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粉粉 李亞軍 盧小鈺
摘要:子長市被命名為“中國洋芋之鄉”,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該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子長市農業主導產業,成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為了有效提升馬鈴薯種植效益,需要不斷引進新品種,開展試驗示范種植,提升種植各環節技術水平。該文綜合分析了子長市馬鈴薯產業鏈建設、科技服務與對外合作交流情況,針對當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馬鈴薯新品種和脫毒種薯推廣緩慢、山旱地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不利、加工層次低、產品類型單一、貯藏損失嚴重等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建議,以期為今后馬鈴薯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鏈;脫毒良種;加工;貯藏;快繁;產業化
樊粉粉,李亞軍,盧小鈺,等. 陜西省子長市馬鈴薯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6):13-14.
子長市種植馬鈴薯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洋芋之鄉”,1999年,被國家外貿部門確定為“出口洋芋基地縣”。2010年“子長洋芋”“子長粉條”被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1年,子長市“百通”薯產品商標被陜西省認定為陜西省著名商標,被延安市認定為知名商標。2012年,子長市被中國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論壇組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馬鈴薯示范縣”。馬鈴薯產業已經發展為子長市農業主導產業,成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扶貧產業。
一、子長市馬鈴薯產業現狀
1、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馬鈴薯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23萬畝以上,鮮馬鈴薯年產量達35萬噸,主要推廣品種有早熟品種費烏瑞它和中晚熟品種克新一號,年加工轉化15萬噸,外銷8萬噸,生產淀粉、粉條、粉皮等產品1.5萬噸,實現薯業總產值4.8億元,農民人均靠馬鈴薯產業純收入突破1900元。
2、馬鈴薯產業鏈建設
(1)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與試驗示范
多年來,子長市堅持開展馬鈴薯新品種對比和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已經成功引進并推廣中晚熟品種克新一號和早熟品種費烏瑞它。初步篩選出的青薯9號,表現出高產且晚疫病抗性強的特點。研究表明,小整薯播種長勢好,抗病、抗旱能力強,肥料施用方面宜控氮、保磷、增鉀。這些研究探索為本地區馬鈴薯新品種引進推廣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對馬鈴薯科學化田間種植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2)馬鈴薯脫毒良種三級繁育體系
目前,隸屬于子長市薯業中心的薯類研究所擁有組培實驗樓一棟,面積2138 m2,組培室及辦公室窯洞24孔,智能化連棟溫室1座,面積780 m2,氣調薯庫1座,面積904 m2,網室大棚15座。年可生產試管苗100萬株,生產微型薯(原原種)300萬粒。在各鄉鎮建立第二級繁育基地,由鄉鎮組織實施繁育,薯業中心提供種薯和技術服務。種植戶自己建立第三級繁育基地,薯業中心提供種薯和技術服務。
(3)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
自2009年起,連續6年承擔省級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加大對優良品種、脫毒種薯培育與推廣,合理采用大壟雙行模式進行種植,并嚴格按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等關鍵技術,推廣早熟地膜馬鈴薯3萬畝、優質高產馬鈴薯15萬畝,示范基地實現畝產2000 kg以上。引導馬鈴薯生產以合作社為載體,逐步實現組織化、規模化[1]。
(4)薯類產品加工
目前,子長市規模最大的薯類加工廠—元亨薯類加工廠位于史家畔鄉李家溝現代農業園區,占地面積12000 m2,建筑面積4800 m2,總投資5028萬元。該廠設計安裝淀粉自動化生產線,年加工能力4000噸,產值3600萬元;水晶粉條、粉絲、粉皮自動化生產線,年加工能力2000噸,產值4000萬元。此外,子長市還建有中型薯類加工廠—百通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加工專業村(戶)100多個,擁有加工設備1000多臺。
3、科技合作與服務平臺建設
為了滿足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創新需求,子長市不斷推動公共平臺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采用的是政府搭臺、專家“唱戲”、企業買單、群眾受益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2012年,延安市人民政府、子長市人民政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方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在子長市共同建立馬鈴薯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特色馬鈴薯新品種、脫毒種薯工廠化快繁技術、高產優質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薯產品深加工試驗示范與推廣以及馬鈴薯產業技術人才培養與農民技術培訓方面的合作交流。
特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3名專家、子長市薯業系統的6名科技特派員以及兩名“12396”入網專家組成專家組成員,主要采取“專家+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進行技術跟蹤服務和專業技能培訓。開設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窗口,為薯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子長市馬鈴薯產業存在的問題
1、馬鈴薯新品種和脫毒種薯推廣緩慢
隨著國家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技術也需要進一步突破。由于當地各種因素限制,對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相對緩慢。在實際推廣應用中,可能存在缺乏新品種引進渠道、品種資源單一,以及政府重視不夠,沒有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缺乏專業人才長期堅持進行品種引進工作等問題。另外,由于脫毒薯種成本相對較高,農戶目前難以接受,因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補貼力度。
2、山旱地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不利
子長市馬鈴薯種植主要集中于山旱地,地塊面積相對較小,大型機械無法使用,只能運用小型農業機械。目前,對小型機械研究應用不夠,再加上新技術推廣費工費力,增加成本投入,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3、加工層次低,產品類型單一
目前,子長市馬鈴薯加工主要是以淀粉和以淀粉為原料的粗加工產品為主,存在企業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等問題,導致加工產品產值與效益降低,影響了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技術水平限制,當前馬鈴薯的深加工、新產品研發技術仍是空白,深入挖掘深加工增值潛力對馬鈴薯今后的進一步發展非常重要。
4、貯藏損失嚴重
當地馬鈴薯貯藏方式仍比較傳統,大多采用土窖進行貯藏,缺乏先進的規模化、現代化儲藏庫。傳統的土窯儲存會導致馬鈴薯損失嚴重,損失率達到10%-20%。因此,需要通過增加先進貯藏設備、加大貯藏規模,提升馬鈴薯貯藏效果。
三、子長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
從保障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馬鈴薯產業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領導,全面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落實工作措施[2]。還要對當地馬鈴薯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信息行情以及成本效益進行調查分析,充分了解銷售市場實時動態并及時反饋給種植戶,進一步完善馬鈴薯產品從生產、流通、消費到市場調控的產業鏈。通過優化馬鈴薯加工產業,有效提升馬鈴薯經濟效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完善良種繁育體系
加大力度建設馬鈴薯育種隊伍,加快高產、早熟、高淀粉和專用加工型馬鈴薯育種,盡快選育出適宜全市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擴大脫毒種薯生產,基本滿足延安地區生產需求。配合新品種推廣,建立馬鈴薯質量檢測中心,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檢測標準、規格和制度等,保障脫毒種薯的質量。
3、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加大對新品種、配套技術的示范、培訓和推廣力度,切實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加強對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提高單產水平。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加強農業機械推廣工作,加大政策與資金補貼,支持并鼓勵農戶和企業購置馬鈴薯深松、播種和收獲等機械。農業機械的有效使用可大幅提升農民工作效率,提升種植效益。同時,還要進一步規范馬鈴薯貯藏技術,以有效降低損耗,延長生產周期[3]。
4、促進馬鈴薯產業化經營
培育骨干龍頭企業。選擇一批起點高的骨干龍頭企業集中扶持,在建設用地、生產用電、信貸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幫助其進行技術改造與創新。要積極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一批馬鈴薯產業中介人才隊伍,鼓勵各類中介組織參與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民、基地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完善市場配套硬件設施,多方籌集資金建設規模化、現代化的馬鈴薯批發市場,并不斷開辟銷售渠道,加大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實現馬鈴薯種植的優質、高產。積極鼓勵和扶持馬鈴薯保鮮、貯藏、運輸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促進馬鈴薯產品深加工,提高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屈冬玉,謝開云,金黎平,等. 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與食物安全[J]. 中國農業科學,2005,38(2):358-362.
[2] 楊紅旗,王春萌. 中國馬鈴薯產業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 種子,2011,30(5):100-103.
[3] 魏延安. 世界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J]. 世界農業,2005(3):29-32.