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馨 朱坤林


[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發展事關農民增收、社會和諧、糧食安全。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農民的收入狀況、我國農業發展現存問題,并提出應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內源性、外源性和政策性改革解決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從而達到農業豐產、農民豐收,實現我國長治久安的目的。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51-3
1 我國農民收入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促進農民增收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民收入逐步提高[1]。但相較于其他行業的發展來說,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急需新的動能破解農村經濟發展難題,以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由圖1可以發現,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迅速。1978—1900年,我國農民總收入增速較慢;2004—2018年,農民增收速度迅速加快,特別是2008年以后,增長極為迅速。由此預測,未來我國農民的人均收入將會進一步增長。第二,我國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速度較快,特別是從2008—2012年,農民工資性增長速度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以后雖然有所放緩,但總體仍呈增長態勢。第三,家庭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1978—1994年,我國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比較緩慢;1995—2003年,增長速度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增長動力;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逐漸增大。第四,轉移性收入增速呈上升態勢。從圖1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國政府對農業的資金補貼及農村社會保障投入較少,農民財產性收入持續較低,制約了農民增收。
2 我國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
2.1 農民收入受區域影響較大
我國東西和南北跨度較大,農民收入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東、中、西部省份的農民收入狀況,由此說明農民收入受區域影響的問題[2]。從圖2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從東向西整體呈遞減趨勢,且東西兩地區收入相差較大;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占份額較小,西部地區工資性收入也較低。綜合分析可知,由于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發達,工業發展比較快速,因此東部地區工資性收入所占份額較大;西部地區交通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受限嚴重。
2.2 糧食供求不平衡問題突出——基于供求平衡理論
“供求平衡”指消除供求之間的不適應、不平衡現象,使供應與需求相互適應,相對一致,消除供求差異,實現供求均衡。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出現大豆缺口不斷增大,玉米產量逐年上升,且玉米庫存量加大,但價格低廉的局面。我國大豆產量每年均在減少,每年我國從國外購買的大豆數量不斷增加,大豆供應不足缺口越發突出。嚴重依賴外國大豆填補我國大豆需求空白,體現出我國糧食生產結構不平衡問題的嚴重性。近幾年,我國玉米產量逐年上升,但玉米出口量卻逐年減少,加之近幾年國內外玉米產量持續增加,造成我國玉米價格嚴重下降,玉米儲量進一步增加。由以上可知,我國糧食生產未結合實際需求進行,庫存量不斷增加,造成產品價格較低,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2.3 農業競爭力基礎日益弱化
①農產品加工程度低。由于我國農產品產業鏈狹窄,科技含量低,無法滿足目前國內外市場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只能在當地或普通市場交易,且價格便宜,農民面臨增收困難的局面。②農產品品質不優。我國農村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較少,農村生產經營仍按傳統方式進行,產業鏈條建設不健全,生產標準化程度較低,造成農產品品質較低,缺乏國外市場競爭力。
2.4 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不足
近年來,大都市居民逐漸開始消費綠色、高品質的農產品,高品質的農產品處于供不足的局面,這種供求結構的變化對農產品消費市場造成了沖擊[3]。目前,我國面臨一系列的國企、事業單位改革,下崗職工逐漸增多,各種改革政策將使下崗職工的福利轉變為自費模式,降低了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另外,我國老齡化日益加重,子女撫養負擔也逐漸增加,因此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致使城鄉居民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產生擔憂,不舍花費過多的金錢在高品質農產品上,從而導致農產品消費逐漸減少,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逐年降低,農民增收受到限制。
3 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
3.1 內源性改革
內源性改革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最基本改革,要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控制庫存進一步增長;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等,進一步促進農村發展。
3.1.1 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控制庫存進一步增長。我國農村經濟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農民一直保持著農業種植結構不變的傳統模式,這種生產模式不能有效按照市場供需種植并提供相關產品,難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面對國內外市場需求,應及時調整種植結構,按需種植,按需生產,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要積極做好選種育種工作,依照科技化、信息化進行農業生產;要積極利用區域特色,發展本地區收益較好的農產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提高產品質量,把好安全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破農業“量大不優”的困局,切實控制糧食庫存進一步增長。
3.1.2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越來越依靠科學種植,要逐漸向發展綠色、高效、生態農業方向靠攏。一方面,應給予農民科學指導,積極推廣科學種田的知識。要對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的種植戶給予糾正,并講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壞處,積極引導農民使用農家肥、進行測土配方,推廣綠色農業生產;要對農村夏末秋初的秸稈處理問題進行教育,向農民推薦沼氣池,把可利用的秸稈變廢為寶,做到資源再利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農村農牧結合,在果樹園林下發展養殖業,合理規劃種植和養殖布局,充分發揮二者的長處,提高經濟效益。
3.1.3 推進農業產業化并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我國農村農產品加工企業較少,缺乏價格優勢,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經營效益[4]。根據不同地區溫度、海拔、降水量的不同,要因地制宜,利用其特色區域優勢,揚長避短,積極發展區域特色農產品;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把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快速發展。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特色農產品和生鮮農產品需求的增加,農村發展要結合相關時效性信息,發展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以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此外,要積極推廣農產品品牌效益;要在產品源頭做好安全工作,積極引導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綠色生產,引導農民使用農家肥、低毒性農藥,做好質量安全關,不斷壯大產業鏈,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3.2 外源性改革
僅僅從農業生產、經營等農業基本層面改革來促進農民增收遠遠不夠,因此要結合農村外源性改革,加快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經濟較快發展。
3.2.1 推進鄉鎮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若僅僅依靠農民耕作則不能加快農民增收的步伐,傳統的小農經濟已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因此,增加鄉鎮企業數量,提高產品質量,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剩余問題,而且可以發展壯大本地區經濟。政府和地方財政應大力支持本地區鄉鎮企業的增長數量和質量,鼓勵學習西方國家的鄉鎮企業經營模式,并大力在本地區進行推廣,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3.2.2 拓寬農民外部增收渠道。由于農民面臨糧食產量大、價格低的困境,首先急需政府價格補貼來支持農產品銷售;其次,各種惠農、利農的政策要逐步實施,“簡政放權”的力度要深入農村,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最后,要加強對農民種植技能的培訓,促使其生產出高質量農產品,增加價格競爭力,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并逐步完善農民工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切實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3.2.3 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廣農村供銷社合作推進農產品生產、銷售等一體化服務,促進農村產業化。對此,相關部門要定期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指導農民發展經營區域性特色產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3.3 政策性改革
政府對農業的政策引導事關農業的發展進程,因此,只有切實從實際出發,把握農村發展現狀,積極制定并完善相關惠農政策,引導農民科技興農,才能使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3.3.1 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逐步完善農村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補貼政策,逐步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每個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均存在相應的問題,在農民增收的進程中,政府在宏觀上給予了一定的物力和財力支持?,F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受傳統農業影響,現代化進程較低,需政府加大補貼力度,以此完善農村資金短缺的短板。要加大政府對農業直補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糧食價格的補貼,讓農民從農業生產經營中得到額外的利益。如此不僅能改善農村土地棄置的問題,更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3.2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靠農民自身籌資建設,因此這種模式下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的普及率遠遠低于現實需求,農村1/3的土地不能被有效灌溉,農村公路普及率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對此,政府應改變以往的農村基礎設施自建模式,由地方財政支持和鄉政府的引導、監督,切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保障農民的經濟發展來源,促進糧食豐收、農民增產。
3.3.3 深化土地改革制度,加快土地流轉。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農民要想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只能通過租賃土地來進行?,F階段,我國土地政策仍不完善,土地流轉相關法規尚不健全。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加快完善土地制度,并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教育,宣傳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從而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倪洪興.開放視角下的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9(5):9-15.
[2]徐朝衛,董江愛.新時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延續與路徑轉換[J].甘肅社會科學,2018(6):162-168.
[3]張新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農民科技素質提升研究[J].農業經濟,2019(4):69-70.
[4]陳明鶴.以適度規模經營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黨政干部學刊,2016(10):43-46.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形勢下河南打造糧食產業強省的策略研究”(2020-ZZJH-103)。
作者簡介:王雨馨(1992—),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糧食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