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稻種植技術獲得了十足的進步,水稻產量有所增加,種植效益不斷提升。水稻種植是一項復雜、長期性的工作,一旦種植技術應用不當,極易造成水稻減產,給農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基于此,本文從水稻生長習性以及發育周期方面入手,對水稻種植的控肥、控苗、葉齡、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優化進行探討,并提出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有效策略,以期推動農業發展。
[關鍵詞] 水稻;種植技術;種植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94-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已進入穩定發展期,尤其是水稻種植領域,水稻品種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高,相關種植技術和種植效益提升策略不斷優化,進一步推動了水稻種植產業的發展。為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種植失誤等因素造成的水稻減產問題,需深入研究并記錄水稻的生長習性以及發育周期,并結合現有種植技術,優化種植方案,改善種植條件,從而提升種植效益,確保農民收入,為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 水稻概述
水稻屬谷類作物,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具有早稻、中晚稻等多種類型,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對于種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以水稻土為宜,喜高溫、多濕、短日照。水稻幼苗發芽的最低溫度為10~12 ℃,最佳發芽溫度是28~32 ℃,分蘗期溫度在20 ℃以上為宜,穗分化溫度應保持在30 ℃左右,水稻種植時相對濕度應在50%~90%[1]。溫度低會延長水稻枝梗和穎花的分化時間。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發育要求,合理采用種植技術,為水稻生長創造一個合適的自然環境,做好種植管理,以此保證水稻健康生長,達到預期生產目的。
2 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
2.1 控肥技術
為增加水稻產量、提高水稻品質,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必須科學進行施肥,以此增加種植土壤的肥力,為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一般情況下,農民種植水稻時,多根據往年的種植情況以及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對肥料的種類、數量、時間等進行明確,并在幼苗栽種完成后按部就班地進行施肥。這種施肥技術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增產保質作用,但是未考慮自然環境和水稻生長發育的實際情況,整體施肥效果十分有限,難以發揮出最好的施肥效果[2]。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要合理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實施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以此提高施肥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效。例如,在對水稻施加氮肥時,要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以及土壤肥力,科學選擇施肥量和施肥時間,采取傳統的漫灌式施肥方式,按照水稻生長期的差異進行合理施肥。在水稻生長前期,將氮肥總施加量從80%降低至60%;在水稻生長中后期可將施肥量從20%上升至40%,進而起到壯蘗、保蘗的作用,提高水稻成穗率。
2.2 葉齡優化技術
在進行水稻種植時,除了要科學施肥外,還需對葉齡技術進行合理優化。葉齡優化技術的應用原理是全面了解并分析水稻各個生長階段,對水稻葉片不同時期的生長特點進行總結,以此確定水稻種植技術和管理策略,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葉齡優化技術的具體應用需在稻田中合理設置觀察點,對水稻進行24 h不間斷監測,時刻掌握水稻葉齡的變化情況,了解水稻葉齡的發展趨勢,從而為種植技術的優化和管理策略的調整提供準確依據。另外,設定葉齡觀察點時,需根據水稻品種科學設定,同時需在水稻葉片上做好標記,記錄不同時間段和生長期的稻葉形態和變化,并編制為完整的記錄報告。
2.3 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在我國全域范圍內均有種植,但因種植環境以及種植技術的差異,水稻成熟期有所不同,北方多為一年一熟,每年3—4月種植,6月下旬至7月收割;南方則可以實現一年兩熟。晚稻多在6月早稻收割完成后進行種植,10月下旬至11月收割。種植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使得水稻病蟲害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需優化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從而降低水稻發病率,保障農民收益。水稻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以及白葉枯病,防治時要根據當地的種植環境以及常見病害類型,明確防治對象,做到針對性預防,同時要嚴格控制好農藥用量,不可隨意加大用藥量;水稻蟲害主要有灰飛虱、稻縱卷葉螟、黏蟲等,水稻蟲害的防治也需結合水稻的生長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等,針對常見蟲害科學制定防治手段,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技術原則[3]。
2.4 控苗技術
控苗技術優化在水稻種植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水稻增產、提質。一般情況下,水稻控苗技術的應用可提升水稻幼苗的發育能力,常用的控苗技術為稻苗分支處理技術,可保證稻苗健康生長和正常發育。稻苗分支后,會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肥料,且對光照的需求量較大,從而會影響水稻主苗的正常發育,減緩稻苗的發育成熟,延長生長時間。因此,在進行水稻種植時,必須及時處理稻苗分支,剪掉多余的分支,確保水稻主苗可以獲得足夠的水分和肥料,促進其健康茁長生長。
3 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策略
3.1 科學選擇水稻品種
在進行水稻種植時,要想提升水稻種植的整體效益,除要科學選擇并應用各種種植技術外,還需對水稻的品種、苗床以及種植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進而制定完整的種植計劃,確保水稻健康生長。其中,科學選擇水稻品種是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前提,需農戶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結合當地的水稻種植自然條件,選擇優良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4]。一方面,所選水稻品種應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即適應當地種植環境,包括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等,從而保證充分發揮種植技術的作用。另外,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盡量選擇2種以上的品種進行搭配種植,有利于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可提高防治效果。例如,米梗12號,平均產量在8 000 kg/hm2以上,成熟時間為123 d左右,該品種水稻幼苗發育速度較快,株高90 cm以上,穗長18 cm左右,稻粒長5~6 mm,是一種比較優良的水稻品種[5]。
3.2 合理選擇苗床
水稻種植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對種植技術的應用、水稻品種的選擇以及種植環境的創造均有較高的要求。在具體水稻種植過程中,合理選擇水稻苗床是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有效手段,一般情況下,要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的地區,同時要保證苗床排水方便、土壤疏松透氣且肥沃。在種植不同秧苗時,需準備不同的苗床。第一,如果種植小秧苗,每667 m2則應準備8~12 m2的苗床。第二,如果種植中秧苗,每667 m2則應該準備12~14 m2的苗床。第三,如果種植大秧苗,每667 m2則應該準備16~18 m2的苗床。在蓄力和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應盡量選種小、中秧苗;在干旱、勞動力不足或蓄力緊張的條件下,則應選種中、大秧苗,以此為水稻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3.3 強化水稻種植管理
水稻種植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且種植風險大,一旦發生意外,即會導致水稻大面積減產、品質下降,從而影響種植農戶的經濟收入。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必須強化水稻種植管理,根據多年的水稻種植經驗,以及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幫助,對水稻種植的全過程進行科學規劃,有效結合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選種等工作,制定完整、科學的種植方案,實現精細化和規范化管理。同時,要根據水稻種植地區環境差異和氣候變化情況等,靈活應用種植技術,調整種植方案,以此保證水稻種植效率,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提升種植效益。
4 結語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合理應用并優化種植技術,可有效提高水稻產量,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為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需對水稻生長習性和發育周期進行全面研究和了解,并根據當地的種植條件,合理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優化各種種植技術,加強水稻種植管理,以此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實現水稻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楊銳,戴典,羅志勇,等.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及提升種植效益的策略[J].種子科技,2020(11):34,37.
[2]王顯棟,黃群英.水稻種植技術優化及水稻種植效益提升策略研究[J].鄉村科技,2019(24):90-91.
[3]王衛東.探究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及水稻種植效益提升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9(2):108-109.
[4]陳仕林.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及水稻種植效益提升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8(8):135.
[5]江寬.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及水稻種植效益提升策略[J].綠色科技,2017(13):210-211.
作者簡介:韋恩澤(1967—),男,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