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王昌勛



[摘 要] 云南省魯甸縣茨院鄉是一個回族鄉,在茨院鄉都市農莊景觀改造中,將農莊景觀重新進行合理布局,結合當地中藥材產業,挖掘當地回族特色,在讓人們感受到回歸田園生活的同時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從而加深人們對場地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從而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并有效傳承地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 景觀設計;都市農莊;回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73-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鄉村旅游市場不斷壯大,農莊規模隨之不斷擴大,綜合體驗區景觀發展受到了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因農莊建設過快而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體驗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資源浪費、文化內涵缺失以及缺乏科學、長遠規劃等。因此,重視市場實際需求,合理利用區域自然及文化資源進行農莊景觀設計,才能促進都市農莊綠色可持續發展[1]。
1 研究背景
2012年,中共云南省委九屆四次全會提出“大力發展莊園經濟”的戰略部署,標志著云南省莊園經濟進入加快發展的新時期,掀起了整個云南省農莊建設熱潮[2]。《昭通市“十二五”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在惠農、強農等方面加大力度,通過扶貧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鞏固和解決當地建檔立卡戶的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當地發展,同時規劃打造鄉村旅游,盤活農村勞動力。另外,魯甸工業園區被批準為省級工業園區,為該縣爭取了更多的項目資金;魯甸工業園區茨院片區被昭通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為全市工業的示范區,因此在政策、資金上給予重點支持;魯甸縣被同市級所有金融機構列為金融支持的重點區域。由此來看,魯甸縣茨院鄉都市農莊發展面臨良好的政策機遇。
茨院鄉是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后新建鄉之一,位于魯甸縣城東北部,全鄉10 866戶,總人口31 00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0.9%,其中回族8 967人,占28.9%。茨院鄉都市農莊位于茨院鄉新集鎮與小廣場的西南方向,在魯甸縣利民果蔬專業合作社基地內,距離魯甸縣城北3.5 km,距離昭通市南16.0 km,交通便捷,客流量大。
2 總體布局
將茨院鄉都市農莊規劃為“一環一心”的布局。其中,“一環”貫穿入口區、中草藥種植區、花卉迷宮區(見圖1)。入口區有回族風情的入口牌坊和八邊形水壇;中藥療養區包括中醫藥生態療養區和種植區;花卉迷宮區的構圖形式主要借鑒伊斯蘭教圖騰紋樣,并在中央區域設置伊斯蘭風格特色的納涼亭作為中央控制點,著重體現回族文化地域特色。“一心”指的是美食區、農業體驗區、垂釣區組成整個景觀的中心。運用休閑垂釣區水域澆灌農業種植區,種植區的蔬菜、水果供給游客消費,低品質蔬菜、水果投喂給養殖的魚類,實現綠色可持續共生。
3 重要景觀節點設計
3.1 回族風情入口廣場
回族風情入口廣場占地3 000 m2,主要構筑物為回族風情牌坊。牌坊運用米黃色,米黃色在回族代表著生存的土地,有著淳樸的感覺,同時讓人聯想到歡樂與光明。在裝飾上運用回族傳統尖拱造型及圖案,讓游客進入園區便能感受到濃濃的回族文化氛圍。廣場地面用深藍色、灰藍色、白色相間的透水磚進行鋪裝。借鑒回族清真寺中常見的水體形式,中心控制點為一個八邊形星狀水壇,水壇采用深藍色、豆綠、黑色組成的回形圖案鋪裝,營造出自然、安寧、祥和的氛圍。同時,人們進入廣場可以用壇中水洗濯灰塵。兩側是高1 m的清真圖案的鏤空景墻,使該空間形成半圍合式,形成視線引導。
3.2 天心月圓池
天心月圓池占地1 600 m2,采用同心圓造型,并采用灰色廣場磚鋪裝。圓形在伊斯蘭教中有著非凡的意義,伊斯蘭教認為人生是一個圓,今世短暫,期待圓滿是人們的真正歸宿。同心圓外圍種植高大喬木形成樹陣,運用借景的手法營造出半圍合空間,中間形成敞亮并帶有半合圍的廣場。圍繞廣場放置座椅,供人休息,形成私密空間,最中間部分設計一個黑色圓盤水池,隱喻“硯池”。
3.3 特色民族建筑
場地中的建筑均采用回族特色居民建筑形式。建筑顏色均用米黃色,建筑物的門與窗都運用尖拱形元素,屋頂利用半穹頂和坡屋頂瓦片相結合。建筑兩側的空地改造后配以廊架,打造成戶外DIY美食場地(見圖2)。
圖2 回民特色建筑區
3.4 迷失亭
迷失亭用回族鏤空經典回形紋創意迷宮形狀。在迷宮的中心區域設置一處構筑物,即運用半穹頂形式設計的亭子。亭子頂部為綠色,綠色代表著自然,同時也是回族常見顏色。周邊區域的植物配植主要選用滇潤楠、紅花檵木和觀花植物紫薇,豐富區域色彩關系。
3.5 釣魚臺
借鑒伊斯蘭教半人出世的宗教意義,將釣魚臺設計成由2個半圓錯位組成。穆罕默德說過“你當耕耘現世,猶如你要永久生活一般;你當辦理后世,猶如明天就死亡一般。”生死兩世,天地之間,在這樣充滿哲思的釣魚臺垂釣別有一番風味。
3.6 次入口
次入口占地200 m2,主要運用分景的方式造景。利用高大喬木滇潤楠和香樟與公共設施組成回族風情,植物把道路劃分為東、西兩邊,形成路徑和視線引導,分流人們的視線和通道,東向里即是釣魚臺,西往里即是休息蘭亭,形成豐富多樣景觀。
3.7 靜思處
靜思處運用夾景的造景方式形成畫影。以種植竹子為主,凳子和竹子順鋪裝線排列,夕陽西下,陽光通過竹葉縫隙灑在地上,影子投在石地上,游人安靜地坐在條石凳上,回憶前塵往事(見圖3)。
圖3 靜思處
4 結語
對魯甸縣茨院鄉都市農莊景觀設計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將茨院鄉回族傳統文化運用于都市農莊景觀設計中,有利于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莊園環境景觀,改變農莊景觀同質化嚴重、缺乏地域特色的現狀,并可在盤活土地、有效解決勞動力就業、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同時,為游客帶來富有民族藝術魅力的游園體驗,助推“魅力云南”建設。
參考文獻
[1]樊靜,李錦馨,馬彬涵,等.我國休閑農莊發展現狀及模式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6(12):118-121.
[2]崔海燕.滇西北精品農莊經營模式探索:以永勝縣為例[J].商業經濟,2017(6):35-36,55.
基金項目:云南省農業基礎研究聯合專項項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云南都市農莊景觀綠色發展建設中的應用研究”[2017FG001(-096)]。
作者簡介:沈丹(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都市農莊景觀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