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班林, 何梓偉, 羅芬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 心內科, 廣東 韶關512100)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的心臟病, 多數患者可伴明顯心律失常, 使病情惡化, 嚴重時可導致猝死, 危害極大[1]。 目前, 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美西律為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類藥物, 可促進心肌細胞K+外流且抑制Na+內流, 有效延緩室內傳導, 但難以有效引起Ⅱ度、Ⅲ度房室傳導阻滯[2]。 胺碘酮是一種廣譜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減小竇房結自律性, 降低信號傳導速度, 從而有效阻礙心律失常的發生[3]。 鑒于此, 本研究選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年6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88 例, 進一步探討胺碘酮聯合美西律對其QT 離散度、 QRS 時限的影響,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88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冠心病康復與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4]中相關診斷標準; ②經CT 血管造影 (CTA)、 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 ③臨床資料完整; ④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 (NYHA) 為Ⅰ ~Ⅲ級; ⑤治療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 ①安裝起搏器; ②對研究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證; ③精神疾病; ④電解質紊亂等其他因素導致的心律失常; 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 將其分為對照組(90 例) 與觀察組 (98 例)。 觀察組男 56 例, 女 42 例; 年齡56 ~ 75 歲, 平均年齡 (65.37 ± 7.59) 歲; 病程 0.5 ~ 3 年, 平均病程 (1.76 ± 0.54) 年。 對照組男 49 例, 女 41 例; 年齡 55~ 76 歲, 平均年齡 (65.42 ± 7.64) 歲; 病程 0.5 ~ 3 年, 平均病程 (1.74 ± 0.53)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鈣、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鈣制劑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鹽酸美西律片 (上海上藥信誼藥, 生產批號20171223, 規格: 50 mg × 100 片) 治療, 3 片 /次, 3 次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 (山東方明藥業, 生產批號20171214, 規格: 2 mL ∶0.15 g) 靜脈滴注治療, 首次劑量為150 ~ 300 mg, 先按負荷量 3 mg/kg 進行靜脈注射, 再以 1 mg/kg 勻速維持靜滴; 若未能有效控制患者心律失常癥狀, 則追加劑量, 以 1.5 ~3 mg/kg 勻速維持靜滴, 每次追加劑量間隔 30 min, 追加次數≤2 次, 患者心律失常癥狀得到控制后, 調整至400 ~600 mg/d 靜脈滴注治療。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 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及治療3 周后采用12 導聯心電圖機(武漢中旗生物醫療電子, 鄂械注準 20152212086, 型號:IMAC1800) 檢測兩組的QT 離散度。 ②治療前及治療3 周后采用24 h 動態心電圖記錄儀 (長春時代數碼有限責任公司, 吉械注準 20172210284, 型號: SDD-D) 檢測兩組的 QRS 時限。 ③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食欲不振、 嘔吐、 惡心、 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QT 離散度治療后, 兩組的 QT 離散度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 QT 離散度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T 離散度比較 (, m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T 離散度比較 (, m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98 64.38±6.07 48.42±6.43 17.868 0.000對照組 90 64.27±5.99 52.46±5.87 24.671 0.000 t 0.125 4.486 P 0.901 0.000
2.2 QRS 時限治療后, 兩組的 QRS 時限短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 QRS 時限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RS 時限比較 (,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RS 時限比較 (,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98 0.103±0.016 0.072±0.019 12.355 0.000對照組 90 0.102±0.017 0.080±0.021 7.725 0.000 t 0.416 2.742 P 0.678 0.007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0%, 與對照組的7.7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 多發于中老年群體, 當該病累及患者心臟起搏傳導系統, 可引發心律失常癥狀, 對其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5]。 以往臨床多采用美西律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 但由于該病發展迅速, 且無預測性, 單一使用美西律治療時, 部分患者療效欠佳。 胺碘酮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心肌細胞K+外流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 有效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 從而達到消除或減少折返激動的目的; 同時, 胺碘酮對心房和心肌傳導纖維的Na+內流具有較好的阻礙作用, 能夠有效減小竇房結自律性, 從而減慢控制傳導速度, 最終達到減少心律失常發生的目的; 此外, 胺碘酮對房室旁路逆向傳導抑制小于前向傳導, 利于延長復極時間[6-8],與美西律聯合使用可增強其療效, 發揮協同功效。
QT 離散度為同步記錄的12 導聯體表心電圖中最長QT 間期與最短QT 間期的差值, 可有效反映心肌復極化的不均一性,QRS 時限可反映心室除極電活動部分, 故QT 離散度、 QRS 時限在臨床預測室性心動過速、 心室顫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的QT 離散度低于對照組,QRS 時限短于對照組,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表明與美西律單一治療相比, 胺碘酮聯合美西律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在降低患者QT 離散度, 縮短其QRS 時限方面效果更佳, 且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胺碘酮聯合美西律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降低其QT 離散度, 縮短其QRS 時限, 且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