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霞, 崔曉潔, 李娜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腫瘤血液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腦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發病率占急性腦血管病變總人數的 60.0% ~ 80.0%, 具有病程發展快、 病情兇險、 致殘率及病死率高等特點[1]。 目前臨床治療 ACI 主要原則為及早實施有效干預, 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 研究[2-3]表明, 發病后 3 ~ 4.5 h 是 ACI 靜脈溶栓最佳時機, 但僅有21.5%的患者可在 3 h 內抵達急診室, 而最終接受溶栓治療人數僅占2.4%, 嚴重延誤患者溶栓治療最佳時機。 因此,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縮短ACI 患者急救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在ACI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ACI 患者 88 例。 納入標準: 經臨床檢查、 CT、 磁共振成像等確診為ACI, 并符合 《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急診綠色通道構建專家共識》[4]中相關標準; 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明顯出血傾向或活動性內出血; 經CT 檢查顯示新發多腦葉梗死; 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行為異常。 根據入院順序不同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優化組, 各44 例。 常規組女19 例, 男25 例, 年齡 57 ~ 77 歲, 平均 (64.39 ± 1.87) 歲; 優化組女17 例, 男 27 例, 年齡 55 ~ 76 歲, 平均 (63.97 ± 2.05) 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規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流程。 接收患者后開通綠色通道, 實施心電監護、 吸氧、 建立靜脈通道、 做好相關實驗室檢查等, 評估到??浦委煏r間一般在30 min 以上, 遵醫囑提前準備搶救室相關護理工作。 優化組實施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 具體措施如下: ①專業培訓。 建立精細化管理小組, 統一專業培訓組員ACI 診療措施, 包括綠色通道、 ACI 治療時間及相應措施, 并通過PPT 或視頻等方式幫助組員掌握ACI 癥狀識別方法, 惡心嘔吐、 頭痛劇烈、 行走不穩等, 警惕肢體感覺或功能障礙發生; 肢體麻木或無力, 警惕癱瘓發生等。 ②快速預檢分診。 分診護士應具備≥5 年工作經歷, 應用先分診后掛號模式, 進行預檢分診, 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癥狀發生時間, 監測患者面部情況, 實施簡單肌力檢查, 癥狀發生時間短于4.5 h 者迅速送入搶救室, 實施急救護理。 ③快速有效急救措施。 實施 “定時、 定位、 定責” 模式, 第一時間落實每個流程。 到達搶救室60 ~120 s 內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抬高床頭30°, 并實施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 血壓監測, 選取肘正中靜脈建立外周靜脈通路, 于輸液皮條、 留置針間增加一次性三通管。 采集ACI 患者血液進行血生化、 血型鑒定、 血常規等相關檢查, 20 min 內完成 CT 檢查。 另外, 主張先治療后付費模式, 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NIHSS) 評估 ACI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發病時間 3.0 ~ 4.5 h 者及時應用靜脈溶栓治療; 大動脈閉塞且發作時間<5.0 h 者行靜脈溶栓聯合支架機械治療; 符合手術指征者, 提前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④心理疏導。 ACI 發病具有突然性, 且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手段、 預后效果等缺乏相關了解, 極易產生害怕、 恐懼等不良情緒, 故應及時做好患者及家屬心理疏導工作, 用口述、圖示等工具介紹ACI 治療手段、 預后效果等, 以滿足患者及家屬認知需求, 同時通過案例分享等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 樹立康復信心。 ⑤優化轉運交接流程。 轉運前評估患者具體情況, 仔細檢查手續、 報告是否齊全, 電話通知對應科室,轉運過程中攜帶便攜式監護儀, 以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的急救時間, 包括分診評估時間、相關檢查時間、 開始溶栓時間及急診滯留時間。 ②統計兩組的并發癥 (便秘、 肺炎、 腦水腫、 出血轉化) 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救時間優化組的分診評估時間、 相關檢查時間、 開始溶栓時間及急診滯留時間均短于常規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急救時間比較 ()

表1 兩組的急救時間比較 ()
急診滯留時間 (h)優化組 44 1.28±0.33 27.37±5.81 0.77±0.21 1.08±0.44常規組 44 1.95±0.94 33.59±9.20 0.97±0.38 1.40±0.69 t 4.461 3.792 3.056 2.594 P 0.000 0.000 0.003 0.011組別 n 分診評估時間 (min)相關檢查時間 (min)開始溶栓時間 (h)
2.2 并發癥優化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55%, 明顯低于常規組的 18.18%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急性腦梗死 (ACI) 的發病率呈明顯增長及年輕化趨勢, 若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 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5]。 因此, ACI 發病后最大限度地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是促進預后改善的重點所在。 常規急救護理流程多采用先繳費后診療模式, 容易延長急診滯留時間, 導致部分患者錯過最佳靜脈溶栓治療時間窗[6]。 而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以精細化管理理念為理論基礎, 深入管理, 貫徹預防, 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占用, 優化護理流程[7]。 與常規急救護理流程比較, 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更具計劃性、精細化、 目的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 優化組的分診評估時間、 相關檢查時間、 開始溶栓時間及急診滯留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 (P <0.05); 優化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55%, 明顯低于常規組的18.18% (P <0.05), 表明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應用于ACI 患者中, 能夠顯著縮短分診評估時間、 相關檢查時間、 開始溶栓時間及急診滯留時間,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究其原因在于: 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有助于提高預檢分診的準確性, 縮短急診滯留時間; 且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主張先分診后掛號, 實施 “定時、定位、 定責” 模式, 有助于縮短分診評估時間, 改善流程落實時效性; 同時于20 min 內完成CT 檢查, 不僅可縮短患者相關檢查等待時間, 還能保證患者及時得到有效的后續治療; 根據NIHSS 量表評估結果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能夠顯著提高急救效果; 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主張先診治后付費原則,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 提高急診效果,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 精細化管理理念優化護理流程應用于ACI 患者中, 效果顯著, 可有效縮短急救時間,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