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彤



摘 ?要: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的較大的種蛋孵化時的總代謝熱大于低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的,在孵化期的后半階段,較高的蛋殼溫度會對入孵種蛋胚胎的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孵化時要讓胚胎的溫度保持恒定。在保持濕度相同的情況下采用較低的孵化溫度,不僅能使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出較高質量的雛雞,還能使產蛋高峰期的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具有更好的孵化性能。
關鍵詞:種母雞;種蛋;孵化;溫度
蛋用種母雞的潛在性狀不僅包括商品代母雞的產蛋量,還包括父母代母雞的產蛋量。在家禽育種行業對蛋用種母雞進行長產蛋周期和基因組選育的遺傳育種后,商品代和父母代母雞的產蛋性能都得到了提高。從最近的生產記錄可以發現,低齡蛋用種母雞的產蛋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并一直保持到產蛋期結束(圖1)。因此,為響應蛋用種母雞的遺傳改良,孵化場有必要對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的種蛋進行孵化管理。
1 ?較大的種蛋會產生更多的熱
如果高齡種母雞所產的較大的種蛋仍有很高的受精率,在孵化時預計該蛋的總代謝熱將大于低齡種母雞所產種蛋的。此外,較大的種蛋會阻礙空氣在孵化器中的流動。
胚胎發育早期,入孵種蛋幾乎不產生代謝熱,但從孵化期的后半階段開始,隨著胚胎生長的加快,入孵種蛋會快速加大代謝熱的產生。因此,在孵化期的后半階段,與低齡種母雞所產的小個種蛋相比,高齡種母雞所產的仍有較高受精率的較大的種蛋需要采用較低的孵化溫度。
胚胎的溫度與孵化器中的空氣溫度完全不同,特別是在孵化期的后半階段,此時入孵種蛋會產生更多的代謝熱。雛雞質量與胚胎所處的溫度密切相關。在相同的孵化條件下,胚胎的溫度可能因種雞的年齡、受精率、蛋重和蛋殼厚度的不同而不同。換言之,無論這些因素如何變化,重要的是在孵化時要使胚胎的溫度保持恒定。
2 ?入孵種蛋過熱的影響
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同,鳥類的蛋含有其后代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這就是種蛋所含營養物質的數量和胚胎對這些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導致種蛋孵化率和出殼幼鳥質量出現差異的原因。
在孵化期的后半階段,較高的蛋殼溫度會對入孵種蛋胚胎的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通常,在這種亞理想狀態下,蛋黃和蛋清的利用會出現不平衡,從而影響種蛋的孵化率和出殼雛雞的質量。
在發育正常的情況下,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胚胎主要的能量來源,蛋白質成為胚胎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孵化后期胚胎溫度較高的情況下,這會導致胚胎出現高代謝率,可供利用的氧氣——卵黃脂肪酸氧化需要氧氣——的數量將會小于胚胎的需求量。在這種情況下,胚胎可能會通過代謝蛋白質產生所需的能量,而不是將蛋白質用于生長和發育。
蛋殼溫度高導致胚胎發育異常的另一個原因是孵化時間較短,這會加快胚胎的生理發育,減少蛋的內容物向胚胎提供營養物質的機會。換言之,入孵種蛋胚胎的生理學時間表和胚胎學時間表逐漸出現分化。
針對不同蛋殼溫度對出殼雛雞質量影響的研究發現,在孵化過程中,當蛋殼溫度為37.78 ℃左右時,出殼雛雞會擁有最佳的質量;當蛋殼溫度超過38.89 ℃時,尤其在孵化期的后半階段,出殼雛雞的質量和種蛋的孵化率會下降,且通常表現為雛雞腹部腫脹、體長較短、飛節發紅、肚臍質量差或殘余物中尿酸鹽多。總之,在孵化過程中,蛋殼溫度過高會使雛雞出殼時處于較差的發育狀態。
3 ?在調整孵化溫度曲線時檢查入孵種蛋的失重
在孵化過程中,入孵種蛋的失重(種蛋失水)和孵化溫度曲線與雛雞出殼時的質量高度相關。在調整高齡種母雞所產種蛋的孵化溫度曲線時,需要考慮種蛋的失重情況。在不改變孵化器濕度設定值的情況下降低孵化溫度,入孵種蛋可能會出現失重(種蛋失水)不足,因為入孵種蛋內部溫度的降低可能會減少水分的蒸發。
如上文所言,肚臍質量差及腹部殘留大量卵黃可能是胚胎溫度不理想造成的,但孵化過程中種蛋的水分損失不足也會誘發類似癥狀。
入孵種蛋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卵黃從孵化的第17天開始被逐步吸收入雛雞的體腔,在第20天臍部將要充分愈合時殘留的卵黃需要處于最佳的水平。如果在吸收入體腔的最后階段,殘留卵黃仍有很大的數量,這將會影響臍部的閉合,并且可能會增加雛雞發生臍炎的風險。因此,在降低孵化溫度時如果入孵種蛋的失水量超出了最佳的范圍,則應相應降低濕度的設定點。
4 ?殘留的卵黃和飛節狀況
在生產實踐中,從2017年6月到2020年2月,研究人員利用17個不同的種母雞群,在商業化孵化場采用三種孵化模式——不同的溫度曲線和濕度曲線——對不同年齡段的種母雞所產種蛋進行孵化(圖2、圖3和圖4)。
A模式為最高孵化溫度模式,入孵種蛋來自22~61周齡的種母雞,孵化時蛋殼溫度逐漸升高,在孵化第19天上升到38.89 ℃,并且對50周齡前的種母雞所產種蛋進行孵化時使蛋重損失少于12%。B模式用于年齡段更寬的種母雞所產的種蛋,孵化時蛋殼溫度維持在38.33 ℃~38.89 ℃,蛋重損失介于12%~13%。C模式所用的孵化溫度低于A模式和B模式所用的溫度,孵化的種蛋為36周齡以上的種母雞所產,蛋殼溫度接近38.33 ℃,蛋重損失介于12.5%~13.5%。
根據實際孵化條件下的隨機抽樣調查,用Pasgar計分法評估上述三種不同孵化模式所孵雛雞的質量(圖5)。Pasgar計分法是一種評估雛雞質量的直觀評分方法,可在生產現場使用。通過測定雛雞的活力、卵黃殘留量、腿硬度以及肚臍和喙的完整性,該方法將主觀的視覺評估轉化為準確且可測量的評估。
根據Pasgar評分法的評分結果,用B模式孵出的雛雞在肚臍狀況、飛節完整性和卵黃殘留量等方面,從低齡種母雞到產蛋高峰期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出的雛雞都具有良好的質量,而高齡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出的雛雞則并非如此。用C模式對產蛋高峰期種母雞所產種蛋進行孵化,孵出的雛雞在臍部狀況、飛節完整性和卵黃殘留量方面與高齡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出的雛雞相當。
5 ?總結
在過去的10年里,家禽遺傳育種領域已經將基因組選育技術用于蛋雞的選育,蛋用種雞的繁殖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產蛋期末仍能保持較高水平的產蛋率。鑒于蛋雞的這一遺傳改良,商業化孵化場在種蛋的孵化參數設置上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在孵化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從而防止其產生的高代謝熱影響相鄰入孵種蛋的胚胎發育。
最近3年,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商業化孵化場的現場試驗監測了入孵種蛋的失重趨勢,并評估了用不同溫度和不同濕度對不同年齡的父母代種母雞所產種蛋進行孵化時所孵出1日齡雛雞的卵黃殘留量和飛節狀況。與A模式相比,B模式雖然采用了更低的孵化溫度和濕度,但能使50周齡前的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化出更高質量的雛雞。與B模式相比,C模式在保持濕度相同的情況下采用更低的孵化溫度,結果是其不僅使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孵出較高質量的雛雞,而且使產蛋高峰期的蛋用種母雞所產種蛋具有更好的孵化性能。
因此,為了使最新的蛋雞品種所產種蛋孵化出高質量的雛雞,降低孵化期后半階段的孵化溫度,同時將入孵種蛋的失重控制在最適宜的水平,將有助于高齡蛋用種母雞所產雛雞具有與產蛋高峰期母雞所產雛雞相同的高質量。
原題名:Older layer breeders: lowering the temperature in later incubation(英文)
原作者:JongBo Shim(韓國家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