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 番茄是一種常見的蔬菜作物,其能為人類提供大量的微量元素。番茄不僅可被直接食用、烹飪食用,也可被加工制作成相應的調味料、醬料等商品,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對番茄種植有了更高的要求。為能夠滿足農產品市場對番茄的需求,提高番茄產量與品質,必須做好番茄的品種改良?;诖?,本文主要分析番茄的植物特性,根據番茄的植物特性提出番茄雜交制種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番茄;植物特性;雜交制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92-2
番茄原產于秘魯及厄瓜多爾高海拔地區,當地海拔高度為2 500~3 000 m,屬于高寒地帶[1]。番茄是一種耐寒性植物,在進行品種改良時,要進一步提升番茄的適應性,促使其不僅適合種植在高海拔地區,而且要提升其品質。番茄制種基地選址要保證原有茄科作物種植區域,與其他茄科作物種植區域間隔150 m左右,切記不可小于100 m,如果條件允許還可加設網棚設施,以避免品種混雜。
1 番茄的植物特性
1.1 番茄的開花習性
在番茄生長階段,花期是影響坐果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應用番茄雜交制種技術必須了解番茄的開花習性。番茄按花序著生位置以及主莖生長的特性,可具體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限生長型品種,一種為無限生長型品種。有限生長型品種的植株主莖生長到七八片葉后,即開始生長第一花序。一般情況下,植株每生長一兩片葉,即會再生長一個花序,其主莖著生至2~4個花序后,頂芽即會變為花芽,花芽生成后,其主莖將不再生長,植株高度不會再發生明顯變化。鑒于有限生長型番茄品種的開花習性,其植株比無限生長型品種矮小,因此也被稱為小架番茄或矮秧番茄。無限生長型番茄品種主莖會在生長出9~12片葉后,開始進入第一花序,再生長出兩三片葉后,即生出下一個花序。在此之后,溫度和水肥條件仍然可以滿足番茄生長需求時,植株主莖仍會向上生長,同時花序也會不斷出現,這種持續向上生長、不受花序限制的品種也被稱為高架番茄或大架番茄[2]。
1.2 番茄花序的特點
番茄花序形狀多為聚集的傘狀花序,但由于品種不同,其花序形狀也有所不同。以小果型番茄中的櫻桃番茄為例,其花序形狀為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每個花序中均包含7~10個小花,部分品種也能生長25~30朵小花。番茄開花順序多從中心部分開始,之后向外逐漸擴展。番茄花芽分化后,隨著花朵的發育,花蕾會逐漸綻放,當花瓣展開至180°時,花瓣的淺黃色會逐漸變深,當花瓣顏色變深后,即進入盛開期。盛開期,番茄花藥會逐漸裂開,同時在柱頭部位分泌黏液,此時即是授粉的最佳時機。
1.3 番茄的授粉規律
番茄是一種可進行自花授粉的植物,其雌蕊的授粉能力長5~8 d,同時,雌蕊在花藥裂開前2 d即具有授粉粉能力,當雌蕊的柱頭沾染花粉后,經過兩三天即可完成授粉[3]。番茄花粉的最佳萌發溫度為24~26 ℃,如果授粉時溫度過低或過高,均會造成花粉萌發不良,嚴重降低授粉率。需要注意的是,若溫度持續在35 ℃以上,即會在1~2 h內喪失發芽能力。一般情況下,常見的番茄品種從授粉、結果到果實成熟,通常需要45~60 d,具體時間需根據品種和生長環境綜合考慮。番茄雜交制種技術的應用,可促進其產量與品質的提升,因此近年來在番茄種植中應用廣泛。
2 番茄雜交制種技術
2.1 種子處理
番茄制種前,需做好對番茄種子的處理工作,科學處理種子可提高種子內部物質的轉化效率,有利于促進種子萌動、發芽。番茄種子處理多采用浸種法。首先,應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1~2 h,水溫保持在30~32 ℃,浸泡后將種子取出,使用紗布將種子包裹后,再浸入50 ℃的溫水中浸泡20 min左右,二次浸泡可達到消毒效果。其次,將二次浸泡后的種子用25 ℃的溫水沖洗,沖洗后浸泡至30 ℃的溫水中6~12 h。浸泡時每隔4~6 h更換一次溫水,以保持水溫恒定。最后,將浸泡好的種子取出,用濕麻袋包好后放入較大的器皿中進行催芽,催芽溫度要保持在26~30 ℃,48 h后即可完成催芽。催芽過程中,可翻動種子同時加入適量的清水,保證上、中、下層的種子均能得到相同的水分供應和適宜的溫度,以助于提高發芽效率,保證發芽一致。此外,番茄催芽前期,可調整溫度至30 ℃,前期較高的溫度可促進種子發芽。
2.2 苗床布置
布置苗床時,首先,要對番茄雜交制種的土壤進行調配,確保土壤保持松軟狀態,同時按照7∶3的比例調配田園表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其次,將調配好的土壤進行晾曬,晾曬后再用粗篩網進行篩選,以篩除土壤中的雜質,如土壤中體積較大的石塊、樹枝或植物殘株等。最后,可在篩選好的苗床土中添加尿素500 g/m3,再加入過磷酸鈣2~3 kg/m3,添加后再次混合土壤,混合均勻后將苗床土平鋪在苗床區域,使用木板將苗床土刮平,保證苗床表面平整,稍微壓實后加入適量清水,即完成苗床準備工作。如果苗床內的苗床土購置于商家,則可將苗床土直接平鋪在苗床區域。番茄育苗時,要在苗床區域上搭建塑料大棚。播種前要對苗床土進行消毒,使用硫黃熏蒸的方式對苗床區域進行三四天的消毒處理,也可在硫黃粉中加入0.5 mg/m2敵敵畏,這樣可以獲得更加有效的消毒、殺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熏蒸時要做好大棚的密封工作,撤離現場人員。
2.3 播種
播種時,應選取種子培根突破種皮1/3的個體,這個狀態的種子生長效果最佳,成活率更高。播種前,要先在苗床土中進行灌水,當水體充分滲入土壤后,即可進行播種操作。播種后,覆蓋的土壤主要為覆子土和加沙混合土,確保覆子土先覆蓋,厚度控制在3 mm左右,之后覆蓋5 mm的加沙混合土。加沙混合土中,細土與沙土的比例為4∶1,覆土加沙的方法可提高育苗土的保水性,能避免出現表土板結問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同時會對幼苗施加一定的壓力,促進幼苗生長。一般情況下,每定植667 m2番茄需使用育苗床6~9 m2、分苗床45~50 m2。播種時,要注意育苗床和分苗床的配套使用。如果番茄父本和母本的花期不一致,還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父本、母本的播種時間,確保兩者可同時進入花期。番茄播種日期通常選擇每年3月上旬,所選用的父本品種如果有充足的花粉,可將父本種子提前播種50%,播種時間提前三四天,然后將剩余的父本種子與母本一起播種。父本與母本播種位置要按1∶5的比例分布在苗床中,同時要做好播種后的標記工作。
2.4 苗床管理
番茄出苗后,還要做好育苗區域的管理工作,此時要保證育苗區域內苗床的溫度、濕度在較高的水平,白天溫度要控制在25~30 ℃,夜間溫度不得低于15 ℃。如果夜間溫度低于標準水平,可在大棚外覆蓋草簾,以此達到保溫效果。此外,為調高土壤內濕度,可在畦上覆蓋一層農用薄膜。一般情況下,番茄幼芽會在播種后2~4 d內破土,此時可在幼芽上方加覆一層細土,土層厚度控制在0.8~1 cm,覆土后還應保證棚內通風,適當降低棚內溫度和濕度,以避免發生番茄徒長。番茄育苗過程中,管理人員應根據番茄植株的葉片控制育苗土的水分含量,通過觀看葉片展開程度、葉面褶皺以及顏色加以判斷番茄對水分的需求,從而及時進行補水。
2.5 分苗
進行分苗時,要注意控制溫度,遵循三高三低的原則進行控溫。在白天、晴天以及出苗前,要注意控制棚內溫度,避免溫度過高,要做好棚內通風工作;在夜間、陰天、出苗后應注意做好棚內的保暖工作。當番茄幼苗生長出兩三片真葉時,可按照8 cm×8 cm的規格進行分苗,這樣可以促進幼苗根系發育;幼苗生長至七八片真葉時,可進行一次低溫煉苗。一般情況下,幼苗生長至七八片真葉時,應在5月上旬,此時外界溫度較高,夜間應揭開草簾進行煉苗。分苗時不要澆水、追肥,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避免幼苗徒長。此外,為促進番茄花芽分化,提高幼苗的抗寒性,應每隔10 d即對育苗區域噴霧1次1.2%磷酸二氫鉀。
2.6 雜交制種
授粉前,要做好對父本植株狀態的檢查工作,如果發現植株高度、葉形以及葉色有明顯不同的個體,應及時清除,避免混有雜株。授粉時可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采摘父本花藥時,要選擇當日即開的父本花,采摘后放入玻璃瓶中妥善保管,授粉時再取出花藥。由于新鮮的花藥濕度較高,所以授粉前應對花藥進行干燥處理,這樣能讓花藥更好地裂開,釋放花粉。
3 結語
在番茄種植中引入番茄雜交制種技術,有利于番茄雜交品種的培育,雜交番茄的種植可使番茄抗病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以及豐產性得到顯著提升,對促進番茄種植業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勝萍,劉曉光,陳志,等.番茄大棚雜交制種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17):53-55.
[2]李有威.番茄雜交制種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43(1):80,104.
[3]王維林,李方華.番茄雜交制種技術[J].上海蔬菜,2015(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