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雷雨
基于現場的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走進學校了解師生精神風貌,察看學校日常管理規范有沒有做到制度的剛性管理與人文的柔性管理、文化的無痕管理有機結合。
基于現場調研,讓教育研究更精準。科學的教育研究,首先要對問題和現象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施以合理的對策和措施。基于現場的教育研究,就是要在現場的調研中,甄別問題的性質,并對問題進行精準的研究和探索。如筆者在參加江蘇省無錫市第二批“新優質學校”德育創新組項目研究活動中,針對德育創新組所在的5所學校校情做了深入的調研,在全面了解和熟悉5所學校校情的基礎上,分別以不同項目為切入點和研究側重點,確定了切合實際的不同項目研究主題。包括“家校合育”范本研究、“涵養優秀品格”研究、“激發潛能”的德育活動方式研究等。這些研究都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都注重有根有魂的立場,都指向德育創新發展。在現場,項目組專家與學校團隊有點對點的互動、面對面的交流、深層次的碰撞,一起盤點家底,梳理基礎優勢和工作亮點,看到閃光點,排查薄弱環節和制約短板,發現薄弱點。
基于現場分析,讓教育研究更精細。筆者曾在一所四星級普通高中調研,對所聽150節隨堂課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兩條綜合性建議。前者是指要進一步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反饋來看,教師普遍講得多,較少顧及學生的感受,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當堂練習的時間偏少;生源因素導致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熱情不高。為此,筆者建議教師要進一步精心設計教學,把教學改革的重心從關注自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加強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研究,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結構、方法、過程和手段。后者則是指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應有的靈動與生機,原因之一是對學科內涵的精準把握以及課堂的感受能力較弱,存在問題有在新舊知識銜接上失衡、教的節奏走得太快、學生思維跟不上等。
基于現場體驗,讓教育研究更精到。筆者曾主持江蘇省教育規劃“十三五”立項課題“從體驗走向創造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組舉辦了一次階段性研討活動,開設了實驗教學公開課。課題組試圖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重組。但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過于重視知識點的梳理與訓練,忽視關注生命本質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將知識拆分成零碎的散件,糾纏于局部細節,死摳教材字眼,忽略以生命大觀念審視生命本質,忽視從科學探究實踐活動中提煉生命規律。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察和體會,課題組進行了研究思路的調整,開發合理、多樣的課程資源,創設探究實踐環境,推動學生從活動體驗走向思維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