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青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心血管綜合二, 河南 鄭州450003)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嚴重冠心病類型, 發病急且死亡率高,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 藥物治療、 介入治療雖可控制患者病情, 然而恢復期階段心肌耗氧量較大, 依然存在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 的可能, 且患者住院期間需要臥床休息, 可能影響其血液流動, 進而引發其抑郁、 焦慮等負性情緒[1-2]。因此,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復期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臨床意義重大。 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圍繞人的適應性行為采取護理措施, 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提升其適應能力, 有利于保證患者平穩度過恢復期, 促進患者康復[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 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 例, 根據恢復期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93 例。 對照組男 52 例, 女 41 例; 年齡 36 ~ 68歲, 平均年齡 (46.42 ± 5.57) 歲; BMI 18.9 ~ 24.3 kg/m2, 平均 BMI (22.43 ± 1.02) kg/m2; 發病時間 6 ~ 23 h, 平均發病時間 (15.63 ± 4.35) h; 心功能 Killip 分級: Ⅰ級 56 例, Ⅱ級 37例; 梗死部位: 左心室高側壁 11 例, 左心室膈面 23 例, 左心室前壁 59 例。 觀察組男 50 例, 女 43 例; 年齡 35 ~ 69 歲, 平均年齡 (46.55 ± 5.61) 歲; BMI 18.8 ~ 24.4 kg/m2, 平均 BMI(22.50 ± 1.10) kg/m2; 發 病 時 間 5 ~ 21 h, 平 均 發 病 時 間(15.55 ± 4.80) h; 心功能 Killip 分級: Ⅰ級 54 例, Ⅱ級 39例; 梗死部位: 左心室高側壁 16 例, 左心室膈面 22 例, 左心室前壁55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 ②發病時間≤24 h;③心功能Killip 分級為Ⅰ~Ⅱ級; ④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 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在患者發病后7 d 內指導患者臥床休息, 并進行皮膚清潔、 肢體護理等, 7 d 后指導患者取半臥位, 活動四肢與身體, 10 d 后指導患者下床進行適量運動, 指導其適當進行行走并逐步增加步行距離。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羅伊適應模式護理, 內容如下: ①一級評估: 對患者進行行為評估, 在與患者的交談中對患者進行觀察, 收集并記錄患者角色功能、 自我概念、 生理功能等資料, 判別患者無效性反應或適應性。 ②二級評估: 對患者進行影響因素評估,護理人員對固有刺激、 相關刺激、 主要刺激等資料進行識別與收集。 ③根據一級評估與二級評估提出相應診斷。 ④制定并實施目標, 改變無效的適應性反應, 將其變為適應性反應。 ⑤根據護理診斷結果, 以羅伊適應模式護理觀點對相關刺激、 主要刺激等進行合適的護理。 ⑥根據上述護理步驟進行護理評估。
1.4 觀察指標①護理前與護理15 d 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與抑郁自評量表 (SDS) 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SAS 共 20 個條目, 標準分分界值為 50 分; SDS 共 20 個條目,標準分分界值為53 分。 評分越低表示心理狀態越佳。 ②護理前與護理15 d 后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評估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 2.5 分為中間標準分, 評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佳。 ③護理前與護理15 d 后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ADL) 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評分范圍0 ~100分, 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護理前,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 SAS、 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該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93 56.36±2.25 49.68±2.74* 58.64±3.58 51.29±2.64*對照組 93 56.42±2.33 53.46±2.63* 58.47±3.49 55.35±2.59*t 0.179 9.598 0.328 10.587 P 0.858 0.000 0.743 0.000
2.2 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前, 兩組的 GSES、ADL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兩組的 GSES、 ADL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 GSES、 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GSES、 ADL 評分比較 (, 分)

表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GSES、 ADL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該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GSES 評分 ADL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93 2.05±0.55 2.95±0.24* 52.54±8.01 80.36±11.25*對照組 93 2.07±0.52 2.46±0.31* 53.69±9.95 71.42±11.33*t 0.255 12.053 0.868 5.400 P 0.799 0.000 0.386 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冠心病類型, 在恢復期時仍存在發生ACS 的風險。 患者在度過急性期的危險后, 仍需面臨延長生存時間、 提升生活質量等問題, 因此恢復期的治療及護理極為關鍵, 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
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可指導護理人員通過系統對不同患者的各方面刺激因素進行了解, 從而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促進患者病情緩解[5]。 羅伊適應模式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復期護理, 可通過各方面對患者適應水平進行評估, 指導護理人員進行框架化、 系統化、 標準化的護理干預, 從而促進患者恢復[6]。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病情反復及突發性的特點, 其無效反應為心絞痛頻發, 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可據此指導護理方向, 指導護理人員進行疼痛護理, 并采取相應措施對原發性疾病進行控制。 由于病痛、 臥床休息等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焦慮、 煩躁等負面情緒, 構成患者的固有刺激。 在羅伊適應模式護理指導下, 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護理, 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減少刺激, 從而有效促進患者適應能力及自我效能的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GSES、 AD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明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 促進其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方面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復期心理狀態, 促進其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