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雯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肝膽胰腺外科, 河南 鄭州450003)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肝膽外科疾病, 多發于男性群體, 由于該病病情發展較快, 導致患者生存率較低,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 目前臨床常采用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治療, 其臨床療效確切, 但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導致術后通常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 進而使患者產生焦慮、 抑郁心理,喪失治療信心, 嚴重影響術后康復[2]。 既往臨床常采用常規術后訓練促進患者康復, 但效果有限。 因此亟需尋找更科學有效的干預方式。 正念減壓訓練靈感來自于東方禪宗思維, 主要通過集中注意力感知身體瞬間感受, 對于個體應激反應具有積極影響[3]。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患者150 例, 旨在探討正念減壓訓練對其創傷后應激反應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肝膽外科 2019 年 8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患者150 例, 根據訓練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 (n = 72) 和觀察組 (n = 78)。 對照組: 男 40 例, 女32 例; 年齡 28 ~ 65 歲, 平均年齡 (45.27 ± 6.18) 歲; 文化程度: 小學 27 例, 初中 32 例, 高中及以上 13 例。 觀察組: 男43 例, 女 35 例; 年齡 27 ~ 63 歲, 平均年齡 (45.19 ± 6.23)歲; 文化程度: 小學 29 例, 初中 35 例, 高中及以上 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4]中原發性肝癌的相關診斷標準; ②行原發性肝癌根治術; ③臨床資料與隨訪資料完整無缺失。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肺功能疾?。?②合并全身性免疫系統疾?。?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合并其余部位惡性腫瘤。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訓練, 主要內容為: 術后依據患者自身情況于病床上進行四肢活動訓練, 如伸腿活動等, 20 min/次, 2 次 /d; 術后 4 ~ 5 d 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在護理人員攙扶下進行行走訓練, 15 min/次, 2 次 /d; 術后 1 周指導患者下床自由活動。 整個訓練過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患者出現不適立即停止訓練。 在生理訓練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訓練干預, 通過與患者進行一對一溝通, 了解患者應激反應出現的心理原因, 并制定相應措施, 增強患者對應激反應的心理承受能力。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正念減壓訓練, 具體內容如下: ①成立專項課題小組, 組員包括1 名經驗豐富的心理科專家與3 名心理??谱o士, 每周進行1 次組內訓練, 共進行6周。 ②建立患者小組, 通過組內成員互相交流認識建立信任感, 引導每位組員分享創傷感受, 并通過介紹應激反應產生的原因、 演變過程等緩解患者的恐懼感。 ③介紹術后疼痛緩解方法、 藥物及其他鎮痛途徑, 幫助患者了解心理與創傷疼痛的關系, 并介紹正念概念、 來源及益處。 ④指導患者用鼻子呼吸,用嘴緩慢呼氣并平躺放松身體, 根據音樂觀察患者身體各部位情況。 指導患者在行走或坐立過程中回想創傷疼痛產生時的感受、 情緒等, 感受創傷疼痛消失過程, 指導患者靜坐并配合正念呼吸, 引導患者感知自身呼吸與軀體, 增加患者對創傷疼痛的耐受力。
1.4 觀察指標于訓練前、 訓練 3 個月后采用乙肝應激量表(PSSH) 測定患者的應激反應水平, 滿分為72 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應激反應越強烈;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與抑郁自評量表 (SDS) 測定患者的焦慮、 抑郁情況, 其中 SAS 分界值為 50 分, SDS 分界值為 53 分, 得分越高, 患者焦慮、 抑郁情況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激反應訓練前, 兩組的PSSH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訓練 3 個月后, 兩組的 PSSH 評分均低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的 PSSH 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的 PSSH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患者的 PSSH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訓練前 訓練3 個月后 t P觀察組 78 38.71±10.13 21.14±8.25 11.878 0.000對照組 72 38.69±10.18 30.62±9.35 4.954 0.000 t 0.012 6.596 P 0.990 0.000
2.2 焦慮、 抑郁情況訓練前,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訓練 3 個月后, 兩組的 SAS、SDS 評分均低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表 2 兩組患者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該組訓練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訓練前 訓練3 個月后 訓練前 訓練3 個月后觀察組 78 54.71±5.08 34.82±4.23* 57.34±5.41 36.82±4.63*對照組 72 54.67±5.23 42.61±4.76* 57.28±5.62 45.09±4.51*t 0.048 10.611 0.067 11.066 P 0.962 0.000 0.947 0.000
原發性肝癌患者在根治術后由于機體創傷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 影響機體康復。 目前, 臨床上強調通過健康教育及對應功能訓練來消除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創傷應激水平,這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及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5]。 常規訓練干預由于存在訓練內容簡單、 訓練方式落后等不足, 已不能滿足現代醫學術后康復訓練需求, 故尋找新型有效的術后康復訓練方式對于患者及醫學界均具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 訓練 3 個月后, 兩組的 PSSH 評分、SAS 評分、 SDS 評分均低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的PSSH 評分、SAS 評分、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對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患者進行正念減壓訓練, 在減輕其創傷后應激反應水平, 緩解其焦慮、 抑郁情緒方面效果顯著。 分析原因在于:正念減壓訓練通過重建患者的認知, 使患者消除對術后創傷的恐懼感, 而正念呼吸、 正念冥想及正念坐禪等訓練可使原發性肝癌患者自我放松, 幫助患者在疼痛時采取接納措施, 以降低疼痛感[6-7]。 與常規訓練相比, 正念減壓訓練具有預見性、 計劃性、 針對性、 規范性及合理性等優勢, 更適用于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 原發性肝癌根治術患者采用正念減壓訓練效果確切, 可有效減輕其創傷后應激反應, 緩解其焦慮、 抑郁情況,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