 腦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n (%)]
2.2 血漿 Glu、 Asp 水平治療前, 兩組的血漿 Glu、 As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觀察組的血漿Glu、 As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的血漿 Glu、 Asp 水平比較 (, μmol/L)

表 2 兩組的血漿 Glu、 Asp 水平比較 (, μmol/L)
組別 n Glu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觀察組 30 112.81±12.44 55.72±6.28 68.24±5對照組 30 115.73±15.18 67.74±10.32 66.93±5 t 0.815 5.450 0.970 Asp前 治療后.17 43.15±3.15.29 55.28±4.69 11.760 P 0.419 0.000 0.336 0.000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食欲下降1 例, 嗜睡2 例,錐體外系反應 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13.33% (4/30); 對照組出現嗜睡 1 例, 錐體外系反應 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 (2/30);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741, P = 0.389)。
抽動障礙是由遺傳基因、 生化代謝、 神經生理、 心理應激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臨床下放電是其常見共患病, 兩者可相互影響, 使患兒出現注意缺陷、 一過性認知功能受損等癥狀, 故臨床需及時予以該病患兒有效治療與干預。
口服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的常用方式, 其中硫必利屬一線藥物, 可抑制多巴胺能神經功能亢進,進而發揮一定的安定、 鎮靜作用[3]。 氟哌啶醇可作用于突觸后多巴胺受體, 是既往臨床治療癲癇、 抽動障礙的首選藥物, 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運動性、 發聲性抽動癥狀, 但部分患兒的療效不理想[4]。 研究[5]表明, 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易發生認知功能缺陷, 除針對抽動靶癥狀實施治療外, 還應加用抗癲癇藥物抑制癇性放電, 保護其認知功能。 托吡酯屬于高效型抗癲癇藥物, 對Na+通道有選擇性阻斷作用, 可減少海馬區異常放電, 增強氨基丁酸介導神經傳遞抑制作用, 阻斷興奮性神經傳遞作用, 使細胞膜超極化, 同時發揮神經營養作用, 控制抽動癥狀[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 腦電圖改善率均高于對照組, 而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托吡酯聯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療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臨床療效顯著, 可有效緩解癇性放電, 同時安全性較好。此外, 腦內氨基丁酸系統功能下降也是抽動障礙發病的重要原因, 可減少抑制性神經遞質投射通路, 引起Glu、 Asp 等神經興奮性氨基酸水平升高, 增強大腦皮層興奮性及神經毒性, 引發抽動癥狀[7]。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血漿 Glu、 As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托吡酯聯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療可顯著下調患兒神經興奮性氨基酸水平。 由此推測, 在硫必利、 氟哌啶醇基礎上聯合應用托吡酯可通過激活氨基丁酸受體引起突觸后膜超極化, 抑制 Glu、 Asp 釋放, 降低神經興奮性, 從而有效改善抽動癥狀, 同時還可通過阻斷Na+、 Ca2+通道, 抑制異常癇性放電, 達到整體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 托吡酯聯合硫必利、 氟哌啶醇治療抽動障礙伴臨床下放電患兒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有效緩解其癇性放電, 下調其神經興奮性氨基酸水平, 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