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貧困問題主要出現在農村,而農村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西部地區。本文從人力資本視角分析貧困的本質,研究西部地區農村貧困的原因及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進而提出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反貧困;人力資本;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34-2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 研究背景
2012—2019年,我國西部農村貧困人口由5 086萬人減少至32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7.5%下降至1.1%。截至2019年年底,西部地區90%以上的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由此可見,我國西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的主要特征是人力資本存量較低,主要表現為貧困人口出生率不斷增長、醫療衛生條件差以及文化素養低。鑒于以上特征,有必要從人力資本的視角加大人力資本建設投資,逐步提高西部農村地區的醫療、教育、衛生等條件,增強貧困地區農民對自身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1]。
1.2 研究意義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要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對人力資本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這直接影響整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因此,加大西部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在現階段有著深遠的實踐意義。
人力資本缺乏被認為是致貧的最關鍵因素,貧困人民由于人力資本投資缺乏,導致其逐漸失去追求進步與發展的能力,從而逐步被社會所淘汰,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就是要讓人們意識到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改善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2 西部地區農村致貧的原因
2.1 自然資源匱乏
西部地區適宜耕種的土地占比僅為7.3%,能進行農業生產的耕地不足20%,遠低于東部及中部地區耕地所占比例,而山地與丘陵等難以進行生產開發的地貌占西部地區土地總面積的75%,由此可見其生存、生產條件惡劣。西部地區農民長期處于這種難以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封閉狀態下,市場經濟下的分工與合作也就無從談起,傳統農業經濟所帶來的微薄收益幾乎是他們所有的經濟來源。
2.2 人口增長率高與文化素質低的雙重壓力
2.2.1 人口增長速度快。一些落后觀念在部分貧困農村根深蒂固,導致了西部地區農村家庭在生育上既追求數量又追求性別,造成人口出生率直線上升。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使得西部地區本就貧乏的自然資源要更大程度地先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用以發展經濟的自然資源更加匱乏,人與自然的矛盾更加嚴重。
2.2.2 文化素質偏低,教育水平不高。致使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貧困人群的文化素質偏低。從全國各個省份的居民受教育水平來看,西部地區平均每10萬人中具有高中及中專學歷的人口數量僅有陜西、內蒙古超過全國平均值;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數量僅有陜西、內蒙古、新疆3個省區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緩慢,貧困人群的整體素質偏低。
2.2.3 農民自身缺乏人力資本投資的動力和能力。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投資是我國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最普遍的形式,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也不例外,他們期望子女通過良好教育走出農村,然而卻忽視了對自身職業及技能的培訓。此外,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緩慢,加之專業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所需費用在不斷增加,這就使得那些有意愿對自身進行教育投資的農村居民只能望洋興嘆。
2.3 經濟結構不合理
我國一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城鄉分治、一制兩策”的制度和體制,這種二元結構的經濟模式使得西部地區的農民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經濟結構等方面處于不平等的地位,這也是造成西部地區農村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
3 人力資本理論視角下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措施
3.1 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
3.1.1 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中央要制定合理的、公平的、切實可行的教育經費撥付制度和分配制度,教育資源由國家統一支付和分配,這樣既有利于教育事業權和財權的統一,又能確保教育投入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基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以及地區發展的差異性,政府要制定差別化的農村教育費用分擔機制。對于西部農村貧困地區來說,中央可以進行統一的教育經費撥付;而相對經濟發達的地區,其地方財政則可以承擔一定的負擔[2]。
3.1.2 轉變農民觀念。大部分貧困農村居民認為教育投資的重心應放在下一代,也就是孩子的身上,對于自身的投資則是一種沒有必要的浪費。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應及時糾正這種狹隘的投資觀,讓其意識到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同等重要,提高其對自身投資的意愿。
3.1.3 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政府的層層把關,西部農村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嚴格制定教學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并且不斷督促各個學校優化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積極向農村引進優秀的教師資源,加大對農村教師的現代化教學培訓力度,逐步淘汰思想觀念陳舊及學歷水平不達標的教師,讓農村的孩子也能與城市里的孩子一樣獲得優質的教學資源。此外,各地區的教育局應及時對各個學校的教學成果展開考核與評比,及時督促教學質量落后的學校對教學工作進行改善[3]。
3.2 健全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機制
3.2.1 改善農村公共衛生條件。國家對于西部農村的公共衛生投資依舊不足,大部分公共衛生經費都用于工作人員工資的發放及辦公經費的支出,能用于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資金很少。因此,要建立健全農村公共衛生專項資金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對西部農村基礎衛生建設的投資,同時加強醫療管理部門對于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療設施和醫療記錄的經常性檢查[4]。此外,政府要號召專業衛生團隊加入西部農村衛生服務隊伍,建立高效、干練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
3.2.2 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近年來,隨著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農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西部農村地區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農民沒有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因此,有必要在農村地區加強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農民真正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好處,政府應加大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扶持[5]。此外,應對生活難以維持、家庭收入過低的農村救助對象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
3.2.3 增加基本衛生基礎設施補助。完善的醫療設施與條件可以幫助農村貧困人民抵御很多疾病,大大降低農村貧困地區的死亡率。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的全部經費均由國家來承擔顯然負擔過重,因此必須依靠政府、慈善組織、社會、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用于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的經費在分配時應將重點放在基礎衛生設施的建設上,相比于將經費都分配給醫院,經費用于村衛生室的建設以及基礎醫療設備的配置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6]。
3.3 加快勞動力轉移,降低轉移成本
經濟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是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的普遍現狀,因此,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實行人口遷移是緩解目前貧困現狀的有效措施。具體來講,就是貧困農村人口向發達城鎮轉移、農業領域人口向非農業領域轉移、西部地區人口向東部地區轉移。農村勞動在轉移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寬自身視野,豐富自身的閱歷與社會經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社會競爭激烈,他們會不斷增強對自身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另外,應鼓勵和支持在農村地區發展工業,使農村地區人民加快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步伐,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同時,西部農村的各鄉鎮政府部門應幫助構建農村信息網絡,加大農村勞動力實行遷移過程中的信息投資,使其在進行遷移決策時能及時準確地獲得第一手信息[7]。
4 結語
西部農村地區的反貧困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切不可操之過急。人力資本在現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而當前人力資本稀缺是制約西部農村地區脫貧的最大因素。對于西部農村貧困地區來說,脫貧最經濟、最有效的投資就是人力資本投資。
參考文獻
[1]馬熠輝.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我國農村地區貧困問題研究[J].經貿實踐,2017(13):110-112.
[2]徐淑紅,朱顯平.人力資本視閾下的反貧困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6(7):271-274.
[3]高圓圓,范紹豐.西部民族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精神貧困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31-136.
[4]李曉林.教育扶貧:我國西部農村反貧困的現實抉擇:基于貧困文化的視角 [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9):250-251.
[5]黃宏偉,胡浩鈺.人力資本投資于農村家庭收入流動性[J].當代財經,2019(12):1-2.
[6]儲成兵.教育和健康人力資本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9(6):112-117.
[7]高強,徐晗筱,李憲寶.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影響因素研究[J].世界農業,2018(11):217-224.
作者簡介:沈紫云(1996—),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鄉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